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梁冠男:龍行中華,玉龍賀歲之戰漢篇

2024-02-09收藏

春秋 龍形玉佩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龍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百花齊放的時代,學術和藝術空前繁榮,玉雕工藝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玉龍的制作從造型、紋飾和工藝上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開創了獨有的時代風格。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的春秋龍形玉佩,玉龍回首,卷尾,弓身呈「S」形,龍身飾有繁縟的雲谷紋,此時的玉龍已經開始翻轉扭曲,著力強調玉龍的動態感。

戰國 雙龍形玉佩 重慶市涪陵區小田溪墓地出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戰國時期的玉龍造型更是豐富多彩,富有張力,呈現出妍妍向榮的時代風格。重慶市涪陵區小田溪墓地出土的戰國雙龍形玉佩,兩條玉龍作回首狀,圓眼勾喙,其短角和龍足皆相連,龍身扭曲成「S」形交叉纏繞在一起,形成一個「X」形,富有極強的動感。

戰國 雙龍形玉璧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戰國時期二龍合體、龍鳳合體的造型非常豐富,且常與玉環、玉璧和玉璜等組合在一起,在其上下左右邊緣對稱鏤雕,具有玲瓏剔透的生動感。如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出土的戰國雙龍形玉璧,玉璧兩側透雕卷尾伏龍,龍首上各有一鳳鳥。

戰國 龍形玉佩 河北省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1號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河北省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1號墓出土的戰國龍形玉佩,中心為一玉環,環外順時針鏤雕了三條張口回首龍,龍獨角圓眼,曲身翹尾呈「S」形,爬行狀攀附於玉環邊緣。兩件龍形玉器布局對稱,構思巧妙,令人耳目一新。

戰國 十六節龍鳳形玉飾 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復合式多節活環龍形玉器,體現了玉工的高超技藝。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戰國十六節龍鳳形玉飾,全器由5塊玉料剖解為16節橢圓形環套,構成龍的長形,各節透雕成龍、鳳、璧、環,形態各異,造型豐富,以鱗紋、谷紋、渦汶、束絲紋等表現龍鳳的細部,各節還可以活動折卷。此件玉飾長達48厘米,出土時位於墓主曾侯乙的頜下處,說明是從頸部垂於胸前至下腹的掛佩,應是墓主人生前專享的禮儀性佩玉,其工藝復雜,鏤雕技藝精湛,刀法細膩圓潤,線條流暢生動,達到了戰國玉器工藝水平的巔峰。

從春秋時期玉龍開創的盤曲動感造型,到了戰國時期達到了極致,玉龍的龍首變小,重點強調龍的整體形態,其特有的「S」形龍充滿了活潑的氣息,具有強勁的視覺沖擊力,龍身細致密集的各類紋飾排列井然有序,線條婉轉自如,精細的鏤雕技藝幹凈利落,顯示出這個時期積極昂揚的藝術風格。

兩漢時期的玉龍

兩漢是中國玉器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也是目前發現玉器最多的時代,龍形玉器的造型和紋飾極為豐富,張力十足,有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特別突出龍的神態和氣勢,深刻影響了後世龍形玉器的發展和完善。

圖二○ 西漢 龍形玉佩 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崗漢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館藏

蜷體玉龍在漢代仍有出現,刻畫尤為細致,如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崗漢墓出土的西漢龍形玉佩,龍首尾相接呈環形,龍嘴微張露齒,龍身遍飾依次變小的雙陰線魚鱗紋,環內上下透雕一對龍爪,造型具象而獨特。

西漢 龍形玉佩 江蘇省徐州市萊羅克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館藏

兩漢時期的「S」形龍延續了戰國時期的形態,雕工更為精湛。江蘇省徐州市萊羅克楚王墓出土的西漢龍形玉佩,龍體蜷曲呈「S」形,中部拱曲方正,龍首張口露齒作回首狀,長角分叉貼身向後拖曳,龍身飾有勾連雲紋,背脊出廓透雕變形雲紋,龍尾分叉,變形為鳳尾,此玉佩龍首鳳尾的別致造型,體現了漢代玉雕非凡的藝術創造力。

西漢 龍紋玉環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西漢 龍鳳紋玉璧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漢代玉龍多出現在玉璧、玉環、玉璜、玉帶鉤和玉觽上,善用透雕工藝,重點突出玉龍的體態矯健。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龍紋玉環,透雕雙龍雙螭纏繞穿行,兩兩相對,皆作跨步騰飛狀,肌肉結實有力,極富動感。南越王墓出土的另一件西漢龍鳳紋玉璧,雙面透雕,分為內外兩環,「S」形遊龍置身於內環中,其前後爪與龍尾延伸至外環,外環的「S」形玉鳳回首正對玉龍,玉鳳的高冠和長鳳尾上下延伸成卷雲紋,填滿了外環的空間,龍鳳相對,寓意龍鳳呈祥。雙「S」造型的構圖主次分明,疏密得當,透雕技藝的嫻熟運用,盡顯漢代玉龍的造型優美和生機勃勃。

(原標題【歲在甲辰話玉龍】)

作者及其工作單位:梁冠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文物天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