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康熙摯愛的豇豆紅,到底有多難燒制?

2024-04-02收藏

景德鎮流傳著一句俗語:「要想窮,就燒紅。」

在中國瓷器顏色釉的發展史上,早在商周時期便出現了原始青瓷,在青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天目瓷(黑瓷)也於商周現世,較晚的白瓷創燒於東漢之前……

▲明永樂鮮紅釉暗龍紋高足碗

紅釉,則是瓷器史上最晚出現的顏色,直至北宋初年紅釉才出現。但真正的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

清朝沿明制,在景德鎮設「禦廠」,實行「官搭民燒 」制經辦官窯器,且以督陶官之姓命官窯名。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清朝廷派遣臧應選任督陶官。

在臧應選督造時,其窯稱為「臧窯」。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記:此時期的禦窯瓷釉色品種甚多,可謂諸色俱備,其中以豇豆紅(吹紅)最為著名。

豇豆紅是清康熙時期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以銅為著色料經還原焰燒成,造型輕靈秀美,釉質勻凈細膩,因不均勻的粉紅色調,猶如紅豇豆一般而得名。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

作為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銅紅釉,豇豆紅因燒制難度極大,僅限官窯少量燒制,專供皇室內廷使用,而釉面變化多樣的豇豆紅也有高低之分。

上乘者通體一抹正紅、潔凈無瑕,曰「大紅袍」;中乘者猶如貴妃醉酒、諾爾滿面,曰「美人醉」;色淺者粉若桃花、溫潤若水,曰「桃花片」……

▲中國陶瓷博物館藏清康熙禦制豇豆紅釉太白尊

彼時,康熙帝對豇豆紅的淡雅宜人尤為青睞,還為豇豆紅禦制了文房八種器形傳世至今。現位於景德鎮的中國陶瓷博物館便藏有康熙禦制豇豆紅文房八大碼之一的太白尊。

但由於燒造難度大,豇豆紅的燒制史也是曇花一現!於清康熙晚期創燒,至雍正時期雖有少量燒制,但釉色灰暗……因此,現傳世的豇豆紅亦無大器,皆以小件文房用器為主。

民國時期,顏色釉瓷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其中也以豇豆紅最為精美,極具藝術價值。據說在這個時期,一件豇豆紅名器可換京城一套四合院,足見其名貴。

言至此,康熙摯愛的豇豆紅,到底有多難燒制?想必大家和小懂一樣好奇不已,接下來便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豇豆紅是如何燒制的?

豇豆紅釉是高溫紅釉中最難燒的一種,其選材於天然原礦石,主要成分是瓷土,首先將瓷土原料制成想要的素胎後再上釉。

據悉,豇豆紅以「吹紅」的方式上釉,即采用噴吹法施釉。需要先在生胚上施一層底釉,再透過吹釉工具將釉料吹在上面,再蓋上一層白釉。

也就是說,吹釉的方法施在兩層透明釉之間。對此,小懂也向景德鎮當地一位燒制豇豆紅的窯主了解到,用釉層蓋住釉料會讓紅的顏色發得更好一些。

入窯燒制之前,還需要嚴格檢查瓷器是否存在不足,若發現細微不足當即進行塑形和修胚,防止出現瑕疵品,確定無誤後再正式入窯燒制。

燒制過程中,豇豆紅發色則是靠釉水中含有的銅元素,在1000℃上下浮動10~20℃之間,進行氧化還原焰色反應,使其中的銅離子進行轉化發色。

最終燒制完成後,窯內的溫度高達1200~1300℃,這時還需開啟窯門讓窯溫快速冷卻至900~1000℃,具體冷卻時間要看當時的天氣情況。

這也是燒制紅釉至關重要的一個步驟,以保證成品最終更好地呈現出淡雅宜人的豇豆紅色調。

豇豆紅燒制的關鍵因素?

窯變的不確定性,是豇豆紅成色偏粉還是偏紅的一個關鍵點。因此,傳統制瓷主要講究兩個關鍵因素: 「氣氛」 「溫度」

據景德鎮當地窯主介紹,氣氛指的是窯內氧化還原的火焰與空氣之間的關系,溫度則指的是燒窯時的溫度,二者決定了豇豆紅瓷器的最終呈色。

這不僅考究燒窯人的技術,還特別講究天氣。按照傳統制瓷來說,燒制紅釉一般在晴天燒制。這是因為晴天的氣壓穩定程度大於雨天,對燒制有加成作用。

雨天燒制豇豆紅,由於氣壓不穩定,可能會影響釉面的色澤,致使成品率低。因此這也對燒窯師的技術要求更高,燒制豇豆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為好。

發展至今,豇豆紅又進入大眾的視野,器形也不再局限於文房器物,豇豆紅茶器也時有多見,近年來頗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