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鑒定琺瑯彩的六大特征!

2024-04-16收藏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彩繪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種,是中國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頂峰時期的產物。

清康熙晚期,按照皇帝的授意,將金屬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這就是琺瑯彩瓷。到雍正時期,琺瑯彩工藝更加完善,色彩鮮艷、雅致。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藍地白梅碟

高2.8cm,口徑10.6cm,底徑6.9cm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復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材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琺瑯彩瓷以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技巧,不僅贏得清代皇帝後妃們的喜好,也贏得今人對其的偏愛。在今天拍賣市場上,部份藏家便把目光盯在了清三代時期的琺瑯彩瓷。

提及琺瑯彩瓷,我們不得不說一說雍正時期的。據說,雍正對宮中琺瑯彩瓷的酷愛一點不亞於其父康熙,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超過康熙。

他不但加強巡視和督察,還親自參與琺瑯彩瓷的設計和制作過程,對使用的原料、繪畫圖案乃至瓷器的樣式、尺寸都要一一過問。

雍正皇帝以其個人的藝術修養、對器物的敏銳感覺以及高超的控制力,將中國陶瓷史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無論是工藝還是藝術成就。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萬壽圖碗

高6cm,口徑11cm

皇帝本人對瓷器表現出深厚的興趣,於是他個人的品味甚至性格開始更為深刻地對瓷業產生持續影響。這種影響,在瓷業開發中漸漸占據上風,並在他的繼任者身上得以延續,進而主導和改變著瓷業發展的方向。

起初,這樣的影響將宮廷文化更好地傳達到瓷業之中,新的風尚迅速形成,新的技術取得突破。雍正官窯成為整個人類陶瓷史上的又一位巨人。這一時期的瓷器上所展現出的柔美、含蓄、高貴和典雅,將陶瓷的審美推向了又一座高峰,甚至與宋瓷遙遙相望。

琺瑯彩瓷器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瑯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瑯釉則叫琺瑯彩。琺瑯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鼎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

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瑯彩終止於乾隆後期,同時還有一部份瓷器其釉料有琺瑯釉和粉彩共存。這是過渡時期的琺瑯彩器,你說它是琺瑯彩嗎,它有粉彩,你說它是粉彩嗎,它又有琺瑯釉,但瓷藝水平都很高。

雍正的琺瑯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材料更為豐富。雍正時期有色地彩繪,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繪。白地彩繪能更好地突出琺瑯彩釉的艷麗鮮亮。雍正琺瑯彩紋飾多為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

同時在繪畫中配以相應的詩句,溶詩、書、畫於一體,別有風味,顯得更加高雅。雍正時期還盛行單色作畫,如用胭脂紅、深蘭、墨彩……任選一色成畫,頗有中國畫風格。這是獨創,特別靚麗。

就產造技術來看,雍正朝琺瑯彩瓷的生產仍然延續康熙朝的模式,同時使用庫藏和新燒兩類白瓷作為繪制的胎體,對紅色琺瑯料也持續試驗並力求突破。但產造的地點除紫禁城外,還擴及至圓明園和怡王府。

琺瑯料的調和劑,也從西洋技師慣用的多爾那們油逐漸轉換成可能是國產的蕓香露,呈現出轉折發展的跡象。

現介紹琺瑯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鑒別參考:

一、 先看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二、 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三、 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四、 琺瑯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五、 色料特點。 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公釐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

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征。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六、 繪畫與紋飾,琺瑯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瑯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中心書壽,「萬壽無」,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瑯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近10年來,清代琺瑯彩瓷器拍賣價不斷飆升。

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過墻枝蝠桃紋大盤」以1520萬港元成交;同一場拍賣會,清乾隆「琺瑯彩黃地開光式胭脂紅山水紋碗」以2147萬港元成交;

1999年,一件雍正「胭脂紅地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以1784萬港元成交;

2002年,一件雍正「琺瑯彩題詩過枝梅竹紋盤」以3252.41萬港元成交;

2005年10月23日,一只清乾隆禦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在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秋季單件專品拍賣會上以1.1548億港元買下。

據悉,該瓶曾於1975年出現在倫敦佳士得的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格為1.6萬英鎊,30年時間,身價飆升了近千倍。

此外,2006年11月28日,在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秋季拍賣會上,清乾隆禦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更以1.5123億港元拍出,創造了中國琺瑯彩瓷器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