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习惯和一起研究棋文化的理科生聊天。
有一次,刘知青教授说出了人工智能学者的特别忧虑: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会导致人类对于技术的依赖,以及自身的退化。这种退化在很多人身上都已经很明显了:思考的退化,感受的退化,行动的退化。不知道有谁,也不知道如何来唤醒那些在新技术面前躺倒的人。幸好我们有围棋。
2023年,我们遭遇了ChatGPT。中年理科生刘知青留下几句隽语:可以把机器看作某种动物,例如猫或狗,但不要被具体的表现所限制,例如不一定要有四条腿。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就叫它「狗」吧,「狗」既不是工具,也不是现象;换句话说,既是工具,也是现象。「狗」在成长中,现在比人差点,说不定将来不比人差,甚至更强大。
2024年,我们遇到了Sora。担任过研究所所长的老年理科生陈祖源先生说:这几天Sora在网络上影响很大,但从本质上说自动生成视频和自动生成围棋的AlphaZero一样,由此更能感到AlphaGo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我曾经比喻机器学习就如马戏团训练狗做算术,如果狗的寿命可以无限大,那狗解微积分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但即便如此,狗也并不知道它在做什么,就如它现在衔着5字,放到2+3后面时一样。
刘知青和陈祖源都将AI看作是「狗」,类似活物。
而棋手,早就根据发音,将AlphaGo之类围棋软件称呼为「狗」。他们每人几乎都有一只或者数只「狗」。人和狗一起活动在棋盘上,称之为「遛狗」。「狗」走过一些人所熟悉的路,棋手便忽略,让「狗」再走一步。走到冷僻的路,棋手便会认真思考。棋手不离「狗」,「狗」不离棋手。人通过「狗」深度理解了棋,「狗」又在棋谱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如今AlphaGo问世已经七年。背出了机器的棋谱又如何?棋手下棋,仍旧紧张激烈。现在棋手使用的AI有四五种,各有各的妖处。春节前收到【围棋天地】03-04合刊,回顾2023年,有十大名局、十大奇谱、十大妙手……这些的的确确是棋手自己下出来的棋,只要是高水平对局,棋手总归如履薄冰,全力以赴。中盘惊心动魄之际,并没有现成的AI棋谱可背,复杂的棋局逼出了真性情和真功夫。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面前,不愿退化的棋手,当然还记得陈毅元帅大气恢弘的提醒:下棋需静,需沉着,需忍耐,需心平气和。棋手没有趴下退化,学成一只狗。他们知道「狗」其实没有真正的认知,棋手却可以从「狗不知」的棋中寻找棋理,透视可以连贯的思路。每一个现代棋手都是卓尔不群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美感、自己的风格。他们就这样在棋盘边上站立起来,彰显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格。
应该向人工智能时代一个个清醒的没有躺倒、拒绝退化的烂柯人致敬。他们于围棋投入最深,故收获最多。「超越自我」如今在世界最高棋坛不断的竞争中一再复制。「自我」已经成为复数的棋者。
李喆六段和陈祖源先生合作,解决了中国围棋技术史的难题之后,便在思考机器会给围棋带来什么。他在武汉大学的讲坛上,为未来的精英开出了前所未有的围棋课。胡耀宇八段以全部热情投入机器时代的对局分析,他能够在棋手对局中,将「学习机器」的棋和「棋手本能」的棋分得清清楚楚。崔灿五段贡献了对于人工智能开局的深入研究,他在【围棋天地】上的连载一直在进行……
他们都是有学问背景的棋手,哲学对于他们非常亲近。我理解,他们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努力,是在追求机器时代人类心灵的自由度。
2023年6月,【「局」·艺术VS围棋】在上海开幕,主办方邀请了中国、荷兰和日本三国的现代艺术家。艺术家们出自本土的文化,对表现围棋充满了热望。这些作品无拘无束,每件作品,都可以认为是在思考现代科学面前的围棋,又都体现出对于各自文明的溯源。他们描述着观念中的古老围棋,也叙述着科学的进步,用各种方式,表现了当代人的智慧和情感。这个琳琅满目的展厅,就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风云际会,科学和艺术的交汇激荡。
我当然相信机器会全面超越人的能力,但是机器绝对不能让我们忘记自己是人。不敢说我能看懂他们的作品,但他们的作品感动了我。艺术家再一次启发我,艺术或者文学,都是因为人而存在,都是人类精神交往中的互相认同和交融。
展览公开展出的那天中午,与发起人陈海蓝、策展人屠宁宁、画家马元相遇于展厅。面对马元教授围棋题材的观念艺术作品,激动万分,感想良多。
我相信现代艺术和文学可以互相误读,棋手和艺术家的身影,可以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翻来覆去四个月,终于写成【一滴知性的眼泪】。
围棋技术更新换代,迷茫无奈之时,不过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浓缩。有情感才有眼泪,多愁善感才是真正的人,方能欣赏这个时刻的人性之美。棋手和艺术家「知的泪」极为珍贵。(胡廷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