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虚拟与现实

2024-08-02科技

李羊

前不久,女儿放暑假第一次出国去了趟日本,回来后跟我述说那里的奇妙之旅。在那里,她被那些可爱又精致的游乐场和琳琅满目的公仔深深吸引,仿佛童话世界般让她流连忘返。有一次购物,当她拿出几张纸币给收银员时,却意外地收到了几张「找零」的纸币,这一幕让她小小的脸上写满了疑惑,后面向妈妈询问为什么收银员要「还钱」给她。

听到这里的那一刻,我才猛然意识到,女儿从出生到如今刚满6岁,她的生活中几乎完全沉浸在了数字化的世界里。购买服饰、玩具以及日常的零食、用品等等,基本都通过移动支付或电子券完成,她几乎未曾亲历过百元以上大额的商业现金交易。「找钱」这一在过去极为常见的日常用语,对她而言竟已成为了时代的淘汰词汇,未曾耳闻,更别提亲身体验了。

以前虽然对此情景也都有所了解和耳闻,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还是让人感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确实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但同时也悄然改变着孩子们对于金钱与交易方式的认知。在这个虚拟货币与电子支付日益普及的时代,我们也越来越广泛地通过科学技术上演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让我们思考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一群囚禁者生活在洞穴中,手脚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前面是一堵墙,他们在墙上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影像,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苏格拉底对话中说道,假设有个囚禁者被释放出来,行走自如,当他看到外面巨大的光亮,告诉他之前所见都是虚拟的,他一定会感到很痛苦,如果强迫他去看日光,他的眼睛也会感到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他要逐渐适应地面上的生活,慢慢试着去接触日光,刚开始时对影像看得最清晰,其次是水中的倒影,然后是天上的星星、月亮和浩瀚的苍穹。

在日常生活中,如今大多数的孩子们对于金钱的实际价值与交易过程缺乏直接的认知,正如我的女儿一样,每次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发出指令让我扫一下,存钱罐里面躺着的百元钞票浑然跟她没有关系。他们的世界仿佛也如那洞穴中的影子一般,只知指令与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与价值。

洞穴寓言提倡的是渐进式适应的过程,强调在感知和实践中需要逐步深入与保持审慎态度,这一哲学理念在当今科技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以百度「萝卜快跑」无人驾驶项目为例,起初「萝卜快跑」刚投放运营时,订单爆满,成为了城市网红,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充满好奇心,这种新技术场景的商业应用,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交通出行模式的大势所趋,于是不少游客专程前往乘坐打卡,体验未来之感。然而,在随后的运营过程中,「萝卜快跑」遭遇了交通事故以及无人驾驶安全性等问题,在某个地区被按下暂停键的情况,互联网上迅速出现了关于无人驾驶抢夺市场、冲击就业等话题,引发了一场社会伦理舆论。对此,有评论指出,针对无人驾驶这个大势,理应包括对可能产生的人的问题、就业问题的消化,无论是公共政策制定者,还是自动驾驶企业,都应该同步考虑如何释放出更多机会,助推原产业的就业者转型,至少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活水。

再如AI「复活」逝者、仿生机器人、无人酒店等,这些事件也先后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社会影响以及人与科技发展关系的深刻讨论,这些商业场景的运用展示了当前社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技术滥用、隐私侵犯、就业替代以及人性本质的担忧,不仅暴露了科学技术创新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也提醒我们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与风险。

AI「复活」逝者,通过深度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逝者的形象或声音,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生者的哀思,但也涉及伦理、法律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同样,仿生机器人和无人酒店等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服务质量、就业、人际交往等社会问题。在这场科学技术伦理性的讨论中,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将这些技术与历史上的工业革命相比较,如水力织布机取代手工织布、汽车替代马车等,但这些工业革命是生产工具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些变化并未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基本生存地位或情感需求。相反,生产力的提升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当前的科技革命,不能简单地以创新之举进行概括,尤其是AI、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触及到更加复杂和敏感的领域,如情感、道德、生存等。正如苏格拉底寓言中的囚禁者,从对外界影像的模糊感知,到逐渐适应并理解更复杂的环境变化,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对于任何新事物的接受和应用,我们都应持有谨慎和渐进的态度,尤其在面对科技与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虚拟与现实之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像那位囚禁者一样,先是对外界影像有清晰的感知,再是感知水中倒影的微妙变化,直至最终敢于直视太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也需要关注情感、道德、隐私和安全等多个敏感领域。科技发展应当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确保科技的进步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从目标来看,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这不仅是对公众生理上的保护,也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追求。

(作者系证券时报工作人员)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