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廣西篇上)

2023-12-11收藏

風竹婆娑銀鳳舞,雲松偃蹇玉龍寒;

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

癸卯年,十月廿八。大雪季,冰封寒夜。

圍爐煮酒、品茗賞泉, 人間好時節。

吾生宇宙生,吾滅萬物滅。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

不同階段,不同畫面,不同風景。

看似紛繁復雜,本質卻是, 你一個人的世界。

最早了解廣西銅元是在1988年, 那年秋自己訂閱的【中國錢幣】第三期上,專門介紹了「銅元十珍」,廣西光緒元寶飛龍當十赫然在列,包括雜誌扉頁上的精美插圖, 至今難忘 (參見 有一段盛夏的青蔥,拔高後與眾不同(十四) )。

第一次得見廣西銅元是在2005年, 一堆廣東仙版中發現一枚不一樣的壹仙。要不仔細看其「八年」紀年與「廣西」記地,幾與廣東別無二致。此後又陸續得來幾枚,閑來把玩,並學習銅元背後故事及近代廣西貨幣發展, 其曲折波蕩,令人感嘆。

就在此篇成文前, 本周12月5日北京誠軒2023年秋拍機制幣專場,一枚廣西省造光緒元寶背飛龍每元當制錢十文銅幣樣幣,以人民幣322000元成交, 亦算喜慶滿滿。

(廣西省造光緒元寶十文飛龍樣幣 PCGS SP 58 北京誠軒2023年秋拍機制幣專場成交價人民幣 322000元)

廠局沿革

單說廣西當十銅元, 未免過於簡單。 各大銅元譜裏所刊,也就光緒飛龍當十、民國八年壹仙SI、SEA,及民國二十八年大、小桂壹分,總共加起來版式不過五種。尤其是廣西遠離中央,山高地偏,各業發展歷來艱辛,鑄幣亦是如此。這裏有必要延伸追溯一下廣西貨幣史,特別是對近代發展梗概加以梳理, 以對前人奮鬥表示尊敬。

談及廣西鑄布, 不得不提桂林、南寧、梧州、柳州, 由於交通便利,貿易繁盛,四地自古以來就是西南重要經貿金融中心,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初,因應政治經濟及軍事形勢發展需要, 逐次成為廣西本地貨幣的主要鑄行地。

桂林

先說桂林。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因盛產玉桂而成名。漢唐宋元時,桂林就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到明清,桂林一直是布政使司、府、縣三級地方政權治所地。民國元年,廣西省會才正式從桂林遷往南寧。但到1925年10月,省會又從南寧遷回桂林,廣西省銀行總行隨即亦遷桂林營業。全面抗戰爆發後,工廠內遷,桂林人口驟增,成為 僅次於重慶的大後方抗日重鎮。

作為寶桂局的所在地, 桂林在清代鑄幣史上頗有名聲。寶桂局是廣西古代鑄錢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鑄錢數量最多的造幣廠。該局康熙六年(1667年)始置,其後有利則鑄,無利則停。雍正未開,乾隆七年又開,並於八年三月十五日(1743年4月9日)正式開鑄。【廣西通誌】對建成的寶桂局載:「粵西寶桂局房屋建設於省城文昌門外,四周圍繞以墻垣。頭門三間、二門三間、大堂三間。銅庫四間、鉛錫庫三間、炭房十間,錢庫四間,東西爐房共二十座,每座內外五間,共一百間。鐵匠房一間,巡察官房三間,監鑄官房三間,書辦房二間,巡欄房二間,爐神廟三間,土地廟一間,管內局房一間,內巡欄房一間,涼亭三間,圍墻四角各卡房一間」。共計房屋一百五十四間。

乾隆九年增爐至20,後僅開10爐;十二年設爐11座,年鑄錢96000串,後又增為20爐;三十五年因銅少錢多而減7爐,剩爐13座;三十八年又增爐3座,四十三年又減3爐,至四十四年又減1爐為12爐,五十九年停。嘉慶元年九月開鑄嘉慶新錢,因錢賤又減爐7座,僅存5爐。道光十八年因銀貴錢賤,鑄造累陪而停鑄。鹹豐三年十一月開鑄鹹豐錢,計鑄有小平、當十、當五十三種。同治光緒年間史料記載均未開鑄,但同治寶桂錢存世較多。光緒寶桂錢少見,但光緒年間廣西屢次上奏言鑄錢困難,也有開鑄。 至民國初,寶桂局則完全停鑄。

(清代 康熙通寶 背滿漢桂套子錢 上海泓盛2021年春拍成交價人民幣28750元)

清末民初, 廣西市場流通的制錢十分混亂, 大體可分六種: 一是「青邊錢」 ,即十凈京錢。此種錢每黃銅一斤,只加白鉛九錢,黑鉛四錢,成色最高。每文多重一錢,間有重一錢二分,甚至一錢四分者,最受民間歡迎,用作婚姻喜慶饋贈,致送業師修金完糧納賦,也多收此種制錢。每串重六斤四兩,可兌換紋銀八錢有另。 二是「正圩錢」 。此種錢,青邊紅邊俱有,但不滲入其他雜類,在圩集上正式交易時使用,故稱正圩錢。每串可兌換紋銀七錢另。 三是「換圩錢」 。換者,近也,近於正圩錢而稍遜故名。大多為各省所鑄官錢,亦為市場交易所常用,每串可兌換紋銀七錢。

四是「原手錢」 。取名原手,意謂接手得來,彼此可以通用。此種錢為各種不同板式的官錢所串成,又遜於換圩錢,購物時事先議明,否則必被挑剔。 五是「次錢」 。此種錢每串好錢不過二成,其余滲以劣錢。一般買賣不肯接受,惟有買牛肉時可用,亦稱牛肉錢。此外,商人追討拖欠時,債戶每有用以搪塞抵債。故商場有「十賒不如九現,九爛不如八折」的說法。 六是「薄皮錢、砂板錢、鵝眼錢」 。此三種錢都是私鑄,或鹹豐、同治年間寶桂局濫制。薄皮錢尚屬銅質,惟薄如紙。砂板錢多滲雜質,這是因太平天國起義後,交通斷絕,銅不易籌,官府搜羅破爛用以鑄錢。鵝眼錢即新鑄的細薄小錢。

三種錢行使稍久,錢面字跡即已模糊,百文錢長不過寸,擲地即碎,入水不沈,或稱「水上漂」,桂林人又通稱為爛錢。當時官府默許每百文搭用一、二十文此種劣錢。各地實際情況是潯州(今桂平縣)、梧州一帶只用凈錢,不用爛板;桂林用六成錢,即百文中六十凈錢,四十爛板,慶遠及與貴州交界一帶,純用爛錢。正因濫鑄貨幣,以小充大,降低幣質, 造成錢幣貶值,白銀上漲,銀貴錢荒。

(清代 鹹豐重寶 寶桂當五十 華夏極美85 杭州宜和2022年秋拍成交價人民幣69000元)

19世紀40年代初期, 即道光二十年前後,桂林市紋銀一兩可換制錢一千四百五十文,當時物價是白米每斤十八文,生油每斤九十文,茶油每斤八十義,桐油每斤四十八文,水火油每斤四十八文,食鹽每斤四十八文,牛肉每斤五十六文,青菜每斤二文或三文。十多年以後,當紋銀每兩兌換銅錢二千文時,物價上漲為白米每斤三十一文,生油每斤二百四十文,茶油每斤一百九十二文,桐油每斤一百文至一百二十文,水火油每斤一百二十文至一百四十文,食鹽每斤一百二十文,牛肉每斤一百九十二文,青菜每斤六文至十二文。十余年間,銅錢同銀兩的兌換率比舊日高出百分之四十,但 物價上漲則達到一倍。

民國肇始,省會遷至南寧, 桂林造幣完全暫停。 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江浙等地工商企業向西南各省內遷,商業繁榮,極需輔幣。是年冬,財政部命中央造幣廠技正王壽全赴廣西調查舊造幣廠情況。調查結果為廣西舊造幣廠原設梧州,機器都已散失,已經無法生產造幣,而桂林為桂省省會,居粵、贛、湘、黔、滇五省之中心, 實有設廠必要。

(民國二十八年五月 中央造幣廠桂林分廠周年紀念章)

1938年3月武漢戰勢危急, 中央造幣廠武昌分廠已近前線, 3月18日國民政府財政部任命武昌分廠技正劉昌景為桂林分廠主任,飭命即赴桂林籌備設廠,盡快開鑄。4月6日,桂林造幣分廠在武昌分廠桂林辦事處代租的鳳凰街192號及樂群社221號正式辦公。開始尋購廠址,協商供電,商調技術員工並接收調運武昌分廠留存衡陽的鑄幣裝置及坯餅。4月25日,向桂林電力廠商假暫用的「魯班廟」房屋騰清接收,作為造幣廠臨時工房。利用原有房屋改造鑄造、計數及修機工場,並添蓋房屋設立雕刻、壓模、材料、庫房及辦公室。同時,向廣西省政府圈購城南將軍橋旁的南溪山及周圍空地作為廠址。南溪山,西近桂荔公路,東臨漓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且該山山洞甚多,稍加整修即可作為工場、庫房, 既節約基建費用,又可避免遭敵機轟炸。

桂林分廠的廠區布置, 以白龍洞作鑄造工場,玄嚴洞為修機工場,餐霞洞為熔煉股辦公室,修真洞為熔煉股庫房,穿雲洞為雕刻工場,龍吟、升真、華嚴、老虎四洞為原料、物料庫房。新建的附屬建築有山腳下廠區大門,入口建不足百平米平房一座作稽查隊隊部,靠大門西首建兩層樓房一座作事務股、保管股、總務股及審查委員會用房。餐霞洞熔煉股辦公室外建有熔煉地爐六座,並大煙囪一座。山北沿南溪河建近200平米平房作技正設計繪圖室和秘書室。白龍洞口建兩層小樓,樓下作公務課、化驗室,樓上為會計室、稽核室。其他因陋就簡的木板墻、草屋頂平房有山南中部平地的鉗作、刨床間和東南山麓的 職工宿舍。

(民國三十年 十分 鎳幣 桂林版)

1938年5月24日, 桂林分廠魯班廟臨時工場開鑄鎳幣, 至年底平均日鑄三十萬枚。同年11月中旬,日機開始轟炸桂林市區。12月29日,魯班廟臨時工場被炸,而白龍洞工場尚未安裝完工,生產停頓。其間臨時工場共鑄面值廿分、十分、五分鎳幣51433305枚,合面值7379665.25元。白龍洞是南溪山最大山洞,桂林分廠的主要鑄幣裝置均安裝在該山洞中,但此山洞在山坡上,洞口平面較山下公路高出10余米,有石級階梯上行,十幾、幾十噸重的造幣裝置當時均靠人工用滾板、鋼索、葫蘆拉運進洞安裝,而洞內光線不足,陰暗潮濕且窟頂還有滴水,所以計數包裝等部門在洞內還需搭樓避水,而 生產用的材料和半成品的周轉運輸均靠人力搬運。

1939年1月18日, 桂林分廠正式開工, 生產銅鎳輔幣,當年生產三種面值的鎳幣30811628枚,銅幣12040000枚,共合面值3464920.70元。由於金屬材料價格高漲,1939年下半年,流通硬幣幣材的價格已超過面值。在財政部考慮改革輔幣的同時,桂林分廠率先提出並試配多種銅、鎳、鋅合金材料,供總廠及財政部參考,經總廠反復研究、試驗報財政部批準,於 1940年全部輔幣改用合金材料。

(民國二十八年 壹分大桂 PCGS MS 61 北京誠軒2021年春拍機制幣專場成交價人民幣48300元)

1940年1月9日, 桂林分廠開鑄新的一分銅鋅合金輔幣, 而新的二分合金輔幣則最早開鑄於上年12月21日。新的十分銅鋅鎳合金輔幣於3月18日開鑄,由於電傳十分新輔幣數據時邊齒數有誤,致使停鑄重制模圈,並通知中央銀行桂林分行停止發行。是年年末,由於物價漲幅過高,一、二分輔幣因已不適合市場需要而停鑄。該年桂林分廠共鑄一、二、五、十分輔幣119660000枚, 合面值3641500.00元。

1942年1月,鑒於市面上十分輔幣已嫌過小, 停鑄十分輔幣,開鑄二十分、五十分輔幣, 「以應市需,而維成本」。至年中,因貨幣貶值加快,成本增加,再停鑄二十分輔幣,減少五十分產量。並以多余人力、裝置兼辦銅材加工業務,代軍工企業及五金廠商熔煉、軋制銅片銅皮並承接機件修配。故全年僅鑄十分、二十分、五十分輔幣共43604000枚, 合面值15387000.00元。

(民國三十二年五月 中央造幣廠桂林分廠獅球圖五周年紀念銅幣)

當時桂林分廠主管 為分廠主任,下設技正、秘書、文牘、人事、稽核、會計、采辦、化驗、總務、工務等股室。據1941年12月報表,全廠有職員97名,工、役、警衛572人。主要裝置有碾片機7台、沖餅機5台、洗餅機4台、幹餅機2台、光邊機4台、印花機20台。另外,桂林分廠籌建及生產期間,中央造幣廠各分廠所需的許多裝置器材、機械配件、銅材鎳餅在香港和海防,而汽油鋼材的進口,硫酸、煤炭等耗料的調運均以廣西為主要周轉地。所以,桂林分廠曾於1938年12月24日在柳州河南下街27號設立辦事處,在柳州思賢鄉租地搭屋作為堆疊。1939年1月4日在貴陽省府東街10號設立辦事處,租用貴陽威清門外昭武義園空地為堆疊,1940年3月又在衡陽鹽店碼頭37號設立衡陽轉運站。 作為人員、裝置、材料及運輸車輛的中轉站。

1944年初湖南戰事緊張, 桂林分廠開始裁員。 6月18日長沙失守,6月25日桂林市府公告緊急疏散。7月17日起桂林分廠分三期裝運撤退至河池。7月20日在金城江設立轉運站,負責疏運器材及員工眷屬撤退。8月8日衡陽陷落,桂林分廠加緊疏運,9月12日桂林分廠人員和機器裝置全部撤離桂林,並在貴陽租借黔靈路250號為臨時辦事處。由於戰爭時期鐵路首先服務於軍用,並且大撤退造成鐵路擁擠,部份裝運桂林分廠的機器、裝置、器材的車皮在金城江無法運出,陷入敵手,直至戰後才部份收回。桂林分廠作為當時中央造幣廠五個分廠之一, 為抗戰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