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豫博裏的中國丨玉鉞:從實戰走向王權的象征

2024-05-05收藏

玉鉞 所處年代:新石器時代

器物規格:長15.5厘米 寬10.2厘米

出土地點:南陽黃山遺址

館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本報記者 溫小娟 實習生 馬雪菲

電影【封神】中,紂王在登基大典上手持的「小斧頭」,知道它是什麽嗎?它就是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玉鉞」,也是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的禮儀玉器。

在河南博物院新石器時期展廳裏,展出了一件於1958年在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玉鉞。這件玉鉞屬於仰韶文化時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它的外形呈「風」形,上窄下寬,靠近窄部中間有一個穿孔,可以捆綁木質長柄,寬部有弧形雙面刃,造型規整,邊部平滑。這件玉鉞材質為青白玉,色澤深沈,透出一種古樸而神秘的光澤,堪稱史前玉器的精品之作。

【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鉞和斧外形相似,出現時間也相近,一般被連稱為「斧鉞」。鉞,是如何一步步從兵器走向王權象征的呢?

河南博物院講解員王陳楚介紹,在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石鉞作為裝備軍隊的一種武器,是短兵相接時用來近身廝殺的利器,器形厚重,具有很大的威力,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權力的集中,統治者需要借助有形的物件來象征他們至高的權力和崇高的尊嚴,就擇石之美以玉制成玉鉞,形狀也逐漸變薄,褪去了實用功能,從實戰走向了禮儀,演變為軍事指揮權的象征,「以玉為兵」成為兵器儀式化的一種現象。

黃山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馬俊才說,玉器在中華文明歷史行程中占據極為獨特的地位,是美德的象征。正所謂「玉有五德」,在青銅器出現以前,玉鉞只有掌握絕對領導權的貴族首領才能持有。

自2018年至今的大規模發掘中,黃山遺址發現了多座制玉作坊,規模巨大,出土了磨石墩、玉料、玉石器半成品、制玉工具等。尤為值得一提的是,M77號墓葬是黃山遺址目前發現等級最高的墓葬之一,這裏發掘出土了雙玉鉞、象牙梳、玉璜、弓箭、骨鏃和大量的豬下頜骨,等級規格之高,震驚學界。

馬俊才表示,這些重要發現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石器作坊的空白,奠定了黃山遺址在新石器時代作為玉器加工、生產中心和中華玉文化源頭的地位。

到了商周時期,玉鉞的制作工藝逐漸精美、復雜,出現圖紋多樣的浮雕,其裝飾性和象征意義達到了頂峰,它們常常被用來作為王權的標誌,用於典禮和出行時的儀仗,象征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太平禦覽】曰:「鉞,王斧也。」更是直接說明了鉞只有王才能使用。玉鉞也在祭祀天地、祖先時作為溝通人神的媒介,承載著人們對於神秘力量的敬畏和祈求。

如今,每當遊客駐足於河南博物院的玉鉞展櫃前,無不被這些古老玉器的精美和神秘所吸引,它們靜靜地躺在那裏,仿佛在訴說著遠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