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何尊:國之重器

2024-08-18收藏

一、何尊

何尊為西周早期盛酒器,器身呈橢方形,圓口外侈,四面中線起透雕脊棱,口沿下均棱脊間隔,頸飾獸型蕉葉紋,其下與蛇紋相結合,中段和圈足飾大獸面紋,全器紋飾以細雷紋為底。紋飾采用高浮雕手法,使獸面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翹出器面。

何尊,西周早期,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底橫20.2厘米、重14.6公斤,1963年出土於陜西省寶雞市賈村鎮,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器型上看,何尊器形上屬於西周常見的三段式觚形尊。這類器物定名為尊是始於宋代,當時的定名應和觚類似為同,屬於祼禮用器。何尊尊體為橢方形,器身四道扉棱,兩道弦紋帶將器身紋飾布局一分為三。器身上部為蕉葉紋和蛇紋;器身中部以扉棱為中心裝飾4個高浮雕外卷角饕餮紋;器身下部以扉棱為中心裝飾4個浮雕外卷角饕餮紋;主紋下均以雷紋填充,是商周常見的三層花裝飾技法。

何尊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青銅禮器,造型獨特,大氣典雅,凝重雄奇,紋飾嚴謹,富有變化,尊體上圓下方,暗合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尊作為專名,是敞口、高頸、圈足的大型酒器。由於酒在祭祀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盛酒的青銅尊便成為先秦社會禮儀的象征。‘尊彜’也成為商周青銅禮器的通稱,並衍生出現代漢語中的‘尊敬’‘尊貴’‘尊嚴’等詞語。

二、銘文

何尊內側底部的銘文(殘損3字,現存119字),記載的是西周初年成王對一位姓何的宗族的訓誡和勉勵。成王追溯了先輩文王、武王的光輝業績,並且繼承其遺誌,在成周(今洛陽)營建都城,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來統治民眾。何姓宗族領受了成王的訓誡和賞賜,鑄造了此尊作為紀念。

何尊銘文:

隹(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珷王豊(醴)祼自天。才(在)四月丙戌,王【言廾】(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玟王,肆玟王受茲【大令(天命)】(銘文有殘,根據語意補全)。隹(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茲辥民。’烏虖!爾有隹(唯)小子亡戠(識),【氏見】(視)於公氏,有爵於天徹令,敬享哉!助王龏德谷(欲)天,順我不敏。」王鹹【言廾】(誥),何易(賜)貝卅朋,用乍(作)【?】公寶尊彜。隹(唯)王五祀。

何尊銘文拓片

「隹(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珷王豊(醴)祼自天。」這句話意思是:「周成王初遷都於洛陽,使用醴酒舉行祼禮對周武王進行祭祀。」

「才(在)四月丙戌,王【言廾】(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玟王,肆玟王受茲【大令(天命)】」這句話的意思是:「四月丙戌,王在京室訓誡宗族子弟說:‘以前你的父親輔佐文王,順應天命’。」

「隹(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茲辥民。’」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武王滅了殷商之後,正告於天:我要在國家的中心建都,在這裏治理百姓。」【逸周書.作洛解】載:「周公敬念於後,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何尊銘文可以和史書相對應。

「烏虖!爾有隹(唯)小子亡戠(識),【氏見】(視)於公氏,有爵於天徹令,敬享哉!助王龏德谷(欲)天,順我不敏。」。「爾有隹(唯)小子亡戠(識)」和大盂鼎銘文「汝昧辰」類似,均為「你們年紀輕,見識少」之意;這句話意思是:「嗚呼!你們這些宗族子弟年紀輕,見識少,要以你們父輩為榜樣,要有勞於天命,你們要恭謹的恪守,緊緊地跟隨我的步伐。」
「王鹹【言廾】(誥),何易(賜)貝卅朋,用乍(作)【?】公寶尊彜。隹(唯)王五祀。」。「何易(賜)貝卅朋」為賓語前置,即「賜何貝卅朋」。這句話意思是:「王訓誡完畢,賞賜給何貝三十朋,何給【?】公做了這個尊。時間是周成王五年。」

何尊上的銘文大概說的是,周成王謀劃在成周(今河南洛陽)營建都城,對武王舉行豐福之祭。四月丙戌日這一天,成王在京宮大室對各族宗子進行訓誡,說:「從前你們的父輩為文王效忠,文王得以承受天命;之後武王又戰勝了商朝,在朝廷向上天祈禱,說:‘我要以天下四方之中為都城,來統治人民(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你們這些年輕人,要看到父輩有功於天,務必敬重地進行祭祀。」

大臣何聽了這番話,認為大王有恭順的德行,能夠順應上天,教育了遲鈍的自己。成王告誡後,還賞賜給何三十朋。當時流行貝幣,一朋就是十貝。何用它來制作了這件寶尊,時間是在周成王五年。所以,這件銅尊就被稱為「何尊」。

三、「宅茲中國」

關於周武王計劃營建東都洛邑,周成王派周公主持營建的史實,在【史記·周本紀】等傳世文獻中都有提到。何尊的發現,印證了傳世文獻的正確性。這段銘文與【尚書·召浩】【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料文獻中的記載相吻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最彌足珍貴的是,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

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最早的證據,就是何尊內底所鑄的銘文「余其宅茲中國」。這是「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出現,盡管與當今的國名「中國」含義不盡相同,但相互之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關聯。因此,何尊也因此被大家稱為「中國」之源。

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

何尊,不僅記載了最早的「中國」,講述了周文王、武王、成王的功績。重要的是,它展現了周王朝早期蓬勃向上、銳意進取的時代面貌。周武王為了加強統治力想要遷都至國家的中心位置以便對周圍諸侯國的管轄,這裏的「中國」體現出西周時期,人們認為國都要建在國家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人居中而治的政治觀的表現。

學術界認為,「中國」最初是行政區劃上的一個概念。古人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稱他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中國」原意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銘文上的「中國」也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 「中國」在這裏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所轄領土,即「天下」的中心,是一個區域概念。

自何尊開始,「中國」二字發展到今天,與中國的國土、人口、民族、文化、歷史密切相關,其所蘊含的意義,並不能簡單以多少萬平方公裏或者地理座標詮釋,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史。因而,何尊的偉大在於它的銘文價值,僅僅兩個字,卻記錄了輝煌的歷史,承載著「中國」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