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增利不增收,太平鳥不能光靠省

2024-03-13股票

嚴格的降本控費下,太平鳥實作凈利潤大漲。3月11日晚間,太平鳥釋出財報,2023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27.1%。業績大漲下,3月12日,太平鳥盤中快速上漲,截至收盤漲幅達6.04%。顯然,太平鳥過去一年的改革成效不錯,投資者信心大漲。然而,拋開凈利潤,不漲反降的營收或許也說明了太平鳥的改革光靠省還不夠,嚴格節流的同時還需要開源。

關店超600家

根據財報,太平鳥2023年實作凈利潤為4.2 億元,同比增長127.1%;實作扣非凈利潤2.9億元,而在上一年,太平鳥實作凈利潤為1.85億元,同比下滑72.73%;扣非凈利潤則為-2684萬元。

對於凈利潤的大漲,太平鳥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為零售折率同比提升顯著,銷售毛利率同比增加;同時,公司持續推進降本控費,各項費用合計同比下降,獲利能力逐漸改善。」

2023年被太平鳥稱為變革元年。這一年,太平鳥改變過往渠道規模增長策略,更加聚焦門店經營品質提升和盈利能力改善,主動關閉低效門店,經營重點轉向提升終端品牌形象和門店坪效。根據2023年三季度財報數據,截至2023年三季度,太平鳥合計門店數4057家,較2022年底凈減少614家,其中直營、加盟分別為1210家、2847家,分別凈減少217家、397家。

單從披露的凈利潤數據來看,太平鳥以關閉低效門店為主的變革成效顯著,但從營收層面來看,太平鳥卻出現下滑的情況。根據財報,2023年,太平鳥營收77.92億元,同比下降9.4%。對此,太平鳥方面給出的解釋為,「加速關閉低效門店,規範老品消化渠道,嚴控商品零售折扣,品牌形象逐漸改善的同時,零售出現下滑」。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分析認為,受線上平台影響,當前零售業都面臨較大的業績壓力,從某個層面來說,太平鳥這種關閉低效門店、降低行銷費用的方式是可取的,這樣能有效提高凈利潤。但這種方式也有一些弊端出現,即降低行銷費用會導致營收出現下滑。不過,在伍岱麒看來,「對於企業來說,當下凈利潤的上漲比營收下滑更重要」。

太平鳥大概也有這番考量。2023年的四個季度中,太平鳥的營收都是處於下滑狀態。根據過往財報數據,2023年一季度,太平鳥營收下降15.83%,歸母凈利潤同比上升14.12%;2023年上半年,營收下降14.19%,歸母凈利潤同比上升88.10%;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下降16.07%,歸母凈利潤同比上升37.37%。

資深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表示,過去一年中,太平鳥對於加盟店、自營店的進一步調整關閉是必要的。線下實體門店開銷巨大,對於企業而言是有著巨大的壓力,而關閉部份低效門店,能起到一定的增效作用。大量關店肯定帶來收入的減少,只要不影響企業發展的根本就行,這就需要企業把握一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改革者的策略。

節流之外

過去幾年,憑借著瘋狂聯名等大手筆行銷,太平鳥實作逆勢增長,甚至突破百億營收大關。但這樣的漲勢沒有堅持太久,2021年、2022年太平鳥業績出現下滑。業界甚至有「太平鳥飛不動」的聲音傳出。這也讓太平鳥明白,只有變革才能飛得更高更好。

2023年上半年,太平鳥旗下多品牌營收出現下滑,太平鳥女裝收入下滑20.34%、樂町收入下滑26.61%、太平鳥童裝收入下滑15.32%。此外,太平鳥此前對外透露2023年上半年線下門店坪效同比增長4.36%。門店坪效,指的是門店每平方米營業面積所產生的營業額。在程偉雄看來,4.36%的坪效增幅比例算是一般,可以看出太平鳥線下實體門店的經營壓力不小,實體消費端恢復非常緩慢。

在近兩年,太平鳥產品被消費者頻頻吐槽。譬如太平鳥抄襲、新品價格高、衣服越來越醜等。顯然,降本控費節流之後,太平鳥需要更多策略去吸引消費者。

針對業績及後續的變革發展相關問題,最新的業績快報並沒有披露太多細節,太平鳥相關負責人僅表示「之後的全年財報會詳細披露」,未做更多內容的回應。此前太平鳥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的一年,提升品牌力和產品力依然是太平鳥發展的重要戰略。」

對於未來,太平鳥董事長張江平此前公開表示,未來太平鳥會更加聚焦門店經營品質提升和盈利能力改善,同時註重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努力實作高品質增長。在研發方面,太平鳥也在大力投入。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太平鳥研發費用同比增加了57.69%。

程偉雄表示,作為服裝頭部品牌,除了節流,還需要推動全渠道營運能力的提升。線上電商營運和線下實體營運兩套不同體系,如何率先推動服裝品牌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全渠道營運模式,對於品牌推廣、商品企劃、產品研發、供應鏈管控、全渠道組織營運、全使用者管理等是一個裏程碑的突破,不僅僅只是品牌效率與效能的突圍,也是服裝行業的突圍,真正實作全品牌、全產品、全渠道、全行銷、全服務、全使用者的協同效應。

北京商報記者 張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