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夫妻退休之後,最好別去農村養老,原因有三個

2024-05-05三農

有句無厘頭的話:「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有人回應:「農村路滑,套路更復雜,還得回城。」

一唱一和,代表了不同的養老想法,但是到底要的哪裏養老呢?還得自己去領悟,甚至可以嘗試一番。

通常,養老的問題,是夫妻一起去面對的,年紀大了,更習慣公不離婆,秤不離砣。

在印象中,出走大半生,歸來還是老家人。

可以把老屋翻修一下,院子也整理好,養花種草,身邊帶一條小狗,推開窗就是雲和霧,還有清鮮的樹林;田野裏,黃澄澄的,如畫一般。

有個詞語,叫 「今非昔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把年紀的老夫妻,還真的不適合選擇農村養老,需要回歸現實。

01

重回農村老家,生活總是「格格不入」。

唐朝的某一天,賀知章告老還鄉。

皇帝帶著一群官員,到長樂坡相送,依依不舍。

詩人李白,匆匆忙忙趕到現場,賦詩一首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的意思很明顯,老賀您到老家,還能看風景,或者如王羲之一樣,帶著幾只鵝,到處逛一逛。

當賀知章回到老家時,發現夢裏常常出現的場景不見了,李白給自己的期許,也沒有出現,只有一聲嘆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從以上詩句可以看出,賀知章和村裏的孩子,已經不認得了。雖然大家說一樣的口音,但是孩子們覺得很奇怪。

再到村裏轉悠一圈,發現記憶中的畫面,很少了。

他的印象是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但是眼前的景色是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差距還不是一般般的大,而是滄海變桑田。

古代,社會發展的速度慢一些,幾十年的 變化不太大,但仍舊讓人很難適應家鄉的新格局。對於外出多年的人來說,無疑是重新融入到農村,而不是立馬就能享受到農村的福氣。

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

你一不留神,到了農村,連新的農作物都不認得,種植的節氣都搞不清,真的是「兩眼一抹黑」。

有沒有打算,一切都從頭來過呢?是否能在新的環境下,迅速紮根呢?都要捫心自問。

人老了,是否適應新的環境;或者夫妻兩個人之中,萬一有一個人不適應,又應該怎麽辦。總不能強求愛人跟隨自己,一起種地吧。

再說了,夫妻兩個人的老家,還不一定是一個地方,到底回哪裏,也是費神的事情,不能兩頭兼顧。

02

農村的養老條件,不會讓你滿意。

我的大姑爺,在農村待到三十多歲,後來出去打工多年,六十多歲再回農村生活。

一開始,大姑爺是很開心的,畢竟山裏空氣好,也有幾畝薄地。

可是大姑爺在上個月,死活不願意在農村了。因為他上個月中風,恰好山裏處於冰天雪地的場景,道路不通,還停電了。

按照常理,大姑爺要及時就醫,但是兒女開車到了山腳,再也沒有辦法前進了。

無奈之下,請了幾個壯漢,臨時做了一個轎子,把大姑爺擡到山腳,再轉運到城裏的醫藥。

大姑爺說:「我這是,差點就收拾了。」命懸一線的感覺,太不好玩了。

再說一說開銷,農村以前的集市很熱鬧,物美價廉。但是現在,農村的集市少了,很多鄉裏都不能趕集了。偶爾有賣貨的,都是從城裏轉運 來的東西,價格不便宜,品質不一定靠譜。

真正自產自銷的東西少了,難以滿足我們期待的生活。

再說一說人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人淳樸,端一碗飯都可以走幾家,隨便添菜。

現在的農村,也有勾心鬥角,別人的土可以荒蕪,但是你不能動,否則會有人向你要錢,起碼會說難聽的話。

農村冷清了,很多鄰居家,一年四季鎖門,互幫互助的可能性也小了。

03

農村的祖業給了兄弟姐妹,你回去就是做客。

夫妻都退休了,那麽父母應該八九十歲了吧,多半已經過世了。

父母走了,家裏的房屋和田土,多半會給沒有正式工作的兒女。或者給長期在農村定居的兒女。

你回到農村,住在老屋,其實是住在兄弟姐妹家,和住在父母家,感覺是不一樣的。

萬一妯娌關系不好,你住幾天,就會聽到閑話。罵罵咧咧的兄弟姐妹,你願意每天都看到麽?

俗話說:「客住一天,歡迎;客住三天,討嫌。」

就算你帶著禮物去兄弟姐妹家,也給生活費,但是時間長了,難免會雞飛狗跳,看臉色。

你要是去其他親戚家,那就關系更不好處理了。往往是花錢買罪受。

沒有了田土和房屋,你在農村要「白手起家」,看來是沒有必要的,經濟上不一定允許,你的兒女也不一定樂意。

04

不得不承認,故鄉情結,其實是成年人精神上的避風港。

當我們很累的時候,朝著故鄉的方向看看,也會有美好的情愫,減少疲憊感。

當我們很老了,去故鄉走一走,住一兩天,感悟童年的美好,也就心滿意足了。

夫妻都老了,要學會隨遇而安,跟隨兒女一起漂泊,幫忙帶娃,支持事業發展;自己在小城裏待著,跳廣場舞,去老年大學;去旅遊,到處走走......都是不錯的選擇。

太多的家鄉情,只能在心上。

太多的家鄉人,相見不如懷念。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