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敘事詩集【村支書日記】序丨楊克:一種理解和思考鄉村振興的新視角

2024-05-05三農

林目清敘事詩集【村支書日記】,2024年3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一種理解和思考鄉村振興的新視角

文/楊克

我並未有機會探尋詩人林目清的靈魂深處,我們的交集僅在一場喧囂的文學聚會之中,未曾有過深入的私人交談。然而,當我承諾為他的作品作序時,我是被一種深深的共鳴所驅動的。這源於我對上世紀80年代在大學的校園寫詩並行表在【芙蓉】這樣的權威文學期刊的詩友,有一種身份認同的親切感,我們同屬於一個詩歌大時代。盡管時光荏苒,那份與詩歌的熱愛並未因年華的流轉而淡化。林目清是一個有毅力的詩人,他有一種韌性,無論是順境或逆境,他都堅持著他的創作。他的作品已在各類刊物中散播了40年,這讓我看到了他對寫作的執著和堅定,猶如水滴石穿,歲月雖長,他的筆端卻從未停息。他已出版的詩集數量達到了十余部,部份詩集的銷量甚至接近萬冊,足見他的作品對讀者有一定的親和感和影響力。

在品讀這部講述鄉村扶貧的詩集時,我深陷其中生動而真實的敘述。我曾在思考中慨嘆,若作者能在扶貧的最後一刻出版這部作品,它可能會吸引更多的目光,引起更多的討論。然而,逆思而行,「文章千古事」,有時延緩的出版,或許作者對作品更深一層的思考和打磨,會賦予它更持久的光芒。將來沈澱在歲月的河床上,那些文字也許會因為時間的洗禮而更為奪目。

我想象未來的人們,在讀到這部村支書的日記時,會沈浸在歷史與文化的交融中,並深入挖掘日記與其社會和歷史背景之間的緊密聯系。首先,它是生動而具象的社會歷史記錄,描繪了鄉村扶貧的概貌,它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政策實施的方式,還包括村民的反應、接受程度,以及由於扶貧政策帶來的社會變遷。這樣的日記,如同一個微觀世界的歷史全景鏡,生動而立體。其次,日記體文本的作者,他的個人視角和感受,如同一把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親身參與的視角,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討這段歷史。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透過日記,感受到這些年的鄉村文化,所處年代的社會氛圍,窺見人們的價值觀。這樣的日記體作品,它猶如一面鏡子,引領讀者反觀自身,對歷史、社會和個人身份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它不僅讓人們了解過去,更能反思現在,洞見未來。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讀【村支書日記】中的詩作,窺一斑而見全豹,先分析討論其中的日記之五十九,以及日記之一百五十三,日記之一百八十四。

這三首詩描繪了中國農村扶貧的基本框架和結構。如同一面鏡子,對映出滄桑歷程,以及駐守的村支書的生動實踐。我們從中可以觸摸到中國扶貧工程的骨骼和脈絡。

在「村支書日記之五十九」中,作者以詩的語言繪制了扶貧中的人口易地搬遷畫卷。我們仿佛看見了一幅幅高山貧困村民遷徙至山下小鎮的生動畫面。這樣的策略在許多地方得以實施,顯現出中國精準扶貧的系統性思維。而詩人透過對貧窮的山地與相對富饒的山下小鎮的對比描繪,剖析了社會結構的層級差異。

「村支書日記之一百五十三」中,詩人描繪出村支書內心的欣喜之情,他看見了農村社會生活從貧困向小康的微妙轉變。詩人也點明了貧富之間的邊界並非一成不變,而貧困的現象,也並非無法改變。

「村支書日記之一百八十四」更是巧妙地引導讀者透過現象學的視角,走進村支書的生活現場。詩人細膩地勾勒出村莊改造的場景,如清理河道,改造廁所等,這也透露出了村民生活品質的日漸提升。透過這種直觀的感官體驗,讀者能更深入「看見」扶貧的具體實踐。

從審美角度來看,這三首詩註重了意象的經營。例如「精準地把一個小村莊連根拔起,移栽到山下的小鎮上」「把名單移到了奔小康的頁面」「我們村可以把溪溝整成標準化的水渠」。這些鮮活的畫面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在「村支書日記之五十九」中,詩人透過比如「螞蟻族群還沒反應過來」「這裏的許多動物,從此沒有人的相依陪伴」,揭示了貧困與自然生態的深刻關聯,以及人類社會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不僅對當下生態環境的關註提出了犀利的呼應,也揭示出解決貧困問題的多元視角和復雜性。

在「村支書日記之一百五十三」中,詩人細膩描繪的生活細節,凸顯了扶貧對普通人生活的改變。「手電筒、煤油燈、水車、風車……都收進了村級活動中心的博物館了」這一句詩,透露出科技進步對農村生活品相的改變。而「村支書日記之一百八十四」則從鄉村的基礎設施改造入手,引發了關於鄉村振興和農民福利的思考。詩人透過如「屋檐水滴不出濁氣」「陰溝裏沒有蚊蟲橫行」的描繪,傳達出扶貧對於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性。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村支書日記之一百八十七」中,詩人使用了許多具體的符號,如「喜鵲叫」「月亮睡到樹梢上」「星星打瞌睡的眼」等,它們在詩歌的結構中相互關聯,這種對符號和意義的處理呼應值得肯定。

我們仔細品讀下一首:

【村支書日記之一百九十二】

(2022.5.25,星期三,晴;壬寅虎年四月廿五·國際失蹤兒童日)

突然得到訊息

我的一個扶貧戰友老張患了絕癥

據說是胃癌,剛發現就是晚期

現在已快不行了,就住在湘雅醫院

老張,好人啊

他是一個快退休的老頭子

駐紮在我們隔壁大葉村扶貧有八年

很少回家,倒是他愛人經常來看他

每次都來去匆匆

每來一次,總是叮囑他:老張啊

年紀不小了,要註意身體

工作是國家的、人民的,但身體是你自己的

但他老是回答:老婆子,你放心

不會有事,我的身體好著呢

我的身體不僅是自己的,也是是國家的、人民的

有國家和人民撐腰,我的身體就不會有事

今天我和村委會三個人去醫院看望他

一早,我們搭乘班車去縣城坐高鐵

花了三四個小時才趕到湘雅醫院

我們一進病房,他看到我迎面而來

就用力伸出他的手

我立馬走向床前去與他擁抱

擁抱之後,大家都淚流滿面

他弱弱地說:老林啊,我快不行了

看來馬克思找我急啊

剩下的革命工作,得靠你們來做了

扶貧工作奔小康,鄉村振興國富民強

鄉村振興,重任在肩,你們任重而道遠啊

說吧,他抹了眼淚,拿出一個筆記本

說:「最近一直睡不著覺,放心不下我們大葉村

躺在病床上,望著窗外,總是淚雨霖鈴

深有感觸卻說不出來,於是我只好寫了一首詩

請你們的秘書小李給我唸唸

以我表心懷,算告慰大家了吧!

「我的大葉,我的第二故鄉

是我的靈魂再生的地方

我的大葉,我的最愛

我把我所有的情都給了你,現已一無所有

我把我所有的情已融入我的身體

獻給了你,我的大葉,我的村莊,我的第二故鄉

最能表達我情感的,是我的肢體

我用支撐了我六十年歲月的肢體最後為你堅挺

為你操勞操心,為你排憂解難,為你強身健體

是我今生最大的榮幸

也許我將背離你而去

你將永遠不知我去了哪裏

我要在夢裏去那與天堂最近的大草原上馳騁

去與離我的愛最近的雪峰山再次遊歷

還要去離海最近的中國沿海地區最發達的大都市

去看東方明珠,去看太陽升起的地方

卸下我在人間的重負和心的桎梏

去自由的世界、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太空飛翔

我要用我的雙手舞動

劃出心圖,再一次引你走近我的真心

我要用我的雙腳跨步轉動

丈量你離我最後的距離,然後在旋動中飛升

投去我眺望你的望眼

我要用我軀體飽滿的熱情

像一塊我心底的熱土去表達我最後獻給你的最愛

你看我胸膛的震動聲裏,心花已怒放

像電磁彈投向你,炸開你的胸痛

與我一起相擁

除了我對你的情,我已一無所有

我展開我的雙手舞動

在病床上錘煉我飛向你的翅膀

我欲邁開飛姿的跨步,旋動

修練我騰空振翅的力量與美姿

今生是你在我的夢裏為我刻下了遊牧的好時光

那麽就用我最後唱給你的歌聲和對你最後的呼喚

引你再一次在我的夢裏

一起去飛翔,去飛翔」

小李子吟誦完

大家淚雨磅礴

大家嗯噎著,病房裏很靜,很靜

一道晚霞射進來

燦爛了大家斑駁的淚臉

我以為【村支書日記之一百九十二】是一首展示了扶貧現場情感世界的深情詩篇。它描繪了老張這位扶貧書記在面臨生命的終結時對於村莊、村民深深的愛。

首先,詩人透過具體描繪老張面臨病痛時對於扶貧事業的深深執著,將讀者帶入了老張的感情世界。老張將自己的身體形象地稱作是「國家的,人民的」,這體現了他將個人生命與國家扶貧事業緊密相連的信念。他在病床上,面對生命的挑戰,依然牽掛著鄉村的未盡的扶貧計畫,將未來的工作交托給他的同事們。

老張對於大葉村的深情愛意,是這首詩的感情核心。他稱呼大葉村為「我的第二故鄉」,是「我的靈魂再生的地方」。這個比喻充滿了情感色彩,他到村子扶貧是他今生的最大榮幸。老張他希望能在「與天堂最近的大草原上馳騁」,在「離海最近的中國沿海地區最發達的大都市看東方明珠」,但最終,他還是會回到大葉村,用他的情感和力量去愛村莊,即使在病痛和死亡面前,也依然癡心不改。

詩中的老張形象象征了所有為了扶貧事業奮鬥的人們。他們的執著、勇敢和獻身精神,以及對於鄉村和人民的深情厚意,都在這首詩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這首詩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色彩和社會責任感的詩歌,對於理解扶貧工作和扶貧工作者的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此外,這首詩也展現了老張生命中的尊嚴和價值,他是一位勇敢面對生命挑戰的人。他的生命力、他的堅韌不拔、他的對於生活的熱愛和尊重,都在這首詩中得到了深深的展現。

這首詩的詩史價值在於它生動地描繪了扶貧工作者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展現了他們深情的愛國精神和對於社會責任的執著。它透過具體的人物和故事,讓我們深深理解了扶貧工作者們的奉獻精神和堅韌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艱巨任務以及扶貧工作的崇高使命,對於我們理解現代中國的鄉村振興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強調個人經驗和主觀性,以傳達現代生活的復雜性和混亂,揭示人性的深層和矛盾,在詩人的寫作中也有所體現,在「村支書日記之一百九十三」中,詩人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從微觀和個體角度出發,透過反復強調喝酒,醉酒,表達了對某種權力關系和利益關系的諷刺,以及對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的比喻,來傳達他的孤獨和無奈。這反映出在實施扶貧政策時,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防止權力濫用,是一項重要的挑戰。

「村支書日記之一百九十四」則透過季節的變換,暗示了生命的周期和愛的漫長旅程,「擁有時間就擁有生路」,進一步強調了個人的主觀性和選擇性,對生命和愛的理解,這可能暗示了在扶貧工作中,不僅需要解決物質生活問題,更需要關註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精神。

這本詩集是紀實,同時也是虛構,我們不能將它全部看成某個村支書的扶貧日記,相當部份,是作者在生活中觀察的綜合,但無疑與一個又一個扶貧工作人員的親歷重合,因為,它們出自現實,是千千萬萬扶貧人的精神生活的寫照。在理解和分析這些詩歌的「詩史」價值時,我們需要將它們視為扶貧歷程中的見證和記錄,同時,它們也是詩人在中國現代社會背景下探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心靈的重要文本。

總的來說,這些詩歌既是歷史的記錄,又是文化的見證,同時也是詩人對人性和社會的獨特理解和批判。這些詩歌以其藝術形式,反映了中國扶貧工作的實踐。

然而,也需要註意到,像日記這樣的第一手材料也有其局限性。作者可能會有主觀性的偏見,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遺漏或者誇大某些事情。必須結合其他材料和研究,更深入的閱讀將揭示出更深遠的意義,那就是中國的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行程的結果,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復興。希望透過詩歌,呈現出一個和諧、多元、永續的鄉村形象,提醒我們關註並珍視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作品出現,不僅僅是美學的,也是社會學的,透過閱讀思考,它啟發了我們的想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思考鄉村振興的新視角。

楊克,編審、國家一級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198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太陽鳥】,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等出版【楊克的詩】【有關與無關】【我說出了風的形狀】【我在一顆石榴裏看見了我的祖國】【每一粒光子的軌跡】等13部中文詩集、4部散文隨筆集和1本文集。在日本詩潮社、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出版社、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出版社和英國、埃及、南韓、蒙古、羅馬尼亞等國出版了【楊克詩選】【地球蘋果的兩半】【我在一顆石榴裏看見了我的祖國】等多種外語詩集,詩作共被譯成17種外語。獲過國內外文學獎十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