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大模型下一步向哪走?

2024-08-29科技

参加一个圆桌,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一些观察,整理记录。

大模型出来已经有两年多时间,经历了最初的热潮,以及后续的降温,对大模型的认知已经趋于理性,举办方问了几个问题,回答整理如下。

1:「AI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与解决方案」,针对企业在引入人工智能时面临的问题?政策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答:

痛点:AI很强大/AI很好玩,跟我没关系。找不到自己企业和AI的结合点。

渐进式应用人工智能,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逐步跟自己的业务结合。

1、 初级:先用起来,用大模型武装人,武装日常办公(copilot);

2、 中级:夯实基础,知识库用起来,数据盘起来;

3、 高级:嵌入系统/重构系统/创新系统。

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它可能会对生产效率、生产方式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哪些实质性影响?

答:

生成式AI对生产力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有个专家说过,大模型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根本上说,大模型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说,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都将被生成式AI重塑。

生产资料方面,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数据要素在生产和经济活动里的作用变得更重要。尤其是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极大地突破了传统IT的能力。这些对非结构化的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已经在全面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生产工具和生产者方面,简单举个例子,现在很火热的具身智能方向,机器人既是新型生产工具,同时,某种意义上也是新型生产者。假设五年后,真的有二十亿智能机器人充斥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在战场上,那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将比移动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更大。

关于对就业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放在三五十年的时间维度上看,今天的大模型还很稚嫩。三五年的短期内,大模型还仅仅是对生产力的提效,远达不到替代人类工作的程度。所以,当下能够充分利用大模型的个体和公司,将会在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至于三五年后,哪怕是大模型相对成熟了,落地到千行百业,仍然需要有人来做大量的工作,虽然智能化的普及会消灭掉部分工作机会,但同时大模型落地会产生新的工作机会,二者整体看将是渐进同步发展的关系。寻找围绕大模型落地相关的工作,比如数据相关,比如模型调优,比如基于模型的应用研发,比如特定场景的应用落地等,都将产生大量的机会。这个机会和当年做办公自动化,做系统集成,做智慧城市是一样的,能养活一大批IT人。

整体看,我是更乐观的,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能做的事情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举个例子,RPG游戏,从仙剑到悟空,二十多年技术进步了不少。但并没有因为技术进步我们就不玩这个游戏了。而是说,技术更先进了,我们能有更精良的游戏,更神奇的体验和更丰富的互动。大模型时代也一样的,游戏依然存在,只是更好了。

3: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在B端工具的商业落地价值有哪些?在C端应用价值有哪些?目前二者之间谁的前景更被看好?

答:

智能的特点是普适的,跟电力、算力一样,根本上说不会去太强调哪边才有机会,哪边更有机会。选择在B端还是C端发力,更多取决于做这个事情的企业本身的基因。以百度为例,在当下这个阶段,我们很自然的在C端发力,把搜索、地图、网盘和文库这些生产力工具先用大模型重构了,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在产生价值。但是再举个例子,比如用友金蝶软通动力这种,他的基因本来是做IT的,那对自己的软件进行迭代,争取政府和企业的大模型项目就很重要。

再举个例子,傅胜年初发了一版大模型,红衣大叔就建议他聚焦做机器人,这个争论很有意思,傅胜也许做机器人的基因更好,更容易取得成功。

所以,综合来说,toB和toC,都有着巨大的机会,该选什么赛道,首先是你这个企业的基因,然后,在每个赛道,都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坚持走到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