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存世遺珍,大遼早期鑄錢「太元貨泉」

2023-12-05收藏

「太元貨泉」是一種年號錢,又稱作「太元錢」。但究竟是那個朝代鑄造的,值得考究。因為,歷史上以「太元」為年號的有幾個朝代。

一是三國時吳國孫權的「太元」(公元前251年五月一公元前252年正月) 是東吳君主吳大帝的第五個年號, 共計2年。「太元」二年正月改元「神鳳」元年。

二是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張駿的建興年號「太元」(公元前324年五月一公元前375年正月) , 也作「建興」。都城為今甘肅張掖。

三是晉孝武帝的「太元」(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96年) ,是東晉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 共計用了21年。「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晉安帝即位沿用, 次年改元「隆安」。

但據史料記載,使用過「太元」年號的孫權,張駿都無鑄造「太元貨泉」的可能。所以,錢界認為東晉鑄「太元貨泉」可能性較大,但史料並無兩晉鑄錢的記載。 所以,認為鑄錢者必有它朝,它人!

我用兩款AI軟體試寫此幣的鑄造歷史,都辨識說:
太元貨泉,又稱太元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鑄造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物價飛漲。為了解決貨幣短缺的問題,東漢政府開始大規模發行銅錢。而「太元貨泉」則是其中一種,得名於當時的年號「太元」,最早鑄造於公元220年左右 。」

也不知AI從哪裏得到的這些歷史資訊,讓此幣的鑄造成秘。它的認識與國內錢學界研究的結果囧異,如按照後者見識,AI就是打糊亂說。

關於此幣,中國泉界之前人研究的結果是:

「太元貨泉」錢乃為大遼仿鑄前朝所成。但前朝無人可鑄,他仿誰的?所以, 嚴格說此錢並非是「仿鑄」的,而是遼代取了東吳的「太元」年號和王莽「貨泉」之名,然後獨創的幣名。 即其仿只是仿了一半, 另一半則是加上孫權「太元」年號,成為獨創的「太元貨泉」錢。

我拜讀學習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後認為,說是遼代早期模仿漢代鑄造的錢幣,我想可能有四個原因。

一是根據「太元貨泉」的出土地大部份在內蒙古,其文字的風格與其他遼錢相似,如「永通泉貨」、「通行泉貨」錢,幣文書寫似楷似隸,似篆非篆,真楷不分,粗獷,隨意。

二是,遼也有鑄錢「貨泉」,「五銖」。在契丹早期,為了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系和內部需求,契丹人在建國前和建國初的一段時間裏,不僅鑄過本國的非年號錢,如「開丹芒寶」、「大丹重寶」、「通行泉貨」等,而且還仿鑄了別國不同時期的錢幣遼曾仿造過多種中原地區不同朝代的錢幣,如「大泉五銖」、「常平五銖」、「永隆通寶」、「開元通寶」。這些仿鑄錢雖然都使用了他國的貨幣名稱,但材質和風格都有所變化,他們是集天下貨幣之大成。雖經千年滄桑,這種契丹人的仿品改範錢,從數量和品種上來說都已非常罕少,竟成了珍稀之品。

三,遼人的錢幣均是用漢人的傳統鑄錢術鑄造,即都是用熔鑄翻砂法鑄造的。

據文獻記載,當時的鑄幣技術相對成熟,鑄幣材料主要是青銅合金,即銅錫的混合物。制作「太元貨泉」的鑄幣工藝大致為熔鑄,就是將熔化後的鑄錢材料註入到錢範中,待其凝固後取出,然後進行打磨修整等加工工序。

四,契丹鑄「太元貨泉」,可能是契丹早期發展史上的一個歷史節點鑄造的紀念性貨幣。尤其是最近幾年從內蒙東北出現厚重的非流通性質的「太元貨泉」錢可見端倪。

從目前發現的「太元貨泉」的尺寸大多直徑在21.8~22.3mm之間,厚1.0mm左右,重1.9g-2.23g左右,「太元貨泉」之「太元」二字真書,「貨泉」二字篆書,對讀,光背。 其厚薄適中,因廣穿而致體重減輕,屬小平形制。

這是一枚載於【古錢幣價格網】上的早期遼錢,較罕見。

尺寸(22.22~22.49)*(1.21~1.36)mm

這是載於【古錢幣價格網】上的另一枚直徑21.8~22.0mm厚1.0mm重1.9g的「太元貨泉」。「太元」二字真書,「貨泉」二字篆書,對讀。光背。

仔細觀察,這兩枚拓幣圖非為同一版式,尤其錢文「元」字上書寫迥異,可見至少有兩種版別的「太元貨泉」。

這在當年相對現在落後的鑄造技術下,鑄造量大了,不可能像現在的機器模壓鑄幣一樣一成不變,難免有不同,也是正常,甚至還可能有其他版別不同。

「太元貨泉」屬於珍稀幣種,在一般錢幣圖譜中很少見載。目前僅見華光普先生的【中國古錢大集】(甲)第220頁刊有一拓樣,註曰屬「後鑄」,將其歸屬於天風元年(公元14年)始鑄;下延用至東漢早年的錢幣「貨泉」類。雖註明為「後鑄」但並未標註系何時「後鑄」的。推測是說「晚於王莽貨泉」。標級為「四級」。

另有孫仲匯先生【古錢幣圖解】一書第143頁也刊有一枚「太元貨泉」拓樣,標為「珍罕」。

而厚重的「太元貨泉」錢幣更為少見。

這是筆者自藏的一枚直徑51.5mm,厚8.8mm,中穿15.8mm,幣文高1.8mm,重115.6克的「太元貨泉」。

觀察表面幣文及穿廓,外緣凸起部份似用貴重金屬金的摻合物鑄造的光澤。

我用金屬圓柱體體積和材質比重計算了它的鑄造材質比重達13克/cm³。用敲擊聲驗證錢幣音略高(可能是太厚的原因)微有顫音。用強磁檢驗不含鐵。

看它入骨的斑駁銹跡述說著它的髦耋歷史。它體積不大,重量驚人,絕非行用錢,而是朝廷在特殊時期為紀念某事件鑄造的「紀念幣」。

從這枚厚重紀念幣的外觀可見,錢體方正圓矩,地章平坦,字廓清晰。「太,貨,泉」三字接廓,書體個性鮮明。

穿內壁修整為魚脊形,向兩幣面斜坡,幹凈平整。外緣肉厚表面平整。外輪與外緣結合部修為圓弧形,輪頂圓潤,手感溫潤。

面廓稍窄而背廓肉寬。整體規整有加,必乃官爐鑄造之品。

這種相對寬緣和寬背廓之錢,與多數遼鑄錢的制式相符。因此,從鑄相的特征判斷,此「太元貨泉」不符合王莽和孫權時期的錢之形制特征而與遼鑄錢相同。

據此,我以為,無論是小平制式或這種厚重大錢,「太元貨泉」的品種,形制,文字,風格看,其鑄主只可能是「古八部」的契丹人。

註:從東晉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到隋、唐之際公元618年前後,是契丹族的「古八部」時期。「古八部」指的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個部落聯盟)。

其鑄造時間只能是在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公元376-396年)年間。

因為, 從東晉建元二年之公元344年到隋、唐之際公元618年前後,是契丹族的「古八部」時期,在這段時間中,唯有晉孝武帝司馬曜用過「太元」年號。

總體來說,「太元貨泉」的獨特文字和外型引人註目,且作為遼代早期的一種貨幣,為我們揭示了那段時期的經濟、文化狀況。它不僅在經濟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研究古代貨幣制度和歷史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作為古錢幣的收藏愛好者,能有此大遼遺珍留存當下,並收藏於帳中,乃萬幸之事。

2023年11月29日撰稿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