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锅炒菜、跑步翻越、收叠衣物、弹琴泡茶……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式人形机器人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许多人不由感慨「仿佛进入了下一个世纪」。
人形机器人——这种拥有「身体」的人工智能(AI)常常是许多科幻电影的主角,它何时能够真正走进我们的家庭,融入日常生活呢?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拍摄到的人形机器人,时间为8月21日。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应用领域愈加广泛。
如果将机器人行业视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未来产业」,那么人形机器人则是新技术、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多种技术的「综合体现」。
可以将其理解为:「身体」代表机器人本体的硬件部分,包括四肢及其相关功能模块;「小脑」则是运动控制系统,接收大脑下达的任务指令并控制整体运动;而「大脑」则是指 AI 大模型,负责推理、计划、决策、环境感知以及与外界的沟通。
记者获悉,本届大会展示了将近30款人形机器人整机,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在现实中也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在家居生活中,乐聚机器人推出的台轮式人形机器人能够适应多种室内环境,并能模拟未来家庭的各种场景,使得「解放双手」的可能性大大增多。
在商业零售环境中,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GALBOT G1通用人形机器人能够在接收到语音指令后,从货架上取出商品,并准确地将其递送到顾客手中。
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开始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并且部分已经实现了小规模量产。「我们计划在今年将GALBOT G1投放到无人药店、超市等商业化环境中,助力人类的‘工作’变成现实。」银河通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轮式双臂人形机器人,时间为8月21日。新华网 闫雨昕 摄
表情和动作非常像人的清宝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文化旅游和工业领域。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磊向记者表示,公司的订单量已达数千万元,并已经实现了微利,预计到今年底销售额将达到5000万元。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兴企业不断涌现。仅在2023年,已经有像星尘智能、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等约20家新的机器人公司成立;同时,老牌企业优必选也在争取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如果将视角拓宽至整个机器人行业,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1.33万家增加至2023年的17.85万家,增长了13倍。
「进入家门」可能还需要至少3到5年的时间。
尽管被视为前沿科技之一,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首先将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而「进家庭」的时间可能还不算太快。
例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转型为汽车检测工程师,正在汽车生产线上进行分拣和质量检测等工作。
优必选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款机器人能够搬运重达15千克的箱子,其内部配备的多模态大模型「智能大脑」能够实时采集数据,从而更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使得检测精度达到毫米级别。今年,Walker S已经在蔚来、极氪等多个汽车企业的智能工厂中投入使用。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摄于8月21日。新华网 闫雨昕 摄
在过去的一年中,宇树科技陆续推出了售价为65万元的人形通用机器人p和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G1的量产版。宇树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p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10月之后。
人形机器人首先在工业领域和科研机构得到了应用,实际上这是当前技术能力与用户需求相契合的结果。然而,人们更关注的是,何时才能实现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的「愿景」?
「预计大约需要3到5年。」王磊直言不讳。「主要是成本问题,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非常高,大多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其次是技术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人形机器人需要在多种复杂环境下准确完成任务,不能出现任何故障或错误;最后,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展出日期为8月21日。新华网 闫雨昕 摄
记者观察到,目前人形机器人仍然面临一些「尴尬时刻」。以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出的机器人为例,几乎都被绳索悬挂在钢架上,因为它们的下肢难以保持稳定;部分机器人频繁暂停「歇息」,由于续航和输出功率不足,导致它们显得有些「卡顿」;还有一些机器人则关闭了交互系统,在嘈杂的环境中,它们容易因指令识别混乱而出现宕机现象……
显而易见,要使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仍然需要多方面的技术突破,所有环节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和耐心。
一些行业专家指出,整个行业仍在探索一个能够激发广泛需求的家庭场景,以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热门趋势。」王磊表示。
成长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尽管面临许多挑战,机器人技术作为一种结合了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的新兴领域,被认为是未来产业的关键发展方向。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整体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等发展目标。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等城市也相继推出了产业支持政策。
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预测,从2021年到2030年,全球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将以每年71%的复合增长率迅速扩张。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8700亿元。
目前,国内在传感器、精密减速器等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以及AI大模型技术方面正在迅速进行迭代和升级。
据悉,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在某些领域已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例如,全球首款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其全身配备了多达43个可以自主控制的运动「关节」,而「关节」模块总共包含10种31个关节,这也表明机器人可以实现更接近人类的动作。
中国电子学会的理事长徐晓兰在8月13日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已建立了多样化的产品体系,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机器人领域的智能技术正迅速发展。记者从科大讯飞的员工那里得知,该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大模型的「机器人大脑」,能够支持多种语言识别以及在多人多模态场景中的互动。
「该模块结合了视觉、声音等多种模式,能够在嘈杂环境中识别出与机器人对话的具体人员,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工作人员如是说。
实际上,除了那些「外形酷似人类」的机器人,我国的各种机器人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比如,国内企业纷纷进入灵巧手、机械臂、四足机器狗等领域,并在消防应急、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