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市场现状揭秘
人工智能仍在保持着火热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投资回报率表示质疑。人工智能在计算力和电力方面消耗庞大,但收益却相对微薄。本文将对人工智能价值链中的收入来源进行量化分析,旨在让大家了解当前的市场现状。鉴于大家对人工智能投资回报率的怀疑已经逐渐增加,同时又担心「人工智能泡沫」会破裂,我决定为您剖析人工智能价值链的收入来源,希望能揭示收入的全貌,并评论人工智能的主要市场。
公众舆论的转变
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公众的看法出现了变化。越来越有人认为,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投入过于庞大,人工智能只是个泡沫。面对这种观点,我不想随波逐流。投资的本质在于发现被低估的机会,悲观的市场趋势往往意味着好机会。我们不应对人工智能相关负面情绪的上升感到意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价值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在意料之中。毕竟,任何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价值创造的过程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最近人工智能的悲观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超大规模资本支出的数据。
超大规模企业的投资现状
在过去的四个季度里,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等科技巨头在内的超大规模企业总共支出了177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比去年增长了59%,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有两个可能的事实非常真实:目前,人工智能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尚不明确;超大规模企业的资本支出决策绝对是正确的。企业在考虑人工智能投资时,往往以潜在收益或成本替代作为依据。对于大型云服务提供商而言,约50%的支出主要用于数据中心的组件,比如GPU、存储和联网设备。这部分属于需求驱动的支出。三家超大规模企业均表示,AI计算能力目前受到容量限制。
土地与电力的争夺
剩余的50%支出大部分则是为了确保在未来15年内获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房地产和电力。围绕着这些资源,企业会自行开发或通过QTS、Vantage、CyrusOne等合作伙伴进行投资。他们会选择靠近边缘、拥有充足且廉价电力的数据中心进行布局。眼下,企业已经拿下了大部分黄金地段,现在则主要依据电力的可用性选址。电力的供应会继续影响计算需求,超大规模企业对此十分敏锐。
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
数据中心的投资逻辑其实挺简单:数据中心至少需要15年才能收回本。他们押注未来计算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个假设并不无理。反之,如果他们不能确保这些自然资源的稳定,就可能会面临业务被更强对手击败的风险,或者不得不接受性价比更差的土地。竞争者有可能会买下关键土地及电力资源,从而蚕食这些超大规模企业的市场份额。如果他们能获得理想的土地,并不急需立即获取计算能力,那么他们可以等到需求来的时候再在数据中心内进行建造。尽管如此,三家云服务提供商的年收入高达225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投资的风险在于投资不足。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未来
目前已经开始看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GPU的购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关键问题在于,当前这部分建设究竟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未来又会在哪些方面实现创造呢?现阶段,人工智能的价值大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层面,尤其是英伟达及其相关公司的贡献尤为显著。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逐步建设,现阶段我们仍处于这一趋势的早期阶段。能源作为一种建设的真正瓶颈仍然未被打破。
云提供商的收入之道
云服务提供商从模型API或者「GPU即服务」中获得了一部分收入,简单来说就是购买GPU并通过云服务进行出租。即便如此,我们目前仍未见到大规模的应用收入。人工智能应用已创造约200亿美元的收入,然而相比于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一数字显得微不足道。
整体市场的价值链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市场的整体价值链还需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的投入巨大,期待从应用层面获得丰厚的回报。现在的问题则是:人工智能在哪些地方创造了真正的价值?这一答案仍未明确。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探讨人工智能价值链的广泛层面,市场可以从半导体、数据中心、云平台到应用等多层面进行分析。
总结:未来的人工智能市场充满了未知和可能
整体而言,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依然在于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对其应用价值的发掘。尽管目前的算力与电力支出庞大,但如果没有后续对客户价值的创造,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可能支离破碎。人工智能应用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怎样的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而未来真正的突破或许来自那些能够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创新。
人类的智慧与创造性总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无论如何,我们期待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工智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