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試圖解密曹操高陵出土文物之神秘印章

2024-01-08收藏

在曹操高陵的第一展廳,擺放著一枚神秘的高陵出土文物「銅印章」。之所以稱之神秘,是這枚銅印自從墓內出土以來,沒有人合理解讀出此印所刻的內容和作用是什麽。

該銅印章邊長約2厘米左右,印文篆法工整秀美,但構形奇特詭異。它的上部呈圓圈狀,似人的頭型,中部寬肩而垂,內部呈有序交叉網字形。

曹操高陵出土的銅印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所留【遺令】曰:「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

曹操之子曹植在【武帝誄】中也明確寫到:「璽不存身,維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譯文意思是曹操的官、私印璽沒有隨葬入土,只埋了裝印璽所用的帶子和繩子。

那麽這枚出土的特殊銅印到底想說明怎麽一個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此印一經面世,立刻引起了文物研究愛好者們眾說紛紜,並榨幹腦汁用盡各種古今方式試圖解開此墨點之謎。

有的試圖從印章圖案解讀,有的試圖從古代字型演變過程試圖解讀。但都因說服力牽強而不得認可。

歸納坊間廣傳的幾種解讀觀點如下:

一、從印章圖案解讀。由於同墓中出土了多件東漢時期特征的銅質輔首銜環飾物與此印章圖案相近,有部份人解讀為象征著吉祥的輔首印章,故稱「輔首銜環」肖形印。其作用為被解讀為曹操用來調動兵馬的兵符符號所用之印章。所以,也可稱之為「符印」。

第二、解讀為含有曹操名字中名諱的暗字印章。觀點是該銅印字形近古代字形演變中的"喿"字,即曹操的操演變過程中右邊的部份結構,是"操"的省偏旁字。"操"的古字,印字"喿"與"操"同,兩字是通假字。曹操用此喿字獨特印鑒,是為了區別於歷史上其他名字帶「喿」(操)者。

由於筆者關註此印已久,也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和同時期大墓出土的印章做了比較,發現以上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又感覺兩者在某些細節上都有所牽強。

曹休墓出土的曹休銅印章

就以同館同排展櫃展示的同時期曹休銅印而論,曹休銅印也為邊長約2厘米,印面篆書白文刻有「曹休」二字。曹休銅印章的外形、大小與此印同,只是所刻內容有異而已。

但又不同的是,高陵二號墓出土的印章雖然也為陰刻,但刀跡寬大而深凹,如加以印色加蓋印出,似乎所印出的墨點體現不出整個印章所刻內容,深凹之處的內容很難在平面墨點處呈現出來。

這種印章倒使我想到了孩童經常玩的橡皮泥模具。古代是沒有橡皮泥的,難道是曹操小時候玩兒過尿泥?但又感覺曹操此等叱咤風雲人物怎會玩兒如此小兒科的翻印尿泥呢?

橡皮泥模具

我百思不得其解,想著尿泥,突然想到了前些年看過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密信封印內容而深受啟發。

經查閱資料,在古代,為防奏折、公文、秘密信箋被偷窺,作為書寫工具的木牘、竹簡、信箋在傳遞、傳達過程中,信箋外皆加封以防窺印泥,此印泥也叫「封印」,又稱之「泥封」。是一種官方通訊保密措施下產生的防偽墨點,也可稱為蓋有古代「特定」印章的幹燥堅硬泥團。該泥團多用於特有的膠性黏土易幹泥質。其作用是古人防止私拆簡牘密信而設定的一種信物措施物品。

古印封泥

該信物傳遞保密約成始於秦朝,為防止奏折、批閱、命令等被私拆,通文當政、官員將竹簡或紙質檔梱好並在開封處加上裝有泥團的木盒,再在木盒處封泥鈐上對方認可的璽印,然後放在火上炙幹呈與對方。對方需先查驗封泥完好確認未被私拆偷閱後再敲掉封泥殼開封閱覽。

封簽和封泥

此舉一直延續至隋唐後因紙張的廣泛使用才逐漸結束歷史舞台。這也成就了一項特有朝代時期墨點防偽學的寶貴文化遺產和時代符號。

那麽,會不會高陵出土的這件銅印就是曹操生前以竹簡書信形式頒布命令和通訊時用以加蓋封泥的特殊印章呢?

高陵銅印章翻模

而此印又區別於曹操私印、官璽的權威功能,只是做為生前的通訊防偽標識而不代表其高貴身份,死後也就隨著生前的主人當常所用物品隨葬其中。

上面提及到,竹簡因紙張廣泛使用而廢,故後代人等突然見到此印後難免茫然不解,也就極少再想到當初此功能了。

吾之觀點,僅代表個人為研究此銅印文物而妄加揣摩,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2024-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