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進出口數據下降44.1%,富士康讓中國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2024-04-26三農

作者 | 瓜片

編輯 | 黃獅虎

最近觀察河南,發現幾件意外的事,顯示了重要的趨勢變化。

機遇和挑戰同時浮現,映照當下中國的現實,我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第一個隱秘的訊號。富士康,可能在悄悄醞釀著大變化。

第一季度,作為外貿十強省份之一的河南,進出口大幅下跌(-23.4%),非常意外。

主要影響因素,就來自富士康。

富士康一打噴嚏,河南外貿就要感冒。在2010年引入富士康以來,這家大麥克企業一度占鄭州出口額超過80%。

而第一季度富士康的進出口數據下滑有多厲害呢?

下降44.1%!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位。作為代工巨頭的富士康,進出口額凈減少了486.8億,超過河南全省外貿減少規模(484.3億)。

也就是說,富士康以一己之力,把河南省的外貿數據拉成了負數。

就在幾年前,2020年第一季度,富士康進出口總額在河南省占比還高達55.6%,超過半壁江山。如今,這一比例已經快速下降到38.9%。

這,或許是歷史性的一次轉折。

當然,富士康的變化,絕對不是今天才剛剛開始發生的。

2023年,河南出口手機數量5761萬台,就已經下降了14.5%。

今年一季度,河南出口的手機數量,更是斷崖式下降到664萬台,同比足足減少1024萬台。

這可能不僅僅是河南、鄭州面臨的問題。

中國一批大城市,都到了跟「富士康依賴癥」說再見的時刻。

智谷趨勢曾統計過,鄭州、太原、南寧、成都衡陽、等城市,出口總額裏富士康代工廠出口的占比都在 20% 以上。

從2010到2023年,鄭州外貿總額暴漲了近17倍,富士康當然功不可沒。

但今天,時代已經變了。

當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丟擲「產能過剩論」時,指向的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業。手機產業並不在其中。

為啥不擔心?

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手機產能已經從高峰期的占全球70-80%,下降到占全球60%左右,往印度、越南的產業轉移還在繼續。

去年10月,【環球時報】稱稅務部門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這場波及全國的動作,也顯示出官方微妙的態度。

另一邊, 印度和富士康的關系,則進入了蜜月期

今年1月份,富士康集團執行長劉揚偉獲得了印度頒發的二等蓮花勛章。這是一個國家級榮譽,與推動富士康建廠和投資有關。

過去幾年,富士康一直在加碼投資印度。

有媒體報道稱,富士康計劃將位於印度金奈的一座現有工廠產能翻倍,力爭到2024年,年產約2000萬部iPhone,員工數量也增加2倍至10萬人。

摩根大通分析,2025年蘋果在印度生產的iPhone將占全球總產能的25%

由此可見,富士康是鐵了心要把印度打造成為蘋果生產的第二個核心基地,甚至把不少中國的工程師「老司機」拉過去,搞技術傳幫帶。

所以當我們觀察河南,就會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富士康堅決表態要留在河南,甚至「再造一個新富士康」,另一方面外貿數據肉眼可見地下滑。

自打2011年鄭州富士康第一部蘋果手機下線,在此後的12年裏,河南一直牢牢占據「中部外貿第一省」的寶座。

但今年第一季度,「中部外貿第一省」的座次,已經落入隔壁安徽的囊中。

事實上,富士康想要在河南布局的新事業總部,並不是手機領域,而是指向機器人、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等新產業布局。

劉揚偉曾說,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富士康既然能造iPhone,為什麽就不能造電動汽車?

然而,在小米三年造車的戰績和蘋果宣布放棄造車的背景下,富士康還有多大機會成功?

真的不好說。

正因如此,我們會看到,鄭州絕對不是束手等待,而是積極謀劃,做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被寄予厚望的,恰恰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鄭州甚至雄心勃勃地喊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目標。

事實上,在富士康落地的這十幾年,也是鄭州飛速發展的時代,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大批高素質、受過技術訓練的工人,高效率的基建、產業園區配套等,已經具備了轉軌的基礎。

汽車產業的崛起,正在緩解鄭州的「富士康依賴癥」。

目前,鄭州擁有宇通客車、東風日產鄭州工廠、鄭州日產、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海馬汽車、少林客車、比亞迪等7家整車企業,規劃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及智慧網聯汽車產能超過100萬輛。

2023年,比亞迪產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車生產基地在鄭州航空港正式投產。

鄭州比亞迪板塊,當年完成產值334.7億元,生產整車超20萬輛,生產動力電池及儲能7GWh。

在龍頭的帶動下,鄭州新能源汽車31.6萬輛、增長3.5倍,增速也相當驚人。

耐人尋味的是,比亞迪與富士康,頗有相似之處。

他們的到來,不僅僅意味著一家大麥克企業的落地,而是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產業變革。

目前,鄭州比亞迪共有四個園區,包括整車園區、汽車零部件園區、動力電池園區、以及新材料園區,在南陽也有投資。

也許,最終讓鄭州底氣十足的,不是富士康,而是比亞迪。

第二個隱秘的訊號,是人口問題。

曾經,河南從來不用為人口擔心,是絕對的勞務輸出大省。

如今,人口大省,也開始缺人了。

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裏把河南人形容為「中國的吉普賽人」,因為他們總是為了生存四處奔波。

河南人口,從2021年進入負增長,當年即減少58萬人。2022年口罩影響下人口從東南沿海回流內地,依然減少了10.2萬人。

2023年末,河南常住人口比上一年減少57萬人,減少量居全國第一。

短短三年時間,河南人口流失已經超過130萬人,約等於消失了一個麗江或者齊齊哈爾。

在人口存量時代,搶不到人,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搶。

一位IP江蘇的博主感嘆:我是河南人,從小到大我的老師都會和我們說,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留在河南。

據說河南人的一生可以潤三次,小潤出縣,中潤出省,大潤出國。

來源:網路

不過,鄭州這幾年顯示出了比較強的人口吸重力,成為河南最大的希望。

在搶人大戰空前激烈的2023年,鄭州扛住了壓力,笑到了最後。

鄭州去年一年新增常住人口18萬人。不僅超過北上廣深,把杭州成都長沙武漢甩在身後,在26座萬億城市裏排名第二。

向左還是向右,鄭州將會是河南競爭力的關鍵。

就像整個中國的縮影,但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大城市成為最後的人口紅利之地。

第三個隱秘訊號,很多人沒有關註到。

河南最近有些新聞,關於購房補貼遲發、編制縮減等,有人就以為河南有很大的財政壓力。

比如,就拿河南日前啟動的事業機構改革來說,力度不可謂不大:

省直事業機構按不低於50%精簡,

事業編制按不低於30%精簡,

財政撥款事業編制精簡比例不低於10%,

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

一些「小散弱」的事業單位,可能直接就被取消了。

這種壓力,一定程度上來自土地財政的承壓。你知道嗎?鄭州這幾年的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得有多厲害?

過去三年,鄭州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暴跌7成以上。2021年鄭州土地出讓金為857億元,2022年跌到只剩327億元,2023年繼續縮水至236.8億元。

短短三年,蒸發了近3/4。

不過,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的是,鄭州其實正在努力擺脫土地財政依賴,走上一條「深圳化」的道路。

如果你仔細看河南這幾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會發現其實還比較平穩。

而且,2023年不管是收入還是支出,都是在增長的。

鄭州也是類似的,基本上挺住了土地財政下滑帶來的沖擊。

去年的經濟成績單,已經悄悄透露:鄭州的狂飆,本質上是工業的狂飆。

就像深圳,土地財政依賴度不足50%,不靠賣地過日子,靠的是「科創第一城」和「工業第一城」的硬實力。

2023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其中,增速最猛的當屬汽車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0%。

投資也繼續向工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傾斜。2023年鄭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1.1%;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9.3%。

擺脫土地財政的依賴,會有陣痛期,但這是一個必須堅定的大方向。

路雖遠,行則將至。

白巖松曾有一句精辟的概括: 河南什麽樣,中國就什麽樣。

在今日的河南身上,可以看到了無數轉型中的地方掙紮的影子:

產業換軌,人口調整,樓市萎靡……

其實,這三件事本身就在互相纏結影響,塑造出我們的當下,微妙的困境中有破局的希望。

河南怎麽走,決定了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