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博物院丨青花人物筆筒:瓷上【西廂】

2024-04-17收藏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纏綿悱惻,讓無數人為其傾倒。這份「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愛情理想,更觸動了元明清各階層民眾的心弦,使【西廂記】成為時人所用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紋飾的主要素材。這種情況在清代瓷器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甚至衍生出了一個專門的瓷器品類——「西廂瓷」。

河南博物院館藏的青花人物筆筒,便繪有【西廂記】中的經典場景,是「西廂瓷」的代表性器具。

青花人物筆筒,瓷器,清代,通高15厘米,口徑18.1厘米,足徑18.1厘米,征集

這件青花人物筆筒呈正圓筒形,平底直壁,造型端莊典雅,口沿一周微有磕傷。筆筒外一周滿布青花圖案,青花發色濃艷,描繪了三組【西廂記】人物故事。一組圖畫描繪的是亭閣之內,鶯鶯小姐坐於桌前,相思之情浮於面上,案上擺有信箋,丫鬟紅娘侍立一旁,等待鶯鶯寫好書信,好送於書生張珙。以一叢蔥蔥郁郁芭蕉葉為分隔,另一組畫面上遠有青山,垂柳依依;近處庭院之內,在蕉石掩映之下,張珙正於桌前撫琴;紅娘扶著鶯鶯立於琴桌一側,聆聽琴音,眉目間神情依依,十分傳神,描繪的恰是西廂聽琴之景。第三幅畫面反映的是張珙遠赴京城趕考,鶯鶯相送的場景,戀人之間難舍難分之情躍然畫面之上。

筆筒本是一種實用器具,但對於那些深諳書房雅趣的文人士子而言,它的觀賞與把玩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際用途。

想象一下,筆筒主人坐在書案前,桌上鋪滿了筆墨紙硯。每當需要書寫時,他便會從心愛的筆筒中取出毛筆,蘸上墨汁,揮毫潑墨。

書寫之余,再細細欣賞筆筒上的青花圖案。那些細膩的線條與色彩,或許會讓他回想起自己與書為伴、與墨為友的青春歲月,也或許會讓他沈浸在對未來的遐想之中,期待著自己也能有一位崔鶯鶯般的紅顏知己,一同品茗論道,為其紅袖添香。

專家解讀

據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向祎介紹,筆筒是最為常見的文房用具之一,用於置筆,基本形制為圓筒形。其發端之時不可明確考證,但文獻中所記之筆筒,現最早見於三國吳陸璣所做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為其子……」按文意可推,當時筆筒應為竹木質地。

筆筒發展至清代,已不僅僅是僅具實用性的文房用具,其裝飾性與藝術性在文人墨客的清供雅玩中已自成一枝,包羅永珍,裝飾手法多以刻、鏤、雕、繪等方式,材質更是多樣,兼有竹、木、銅、瓷、漆、玉、水晶、象牙、紫砂等多種。瓷制筆筒在清康熙年間極盛,雍、乾二世經久不衰,不僅有青花、五彩、鬥彩、釉裏三彩等豐富的品種,形制更是突破了傳統的圓筒形,兼有束腰侈口形、竹節形、六方形、方勝形、葵花形等,形式新穎,體現了文人墨客的浪漫主義情懷。

目前常見的筆筒除按材質、時代劃分外,按風格與流傳,亦有文人筆筒與宮廷筆筒之分。文人筆筒古樸而富有神韻,頗具自然美與書卷氣;宮廷筆筒雍容華貴,精工細作。而文人筆筒的出現,要早於宮廷筆筒,這與自明以來,士人風靡博雅清玩的時尚有關。士人醉心於在賞玩器物之中尋求古趣、雅趣,追求生活的格調。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音樂、視訊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映像。如需轉載本文,請後台聯系取得授權,並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同時註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並不得將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