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學術研究 |「大明宣德年制」款金珀海水龍紋筆洗考

2023-12-08收藏

來源:中國藝術鑒賞網

作者:倪建華

內容提要:一件民藏「大明宣德年制」款金珀海水龍紋筆洗,筆者從材料辨偽、溯源斷代、以及史書所載歷史記錄作為鑒定的基本手段進行了詳實的觀察和考證,考證結果認為這件金珀海水龍紋筆洗做工精良,創新了琥珀雕刻不留白的工藝,堪稱曠世傑作。依據史料分析,在對此器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後得出:此器是明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禦用的文房用品,是一件歷經六百年的大開門的傳世佳作。

關鍵詞:筆洗 大明宣德年制 明宣宗 朱瞻基 金珀 海水龍紋

一、提出問題

一件做工精良的金珀筆洗,底款為「大明宣德年制」,其紋飾繼承了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銅禮器和東周時期玉器的滿紋滿工不留白的風格,而其繁密的陰刻線工藝又和良渚古玉上細密的陰刻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將偌大一塊琥珀毛石居然采用掏鏜工藝做成了一件薄壁容器—筆洗,這幾乎就是暴殄天物之舉,是何人敢如此囂張,敢糟蹋貴重的琥珀原料?此器究竟是不是明代宣德年間的物件?又是何人有資格使用此器?它是怎樣傳世至今的?這件琥珀筆洗在今天有著怎樣的藝術價值?所有這一切就是本文需要討論、考證的。

二、藝術造詣

此器為典型的盂缽狀筆洗:圓領、束頸、鼓腹,器身滿工滿紋幾乎不留白,以浮雕形式在器身上鐫刻了海水雙龍戲水紋,詳見圖一至圖四:兩條蛟龍分布在該器腹部中央,兩個龍頭部份最大凸出器身16mm,龍身配四腿,五爪剛勁有力,一上一下左右相向而對,在海水中呈S型時隱時現,彼此閉著嘴側頭冒出水面,兇猛中帶著些許頑皮;龍尾掃出水面,龍須向前飄動,龍發、龍角向後,動感十足。龍鱗鐫刻細膩,立體感十分強烈,海水拍打龍身周圍濺起無數浪花;海水紋一改傳統的靜態扇子型粗線條的常態,設計成漩渦狀,密布在兩條蛟龍之外的器身。

紋飾中,漩渦狀海水紋是一個創新設計,且線條密布,這種細密的線條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陰刻線尤其是指紋狀陰刻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良渚玉器細密的陰刻線堪稱絕世之作,後世幾乎無人能仿,在高硬度的玉料上面,方寸之間居然刻出許多條陰刻線,而此器除了同樣是細密的陰刻線之外,因為設計成了漩渦狀的圓弧線條,令畫面充滿了動感,不用多想,加工難度有多大,不知道當今的雕刻大師有幾位能做到如此境界?

紋飾中線條均布,中間沒有交錯跨線,找不到岐出缺陷。眾所周知,琥珀材質十分脆弱,其中尤以金珀尤為脆弱,施刀過程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會產生崩裂,形成敗筆,能做成如此精美的紋飾絕非等閑之輩。

縱觀器身紋飾,能感受到此器紋飾的設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紋飾本身展開成平面就是一幅絕佳的雙龍戲水圖。可以這樣認為,此器是一件名畫師和雕刻巨匠共同創作的結果。

除此之外,此器掏鏜十分到位,幾乎挖空了所有能挖掉的材料,成為了一件薄壁容器,手感十分輕巧.小小空間居然可盛2升水。如今,歷經六百年滄桑,依然光澤熠熠,以全品相、無瑕疵呈現在世人面前,實為一件難得的大開門作品。

尺寸重量分別為:鼓腹直徑約160mm.高度126.65mm,圈口直徑94-97mm,略有橢圓型;足徑為不規則的平面,直徑約60mm,圓領直徑90mm,重量769g,陽文凸起底款,地子平整,底款尺寸20X15mm。附圖1-17為拍攝該器的全貌圖及其包裹物、強光和紫外光照射的視覺影像。

圖一、正檢視一

圖二、正檢視二

圖三、正檢視三

圖四、正檢視四

圖五、俯檢視

圖六、底足

圖八、龍首一,龍首在上

圖九、龍首二,龍首在下

圖十、龍爪一

圖十一、龍爪二

圖十二、龍爪三及包裹體

圖十三、龍尾一

圖十四、強光照射圖

圖十五、紫外光照射

圖十六、底足部份的氣泡

圖十七 龍嘴部份的沁痕和夾雜物

三、材質確認

根據實物和圖片進行材質解析結果為天熱金珀:觀察該器材質為典型的金珀,金黃色,全透明,強光投射可見無雜、無裂、無密(明代時尚全透明的琥珀,即使見到有密,就是現在的蜜蠟,也會透過油煮的方法把蜜蠟加工成透明的琥珀)⑴,這種金黃色的金珀產地和波羅的海金珀不同,產地有可能是雲南或緬甸,後者則基本是鵝黃色。

圖十六底足內部有大小不同的氣泡、圖十二龍爪部份的包裹體放大圖疑似為動物幼蟲,其他疑似蟲卵的包裹體數量不少,分布在該器各處;圖十五的紫外光照射下出現的熒光反應,基本證明了此器為天然金珀;為了對包裹物有更詳細的觀察,特地在另一處選了一個包裹體拍攝了3.5倍和10倍的放大影像,見下圖十八到二十:從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疑似生物的幼體和蟲卵的存在,其中蟲卵呈半透明態。

圖十八 包裹體所在位置

圖十九 包裹體放大3.5倍觀察

圖二十 包裹體放大十倍觀察

至此,綜合以上觀察結果,我們可以確認此器的材質為天然金珀。

四、新老鑒定

1. 排除新器的證據:從所示圖片可知,圓領直徑偏差將近3mm,肉眼可見呈微微的橢圓狀,琥珀的性質決定了變形的不可能,首先可以排除此器是用現代機械加工的嫌疑;

2. 到處可見的紋飾底部有手工施刀的工痕及無法清除的附著物;圖十七的龍嘴部份的沁痕和夾雜物十分明顯,海水紋飾底部也有時隱時現的沈積物痕跡,歲月的痕跡告訴我們,不言而喻,此器屬舊器;

3. 全器包漿醇厚,光氣熠熠,盡顯老熟之氣,沒有新器之刺眼的亮澤。

結論是這件筆洗確實為舊器,在下一章節進行闡述溯源斷代,這裏不再展開敘述。

五、溯源斷代

從印款及其紋飾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是明代宣德年:理由如下:

1. 印文款為橫排款「大明宣德年制」(見下圖七)

圖七、款式

此款與宣德年制銅器中的香爐相同,都是橫排款,但是和瓷器上的豎排款不同,相同的都是正楷書寫,符合明宣德年的風格;不同的是此款為燙印工藝,平整的地子和疊加的邊框可以看出燙印的痕跡。

宣德年間的香爐款式見下圖二十一(故宮博物院館藏):

圖二十一 故宮博物院館藏大明宣德年制香爐底款

2. 此器所飾龍紋符合宣德年間的龍紋的風格特征:明代宣德年間的龍紋特征為「龍紋直接繼承永樂風格,龍體威武雄壯,四肢有力,五爪剛勁,常以波濤洶湧的海水烘托出龍的威嚴氣勢」⑵,這時期的龍紋多兇猛,一般為比目眼,豬形嘴,怒發前行,爪形團成團形,似風火輪,有三爪、四爪、五爪不等。從龍紋的特征而言,經過對比可知,此器完全符合宣明德年龍紋的風格特征,同時海水龍紋也是宣德年間的主要紋飾圖案之一。

3. 筆者在此大膽假設:宣德年間瓷器上的龍紋很可能就是來自此器的龍紋,宣德龍紋的鼻祖就是來自此金珀筆洗上的龍紋。宣德年後直至明清的龍紋各有千秋,都和宣德年間的龍紋有著很大的區別,限於篇幅,這裏不展開討論。此器包漿醇厚,且光氣熠熠,找不到新品的那種所謂「賊光」,業內人稱有這種現象的古董叫「一眼貨」。

4. 基於筆者多年收藏古董琥珀的經驗,此器紋飾底部的附著物無法清除,但是表面沒有風化紋(也稱開片),其中定有一段時間被窖藏過,然後再被傳世,但是其年限必定在三百年之上。通常來說兩百年左右的琥珀制品,例如乾隆款的琥珀真品,如果是傳世的表面會有寶光,紋飾底部不存在不可清除的沈積物和夾雜物,如果是出土的東西,表面就會出現風化紋,風化紋深度隨時間增加而加深;如果表面沒有風化紋,紋飾底部卻有可清除的泥沙類雜質,那麽此器就有做舊的可能。

數百年的琥珀制品由於保存條件良好,沒有風化紋出現是很正常的,如果有不能清除的夾雜物,說明此件有可能被窖藏過一段時間。至於上千年的古董琥珀制品,表面的風化紋很嚴重,無法清除,當然,其中的夾雜物就甭想去掉。至此,可以認定這是一件起碼有數百年以上歷史的,中間有過窖藏歷史的傳世金珀筆洗。

根據以上四個特征,可以認為該器是明代宣德年間的琥珀筆洗。

六、答疑解惑

為了驗證上述論據的可靠性,筆者再用排除法進行證明自己的觀點,試圖懷疑此器的年代和使用者範圍的可能性有三個方面:寄托款、仿款(偽款)、當朝的僭越之作,這裏答疑如下:

認為該器不到明代,是宣德以後的清代或者民國的物件,即認為是後仿。最大的嫌疑就是有被判為仿款(偽款)或是寄托款,認為「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式如同宣德爐一樣,是後人所作。

這裏先介紹一下何謂「寄托款」:百度百科對寄托款和其套用的範圍的解釋是這樣描述的:「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題寫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題寫前朝的年號款識,以表達對前朝曾達到工藝水平的一種崇敬和緬懷,稱之為寄托年號款,簡稱寄托」。

寄托款有兩種:一種為完全模仿,一般用在仿古瓷上,字型、寫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器物,也稱後仿款;另一種則為古瓷新款,即後人在未姓名標示古瓷器上題款,書寫隨意,不拘字型。

明代寄托款以熹宗天啟年間(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為最,大多為寄托的宣德款。清康熙帝認為,瓷器上寫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由此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寫款。康熙官、民窯瓷器大量寄托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號款識。從光緒至民國時期,青花、五彩、鬥彩等瓷類仿康熙款最為普遍,仿款種類較多,但從字型的題寫、款識的顏色上與真品都有差異。

道光及以後各朝,也仿造「雍正款識」。也有學者認為,寄托款最早出現在明武宗正德年間(一五零六至一五二一),目的是仿造明成化瓷。由此可以理解為這樣:寄托款是用於著名標識的器物,基本上都是用於可以批次生產的器物,例如宣德款瓷器、宣德款香爐等。成本低廉,商人將此充當古董或名牌產品出售,牟取暴利。至今古玩市場上的古玩瓷器比比皆是,不是寄托款就是仿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是此器情況不符合以上特征,最主要的因為是個體手工制作,工藝難度極大,沒有可以簡單復制的可能性,所以,寄托款一說可以排除。

接下來談仿款,仿款或偽款通常是模仿前朝或本朝早期某著名工匠的簽名。此器因耗料過大,凈料利用率不足18%,毛料利用率甚至不足10%,這是一件賠了巨本的賣賣,商賈牟利是目的,為此作仿款毫無意義,所以不存在仿款的可能性。八十年代出口創匯產品中有不少仿品,偽款,其中尤其是琥珀,多有作假、做舊嫌疑,這些就不必作為辨析的依據了。

其次,再從所用材質分析: 宣德年後用寄托款制作此器的可能性從材料分析可以看出,可能性幾乎為零。首先,因為此器材料用名貴的琥珀制作,這種昂貴的有機寶石在民間基本沒有使用的可能性,況且耗費巨料去做一間薄壁容器是一件荒唐之舉,加上制作難度極大,即使是有錢的商家巨賈也不會作此蠢事。

此件的雕刻藝術水平也非常人所能做到—薄壁,該器壁厚十分薄,手感輕巧,外面立體雕刻了海水龍紋後成品凈料占毛料的比重僅僅為 18.8%,(凈毛料的計算方式是按照實際器物的外表尺寸加上最低的加工余量計算得出的);計算結果如下:769/4101.45=18.8%,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位,通俗的說就是1000克正規尺寸毛料只能做出188克成品,其余的材料都只能當廢料拋棄,這還是凈料的出品率,算上毛料的出品率估計10%都不到。這樣的工藝除了帝王家還有誰敢下此血本?

僭越的可能性:明代也無人敢僭越,冒著滅門的風險去制作這樣一件皇家文房用品,太不值得,明史中僭越的案例只有在服飾上多有披露,未見在琥珀文房用品上去做僭越的違法勾當。

至此,偽款、寄托款、僭越這三個問題可以排除。

七、範圍確定

該器的使用者的範圍確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首先從該器使用者的範圍進行排查:從材質分析琥珀在明代是十分貴重的材料,不僅貴重還是皇家專用品:明代時期的琥珀如同金、玉、寶石等珍稀之物一樣,也是體現等級地位的器用之一,「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烏紗折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兼用金、琥珀、透犀」。

洪武六年,「令庶人巾環不得用金玉、瑪瑙、珊瑚、琥珀。未入流品者同。」(3),由此可見,琥珀在明代絕對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所能用,而且也是用不起的貴重寶石。

據史料記載,琥珀自古至今都是價值很高的有機寶石,平常百姓是無緣接觸到琥珀這樣的貴重有機寶石的,在明代的制度規定了只有皇家才能擁有此有機類寶石。明代琥珀來源較少,直至明後期,琥珀料一直依靠雲南進貢:宣德以後一百九十多年的「萬歷二十二年,朝廷曾責成雲南地方入貢二百斛,致使庶民家破人亡也未能如數完成(4)」。

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又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紋,違者罪及染造之人(5)。

由於材料的稀缺,此器的材料裏面多有包裹物,從透明純凈角度來看,也是選料的不足之處,此外,材料中多有大小氣泡,被巧妙的處理在該器的底部,這些都是是無奈之舉。此件同時具有 「金色」、「龍紋」兩個特征,加上琥珀來源的稀缺性,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將此件列入明宣德年間的皇家用品的範疇了。

2. 其次從明代琥珀的價值進行消費者範圍排查:明代琥珀的價值極其昂貴:【天工開物】載,當時琥珀中以紅珀最貴,紅而微帶黑,然書見則黑,燈光下則甚紅,價格相當黃金的五倍,其實,這種黑色的琥珀就是瑿珀,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鎮國之寶就是瑿珀(6)

由於明代貨幣尚未流通,不同年號的銀子的價值波動極大,多以大米折值計算,這裏就用宣德年間琥珀價值對比計算比較精確,計算結果如下:我們可以先列舉一下宣德年間黃金、白銀、以及折合大米的價格比較:宣德元年(1426年),一兩黃金可兌換七點五兩白銀(7),而宣德年一公石大米相當於0.291兩銀子 一兩等於37.3克,一公石大米相當於現在的156斤大米。

制作這件筆洗琥珀毛料的最小尺寸為16+0.5X16+0.5X12.6+0.5(實測尺寸加上加工余量的立方體)為16.5X16.5X13.1=3566.475㎤X1.15(密度)=4101.45g,折算成兩就是109.96兩。實際毛料由於不規則的形狀不規則,該器計算的毛料體積是最小值,因此原石毛料將大大超過這個數量。

宣德元年的一公石(156斤)大米折銀子為0.291兩。一兩銀子可以換377.85公石大米(58948斤大米)。此件是金珀,在明代價格次於瑿珀、血珀,但是毛料塊度大,非平常三五兩以下的琥珀可比,即便如此我們按照最小的一兩銀子換一兩琥珀(是瑿珀的 1/37.5即0.027%)進行價值計算(明代犀角、琥珀。沈香等貴重材料,多以一兩金子或銀子置換一兩材料來交換)。

照此計算,該器耗銀4102克,相當於大米14096公石,就是2,199,010斤大米才能買這麽一塊琥珀毛石,還不包括琥珀原生態的體積在內。換算現在的3元一斤的大米就是一個天文數位:6,597,030元,就是六百五十九萬七千零三十元人民幣。這個價值還沒有計算毛料損失和人工費用。這些大米足夠一個人吃6108年(按一人一天吃一斤大米計算)。令人咋舌的計算結果表明,能做此件的也就非皇家莫屬。

就目前所知明代考古發掘報道而言,明代隨葬琥珀的墓葬寥寥可數,而且級別很高。考古發現,在明代琥珀雕刻件並不多,多為小件,故宮博物院所藏最大的一件大概就是一件透雕龍紋筆洗,見下圖二十二:此器其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筆洗,不能盛水,不能當筆洗用,筆者認為稱為筆洗感覺有點不妥,看成案頭擺件或許更貼切一些。

圖二十二 故宮博物院所藏筆洗

到目前為止,考古所發掘的其他明代琥珀制品都是束發,發簪之類的小件,由此可見明代的琥珀並不多見。該器的規格大大超過了考古記載和館藏的琥珀,也是唯一的一件帶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的官窯(皇家敕造)作品,據此,其擁有者必定是明宣德年間的皇家的推論成立。

八、釘選目標

此器的使用物件應該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本人,理由如下:明宣宗朱瞻基本人就是一位書畫名家,才華蝃蝀,有很高的書畫造詣,還是一位詩人,明末清初姜紹書【無聲詩史】評價他的畫作:「山水人物、花竹草蟲,隨意所至,皆極精妙」,若論藝術成就,堪與宋徽宗並提;明【列朝詩集小傳】載:「帝遊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指宋徽宗)爭勝。」

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至今收藏著他的許多作品,朱瞻基還建立了「宣德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為歷代帝王中的書畫佼佼者,在封建帝王時代由帝皇出面建立畫院是朱宣宗的創舉: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明宣宗朱瞻基,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398年/1399年-1435年),號長春真人,明仁宗朱高熾之子。共主政朝政宣德年共十年(1426-1435),公元1435年因病去世。

朱瞻基情富才全,不僅是文治武功,還雅尚翰墨,尤工於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俱佳,留世畫作有【武侯高臥圖】【三陽開泰圖】【瓜鼠圖】【射獵圖】等。至此有理由認為,對這樣一位才情並茂的書畫名家,下旨敕造此物可以說是奇葩的金珀海水龍紋筆洗不會感到驚奇。

觀察朱瞻基的一生也頗為傳奇:「仁宣之治」、「藝賽宋徽宗」,為穩定政權,不惜燒烤其親叔,其人殘暴之余卻還有「蟋蟀皇帝」雅號,還讓他成了玩物喪誌的浪蕩皇帝,褒貶都到了極致,從不同角度表現了一個真實而特別的皇帝形象。

這樣一位大不同的人物,從人物心理學角度分析,此器不僅體現了他對書畫詩詞、也包括遊戲的追求都是極致,完全有理由相信,此器的取材、海水龍紋圖案的設計也有可能出自朱瞻基本人。他的奇思妙想確實超出了我們的常規認知。至此,筆者的結論是該器的主人就是朱宣宗朱瞻基。

九、探討歸宿

本節對此器的下落作了一些探討,明宣宗朱瞻基死後葬於北京十三陵的景陵中,由於明代帝陵都沒有被盜歷史,此器當一直留在宮中。直至1644年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大量金銀財寶流散於民間,在這個時間段中流散出宮的可能性極大。如果1644年火災後還是留在宮中的話,第二個可能性就是在清末被偷盜出宮,只有這兩個時間段才是流散出宮外的機會。當然,也不能排除某位帝皇將此件賜給某位臣子或被下人偷盜出宮的可能性,所有這些可能由於沒有歷史記載,展開討論已經毫無意義。

筆者認為,此文中選取的時間點還是選在李自成火燒紫禁城這段時間比較合適:1644年距今三百八十年,此件流出宮後,其中由於動亂年代,有一段相當的時間被窖藏過,所以還是存有一些無法清除的夾雜物,但是瑕不掩瑜,品相還是非常完整的。目前的狀況還是比較符合筆者推理,擺在眼前還是那麽神采依舊。

十、價值連城

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海水龍紋筆洗在當時因為琥珀材料的昂貴,就已經是一件價值不菲的藝術品。時至今日如此體量的標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式的琥珀筆洗包括其他琥珀制品,都尚未發現,堪稱孤品一件。此器傳世至今還保留著它的本來面目是十分難得的,歷經了六百年滄桑,其中的故事不得而知,但是它的價值卻是不言而喻的,這裏借用一句行內話來說就是「舊器如新,價值連城」。

十一、結論

從上述考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金珀海水龍紋筆洗,做工極其精良,堪稱曠世傑作,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明代最高級的琥珀文房用品,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禦用品。歷經六百年滄桑傳世至今,十分可貴。

十二、結語

本文是在缺乏直接考古溯源證據條件下,對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金珀海水龍紋筆洗進行了觀察、思考、探索。全文共用了九個章節進行了闡述、論證後得出的結論。「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䛊器」,撰寫此文的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在此期待同行和學者們的勘誤和斧正。

參考文獻:

1.【物理小識】是明末學者方以智編撰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亦名【名物小識】,為記敘自然科學為主的雜著。初成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後方以智流離嶺南時又作了修改。全書十二卷,以科學知識的記錄形式出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2. 明宣德青花龍紋造型探微作者 周雯祥 百度文庫

3.【明史】六六,六七卷【輿服誌】清 張廷玉

4.「東方琥珀」中國琥珀溯源之明代(上篇) 知乎

5.【明史 · 誌 · 卷四十三】

6. 故宮博物院 【赤瓊光蘊碧松香——明代的琥珀】

7.【明史】【明實錄】等

責任編輯:中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