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走出神坛:即将到来的科学家下海潮

2024-10-24科技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但显然,强刺激不会有了。国家将目光转向新兴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希望通过技术突破带动经济复苏。

过去,我们从制度上、思想上,都没打算推动科技和市场的结合。

制度上,通过行政体系圈养科研人员,绝大部分从业者领着行政工资(自建科研团队的企业占比是很低的)、以行政渠道分发经费。至于研究成果,能否影响世界、如何影响世界,其实没人关心。说句难听点,这一路径下,最关心的,是你的成果能否满足相应官僚升官的需求——即方不方便宣传成政绩。

思想上,将科研人员捧成神坛。科研人员都是神仙,是圣人,是端坐在神坛吃香烛的神像,他们不能跟世俗的利益沾边。

这其实也是我国老生常谈的——啊我国不注重研发,啊研发不能带来是实际利益,啊怎么都搞不出高科技。然后一看急了,不行啊科教兴国啊。中国人要研发出自己的XXX!

于是就依托行政体系,开始搞人定胜天、大炼钢铁式的「科技赶超」。那活该你搞不成的。

如果要搞科技驱动,就要把科研从业者解放出来,从行政体系中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的能力,该办企业办企业,该挣钱挣钱。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才能成为经济的驱动力。

不能让科研从业者,成为少数官僚生产政绩的原材料。

其实,最近那场你懂的大会,针对科研体系的改革,就是正确的方向。就是解放科研人员的方向。但恐怕,接下来会出现许多颠覆认知的措施,招致很多非议。

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

科技成果若仅停留在实验室,难以对现实世界产生实质性影响。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多重困境,要通过技术突破带动经济复苏,必须推动科技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际产品,创造出改变人们生活的具体场景,并进一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要实现这一目标,科研人员的角色尤为关键。

历史上,许多科技革命都源于实验室,但其真正的力量却是在市场中得到体现。例如,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制造业和交通运输,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中,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催生了无数新产业和新业态,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例子无不说明,科技只有与市场深度结合,才能释放其全部潜力。

制度束缚与科技市场隔阂

尽管科技与市场结合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障碍,使得这一过程困难重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自建科研团队,缺乏将科技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和经验。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先进的科研成果,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

更为复杂的是,政府的官僚系统在科技转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理想。政府官员大多不具备科技知识,也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他们的决策和政策往往难以精准支持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这种情况导致科研与市场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隔阂。

长期以来,中国的科研人员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圈养」,大部分处于行政体系的管辖之下。这种体制内的科研人员虽然享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资源支持,但其科研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为在行政体系内,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往往是完成科研任务和发表学术论文,而不是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这种体制安排导致了几个主要问题。首先,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难以主动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其次,企业难以获得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前沿的科研成果,导致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能力不足。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资源配置也往往无法精准匹配市场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的成功往往需要科研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例如,美国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度市场化的科研环境。硅谷的科研人员不仅仅是科学家,更是企业家,他们既懂科技,又懂市场,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业产品,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要解决当前的制度束缚和科技市场隔阂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应当逐步打破行政体系对科研人员的束缚,鼓励他们走出体制,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支持科研人员创业或加入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解放科研人员

打破科技与市场的隔阂,需要从制度上解放科研人员,鼓励他们「下海」参与企业经营生产。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扮演撮合者的角色,提供便利,帮助企业与科研人员建立合作或雇佣关系,加快科技发现场景、转化产品、催生产业链的过程。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下海的政策。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加入现有企业。对于有意向下海的科研人员,政府可以提供创业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初期遇到的问题。同时,简化科研人员创业和参与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自由地投身市场。

其次,政府应当积极搭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器、科技产业园等形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科研人员可以获得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化能力。

除了政策支持,激励机制的设计也至关重要。科研人员拥抱市场必须以市场经济手段进行激励。政府应当允许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科技贡献,合法获取更多报酬。对于在企业中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可以给予税收优惠、资金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化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以美国为例,其科研人员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许多科学家不仅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或在大企业中担任重要职位。这种市场化机制不仅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还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思想转变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将科研人员视为高高在上的「圣人」,这种观念阻碍了他们市场化的进程。科研人员被认为应该专注于学术研究,而不应涉足商业领域,更不应当官或获取高额财富。这种思潮不仅影响了科研人员的职业选择,也使得科技与市场之间的结合更加困难。

实际上,科学家进入市场、成为企业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背后,都有科学家的身影。例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既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技术创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如,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利用自己的科技知识和商业智慧,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电动汽车和私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接受科学家下海当官发财的现实,是推动科技与市场结合的必然选择。政府在撮合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便利时,也需提拔一些懂科技的官僚,以免帮倒忙。这些懂科技的官僚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还能够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更加精准,确保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科学家从政当官,掌握一定的权力,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科技政策的实施。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战略,都是由懂科技的官僚推动的。例如,日本在战后实现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政府中一批懂科技的官僚,他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日本迅速成为科技强国。

技术革命引领经济复苏的必然趋势

通过解放科研人员,推动科技与市场的结合,我们可以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实现经济复苏。这不仅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制度束缚,让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

科技革命历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上,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还是互联网的普及,都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这些技术突破的实现,离不开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应当继续借鉴这种成功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