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具身智能,中国有机会|对话联想创投王光熙

2024-07-18科技
明敏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具身智能火到什么程度?
从WAIC到MWC,各类展会论坛发布会,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具身智能几乎已成为必备要素。有它们在的地方,就会有人群聚集,当之无愧的展会流量密码。
吸睛当然也吸金。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创企融资消息不断,而且大单频出。宇树科技2月获得10亿元B2轮融资,银河通用更是天使轮就拿下7亿融资。
大模型浪潮还在高歌猛进,下一个引领AI浪潮的主角却已被市场提前预定,就是具身智能。
但是,正如大模型刚刚爆火时存在不少疑虑,具身智能当下亦是如此。
实现路径是什么?商业化前景多大?爆发何时到来?如今形成了哪些共识和非共识?
就在最近,量子位对话联想创投王光熙,窥见了来自投资市场的更多理解。
对于具身智能,王光熙的观点简单且直接:
中国,很有机会。
「具身智能就像智能车」
王光熙是谁?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一手构建联想新兴业务投资分拆体系,成功从联想内部孵化分拆被称为「出海之王」的茄子快传(SHAREit)以及超10家优秀子公司。负责芯片半导体、企业服务、云计算、机器人、AR/VR等领域风险投资,并成功主导投资Smartsens思特威、云迹科技、后摩智能等近百个项目。
在机器人领域,联想创投已投企业共20多家,覆盖传统工业场景以及新兴人形机器人领域。
最近一年内,王光熙在具身智能领域出手频繁,主导投资的逐际动力、星动纪元、跨维智能、本末科技,如今都是各大展会的宠儿。
对于具身智能赛道,王光熙及联想创投表现出的态度很明显——
需要投。但是投哪些,有自己的标准。
需要投的原因很直白,在中国,具身智能很有机会。
王光熙觉得,机器人领域和汽车领域很相似。传统机器人时代,就像油车时代,欧美日搭建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态、甚至行业标准,各种工艺产品规格、底层参数、核心零部件等都是中国难以逾越的。
说白了,50年的功力摆在那。
对应来看,具身智能则会如同智能车,成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今利用算法可以补齐硬件上的差距,比如通过路径规划算法来补足传感器精度不足、通过算法优化路径规划等。
还有可能在架构上发生变化,传统的模式需要被抛弃,那么国内外便重新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有一点类似于智能车的逻辑。
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上,机器人涉及复杂的系统整合工作,涉及芯片、硬件、软件控制、应用等,中国厂商在整合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一直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另外在市场方面,中国对具身智能的关注更早。
过去1年时间里,国内涌现出小100家机器人公司,一级市场异常火热。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一级市场机器人行业融资金额达240亿元,其中10亿元量级以上的投资事件数量在4起左右。
相对而言,海外具身智能领域最新一波大额融资出现得要晚一些。今年3月,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 AI宣布完成新一笔融资,金额为6.7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贝索斯、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
最近,总部位于匹兹堡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Skild AI宣布完成总额3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贝索斯、红杉资本、日本软银等。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中国市场本身更喜欢投硬件; 第二,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很多。 王光熙表示,从地域角度分析,中国的场景最大最丰富。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在物流、医疗、建筑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同时,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内也提供了更良好的发展环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更深入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支持机器人整机企业实施关键零部件验证,增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试验验证能力。
这使得国内企业用户也有更强烈的合作意愿,更乐于接受和机器人厂商做联合开发。
王光熙认为:
对于机器人行业,中国应该成为一个最大的用户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生产国,甚至在未来成为技术最为领先的区域,都是有可能的。
基于这些判断以及在机器人领域多年的投资经验,在大模型趋势正酣时,联想创投将目光更进一步聚焦在了具身智能领域,几乎把赛道内所有创企都扫一遍后,最终投了4家企业:
逐际动力 跨维智能 星动纪元 本末科技 为什么选中了这四家?
先来看它们的实际进展。在联想创投一年一度的创投周上,这几家具身智能创企悉数亮相。
其中,逐际动力的双足机器人曾在野外实现了零样本、无保护、全开放的徒步测试,并能扛住大力击打。
WAIC期间,它还因为「被人类欺负」走红网络。
星动纪元的人形机器人能基于遥操作完成一系列人类肢体动作,比如握手、打招呼等。
同时还结合大模型完善对物理世界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实际感知。
跨维智能机器人更强调抓取能力。
它能抓随意摆放在桌子上的物品,还能准确拾取打碎的玻璃碎片。要知道,玻璃碎片是形态各异的不规则曲面,而且自带反光,给机器人的识别和抓取提出更高要求。
它利用Sim2Real技术,基于100%合成数据训练机械臂操作,最终实现99.9%的稳定操作和抓取。
本末科技的轮足式机器人通过创新的直驱型关节和轮毂电机驱动技术,将轮式AGV的速度、敏捷性和足式机器人的机动越障性能结合,能在更多复杂地形中高效灵活完成任务。
据了解,通过模块化结构及开放式接口,本末轮足式机器人可搭载视觉模块、通讯模块、AI主机等,能被应用于智慧园区、矿山等场景。
梳理来看,这四家创企不乏一些共同点:
创始人及团队学术背景深厚; 具备有差异性的核心技术。
联想创投看重的,无外乎也是这几点。
王光熙表示,现在投资一多,创业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谁都觉得能搭一个机器人出来,甚至能走两步。但是真正想要做这个行业的,无论是客户、研发还是投资人,都更关注最与众不同的技术差异化和底层实力。
只做个人形机器人出来,很简单,但没意义。
比如对于逐际动力,他们在感知运动和算法结合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经验。王光熙判断,逐际动力在机器人四轮足、人形双足的运动控制技术掌握上非常强。尤其是今年推出了强化学习板块后,这对于解决机器人运动泛化能力非常重要。
星动纪元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可以追溯到团队在清华期间的工作。算法都是团队自研,创始人陈建宇的研究方向也一直专注在AI+机器人领域。所以在底层技术上,星动纪元具有很强的「原生性」。
同时人才本身也是重要变量,年轻的跨界人才更受联想创投青睐。
王光熙认为,具身智能本身就是一个强调系统性、强调跨界能力的领域。需要研发人员最好硬件、软件、算法、系统都要懂。
一直以来软件行业和机械行业人才没有太多交集,尤其是上一代技术人员,可能有很多的路径依赖,有各自的擅长领域。
这使得具身智能赛道更需要相对年轻、身处于AI原生时代的跨界技术人才。
加之,本身具身智能领域还是一个无人区,技术难关多、复杂性高,但同时又让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相对而言,年轻团队更有优势。
总结来看,天时地利人和,具身智能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已经凑齐。
天时,正如智能化重塑百年汽车行业,全球机器人创新力量也将因为智能化,而重新站到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
地利,中国拥有海量的机器人应用落地场景和市场,在政策扶持和推动下,国内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更高,目前机器人+产业的脚步也走得更快,这为具身智能之后的应用落地打下基础。
人和,王光熙认为,如今做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其实是一拨人。【纽约时报】报道,麦克罗波洛智库研究表明,从某些指标来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产出国,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员。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培养一大批AI原生时代的创新人才,他们将成为推动AI、具身智能等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
但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
当中国迎来机器人领域的百年变革时刻,挑战也接踵而至。
硅基智能时代开启,挑战?机遇?
首先从技术维度来看,最直接的问题是泛化还没有解决。
尽管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强AI可以为具身智能提供一个「大脑」,但是大模型如何更加智能地多模态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一些以往数据世界里存在较少的模态(听觉、嗅觉等),数据量都还很少。
同时具身智能的「小脑」也不够灵活。想要让机器人高效流畅地看到场景、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平稳安全正确执行,也存在很大挑战。哪怕对于人类而言,完成这一过程也涉及一套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具身智能想要实现如此灵巧性、泛化性和智能型,技术难点还有很多。
目前大家意识到,数据这件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通过合成、模仿等技术,可以构成更优质的训练数据。同时,海量堆数据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唯一路径。
其次在制造方面,初创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工厂和产线,这也是大家为何都会羡慕特斯拉,因为自建工厂不仅能使其在生产上自给自足,还能在生产中积累工程经验和创新。
比如特斯拉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实现了一体式压铸,将开发一款新车的时间缩短至18-24个月,同时成本也骤降。这些工程创新付诸于实践和量产,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和部署将非常有利。
但是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能力、有必要自建工厂,所以就需要找产业方来提供。
最后,国内在生态方面也有挑战。
国内To B方面,用户付费意愿比较低,厂商之间内卷也比较严重。
To C方面更是如此,其刚需性来自于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场景渗透和应用服务。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购买一个智能硬件,不仅为了购买硬件本身和软件OS能力,更是为了购买在硬件之上构建的生态、各种服务,比如打车、叫外卖等。
具身智能在To C上,也需要构建好稳定、安全、高效的泛化能力,具备丰富场景下的服务能力、构建起丰富生态后,才能得到来自消费者的付费意愿。
对应来看,具身智能领域不仅需要初创企业继续坚定做原始创新,更需要产业生态予以支持,持续性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支持。
这其实是硬核原始创新技术的共性。比如AI、AR/VR等赛道,都涉及复杂的生态体系构建和布局,更需要有长期的支持和陪伴。行业内并不乏这样的先例。联想创投投资AI企业的历史可追溯至2011年,长期相伴成长,与联想集团的生态合作也在持续深入。
对于具身智能赛道,王光熙也表示,联想创投的CVC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诸多联想特色的助力。
首先,联想集团本身和具身智能关系密切。联想在国内多个地区都设有规模庞大的3C和电子制造智能工厂,具备丰富场景。这能为具身智能应用落地提供「试验田」。
其次,联想的智能制造能力,可以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产业资源,解决早期的小批量柔性生产、实验性生产等问题。
最后,联想本身有丰富的出海经验和出海资源,过去20多年经营的全球化布局能够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本地服务和资源。
实际上,作为一家CVC,联想创投一直以来都强调用联想生态赋能被投企业。
他们提出了一个三级生态联动体系:
首先是全员联动层,通过建立成员企业解决方案信息库,联想创投建立起日常对接机制,为深入生态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是资源赋能层,产品、市场、客户、平台全链打通的资源赋能平台。这可以促成联想集团向被投企业助力,被投企业长期建设发展后也能为联想集团下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层是商业落地层。通过联想创投将政府、联想集团、被投企业、行业客户联合在一起,加速科技在产业的赋能落地。
通过这些举措,联想创投借助联想集团,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态圈。
但作为一家始终坚定投原始创新的CVC,联想创投的投资不会局限于母公司当前业务,而是以更前瞻的目光布局未来创新,投未来5-10年的赛道、投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公司。
由此,在过去十余年里,联想创投投出了18家上市企业,如宁德时代、蔚来、路特斯 等行业佼佼者,以及众多垂直行业独角兽,涉及算法、算力、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如今对具身智能的布局,亦是基于如上思考。
对于最新趋势的判断,联想创投提出,硅基智能体生态大爆发的时代即将到来。
硅基智能时代以Code(AI)+ Silicon( 智能计算)+ Body(智能体+硬件)三大基础构建了未来的数字和智能世界。
这其中有两项关键技术:
一是神经网络驱动的硅基智能将通过数据训练超越人类智能; 二是人形机器人将获得与人类相媲美的运动技能。 这些进步将由算力和能源领域的革命性进展所推动,使硅基智能变得普及和易于获取。
其中,在AI上的投入与布局,已成为全球共识;而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上的投入,热潮才刚刚开始,全世界顶级科学家都在涌入这一领域。
王光熙认为,当下还处于行业很早期,优秀的团队依然有机会站出来去做正确的事。
具身智能的机遇,不言而喻了。
参考连接:http://www.news.cn/info/20230818/e37e5e7233ac4048a02ddcc107210a8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