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四川大拆遷」的鬼話,為啥那麽多人信?

2024-10-19股票

一夜之間,成都大規模拆遷的訊息,傳遍了互聯網。

「我家賠了5千萬」,「我家拆遷拿到900多萬」,「我拿了17套房,還有三年房租」……被潑天富貴砸中的各路「川爺」,在網上曬出自己的天價拆遷款,真真假假,但總歸是讓外人好生羨慕。

輿論亢奮的背後,是這樣一套邏輯脈絡——川渝地區,作為全國經濟第四極,在新一輪的國運之戰中,被委以重任,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大後方。在國家戰略的重點扶持下,四川砸下2.15萬億大興基建,成都拉開大規模城市更新的序幕。

面對外界傳言,成都官方回應稱,「全部是謠言,沒有一個是真的」,真相顯然不是網傳的那樣。

有人拿了17套房,有人賠了5000萬,這些不真實的天價賠償案例之外,寫滿「拆」字的成都拆遷地圖,也在網上爆火開來,就連資本市場也被撩撥了起來。

10月16日上午,A股成渝板塊爆發,成都路橋、中建環能、重慶港、華西證券等20余股漲停。

看著那些一夜暴富的拆遷段子,廣大四川網友,滿是拆遷拆到自己頭上期待,他們對四川大基建、成都大拆遷的想象,當然也不是電洞來風,市場的興奮背後,確實有一些政策背景為之背書。

過去幾年來,川渝地區多項國家戰略疊加,經濟發展迅速。

2020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增長極。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之外,成渝地區經濟第四極的地位得到坐實。

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推動內迴圈和區域協調發展,在中西部建設產業備份成為重要工作。

就在前不久,國務院釋出釋出了【關於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指導意見】,旨在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

在此背景下,川渝地區作為全國經濟第四極,扛起戰略腹地建設的大旗,並為此大興土木,似乎是順其自然的事。

今年4月,【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年至2035年)】獲批。隨後不久釋出的【2024年四川省加快前期工作重點計畫名單】則提到,擇優篩選納入330個擬在未來2至3年開工的重大計畫,估算總投資達到2.15萬億元。

今年6月,【2024年城市更新行動評審結果公示】,成都成為15個入選名單的大城市之一。好巧不巧,就在國慶前,【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也獲得批復,賦予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

有國家戰略加持,有新一輪基建投資的背景,成都自身又正好趕上國土空間規劃批復、城市更新啟動的關鍵節點,這一系列偶然因素疊加下,大基建、大拆遷的訊息自然一點就燃,就連資本市場也連帶引爆。

網路段子中那驚人的拆遷補償數位,似乎讓「國運」的宏大概念,瞬間變得具體了起來。

但很遺憾,所謂四川大基建,或者成都大拆遷,完全就是一場誤會;在全面過緊日子的當下,堪稱天價的補償,明顯不切實際,拆遷一夜暴富的時代重新到來,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象罷了。

首先,中國的城鎮化,哪怕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也已經進入到了中後期,過了大拆大建的階段。

2021年8日,住建部釋出【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增建和搬遷。

比如具體提到,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築,原則上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計畫內拆除建築面積不應大於現狀總建築面積的20%。

這一紙檔的出爐,標誌著城鎮化正式告別大拆大建的階段。

拆拆建建都是GDP,能帶來土地財政收益,利好房地產,但大拆大建傷筋動骨,容易使城市失去原有特色和記憶;另一方面,它會變相擡高房價,增加生活成本,增加財政負擔,產生新的城市問題。

因此,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頻繁的大拆大建就不再適宜。

事實上,在【2024年城市更新行動評審結果公示】中,成都以及上海、杭州、武漢等入選城市,城市更新的重點內容,是地下管網更新改造、汙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

這些城市更新的內容,更多是對現有的城市設施最佳化提升,是做存量最佳化工作,而不是拆房子、建房子,或者大規模修建公共基礎設施的增量工作。

而且,國家的戰略腹地建設是事實,四川被委以重任也是事實,但2.15萬億大基建計畫空降四川,這裏面有太多的誤解。

其一,它不是年度任務,而是包含了未來幾年的計畫安排;其二,四川是人口大省,不管是和往年縱向對比,還是和其他省份橫向對比,這樣的投資規模不算誇張。

以河南為例,今年年初,河南曾公布2024年的第一批重點建設計畫名單,第一批省重點建設計畫共520個,總投資也高達2.1萬億元左右。

至於產業轉移,本身就是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再快也不可能快到政策檔一出台,馬上就啟動拆遷工作的程度。

四川大基建、成都大拆遷的訊息,進行辟謠並非難事,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這股輿論亢奮情緒背後,對大興基建、大拆大建的強烈的社會心理預期和依賴,也即,認為經濟一旦陷入低迷,就該瘋狂砸錢大興土木。

不可否認,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活動,諸如城中村改造、道路與橋梁建設、高鐵及地鐵的修建等,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不少中西部省份受益於此。

以成都為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國人口流入的重要區域,既得益於產業轉移的助力,也離不開高鐵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積極影響。

數據顯示,六普到七普間,成都的十年人口增長接近600萬,大量人口流入,自然會產生城市更新、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需求,成都當前推進的「東進」戰略正是基於這一背景

問題在於,包括成都、深圳、杭州等在內的主要人口流入城市,近兩年的人口增長速度已顯著放緩。展望未來,人口緩慢增長或將成為常態,以往那種大規模拆除與重建的模式已不再符合時宜。

一方面,城市更新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最佳化;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存在著邊際遞減的效應,高鐵站、高速公路修得太多,也會出現過剩風險,勞民傷財,加重債務隱患。

以前,不管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熱衷於大興基建,城市擴張建設攤大餅,確實有真實的建設需求在裏面,但不可忽視的是,頻繁的拆拆建建動作,往往也是基於房地產、土地財政等層面考慮,有政績驅動的因素。

現在,房地產行業已步入存量時代,試圖透過大規模拆遷來人為創造購房需求,從而推動行業復蘇,這一策略已經是「此路不通」。

有的地區新城變閑置的「鬼城」,有的地區重金打造的高鐵站點閑置停擺,還有的地區地鐵公司員工薪資發放困難,此類教訓比比皆是。

在地方財政重負之下,依賴大規模投資建設來刺激經濟增長的策略,已不再是屢試不爽的「萬能鑰匙」。

為了控制債務風險,今年年初,國務院釋出了【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計畫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天津、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12個債務較高省份,除了一些基礎性的民生工程之外,全面暫緩基建計畫。

此次熱議的四川並不在其中,不過,告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與大拆大建的模式,已成為全國範圍內的發展趨勢。

尤其是四川,還是重要的轉移支付接收大省,要控制債務風險,其自身發展也不能寄希望於國家政策大包大攬地支持。

所以,對四川大基建、成都大拆遷,還是少一些一夜暴富的期待,少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遇到經濟下滑,就期盼著透過大規模投資和拆遷建設的強力刺激措施來提振,一看到大拆遷和大規模基建計畫就過度興奮,這種依賴性和短視心態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