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测, 到2024年底,中国机器人市场将狂飙至250亿美元,三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1% !目前,国内已有 71.67万 家企业投身这一科技蓝海。
从上游的核心零件制造,到中游的机器人本体构建,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与定制开发,机器人产业链上每一环都蕴藏着无限可能。 特别是下游,已成为国内企业的竞技场。 而 汽车、电子、金属加工 等行业作为终端用户,正推动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革新。
当机器人产业与产业互联网相遇,将擦出怎样的创新火花? 为此,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新质汇,举办了一场专题访谈直播,特别邀请到 工博士创始人兼总经理粟元生、工品云创始人兼总架构师刘向东 作为本期嘉宾。
现在,让我们一同重温这场充满洞见与灵感的访谈盛宴!
本期嘉宾介绍
主持人:
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产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 张健
嘉宾:
工博士创始人 总经理 粟元生
工品云创始人 总架构师 刘向东
要点总结
1) 中国正在加速缩小与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差距,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 机器人处在无人化、智能化的早期阶段,未来5-10年将会形成超5000亿元的市场;
3) 工业机器人的前后市场终端客户一体化,保养的标准化、维修的数智化,将诞生千亿市值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4) 服务机器人领域将加速与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是2C端机器人产业互联网平台竞争的主赛道;
5) 机器人硬件将逐渐标准化,软件尤其是底层操作系统将是机器人行业竞争的核心点;
6) 机器人一定会带来更加安全高效的生产、美好便捷的生活。
国内机器人产业现阶段发展具有哪些特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面临哪些痛点?
刘向东: 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阶段我认为正如140年前汽车初现之时,社会仍沉浸在马车的时代,对新技术持保留态度。彼时,人们认为骑马更安全舒适,马路也仅为马匹而设;如今,尽管电动汽车与无人驾驶技术日新月异,如萝卜快跑、Robotaxi等已投入市场,但仍有人坚守燃油汽车,担忧电动汽车的自燃风险与无人驾驶的安全性。
无人驾驶汽车,实质上是出行的机器人,其发展历程与其他机器人无异,都需经历技术成熟与公众认知的双重考验。机器人种类繁多,每种机器人的应用都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度与法规的修订。正如马路从马匹通行转变为汽车飞驰,无人驾驶汽车也将催生专用道路与一系列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出台。
工业机器人同样处于简单智能化与无人化的初步阶段,未来AIoT技术的创新应用将催生出更多特定场景与功能的新型机器人。
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面临的痛点在于转型的艰难。 一方面,企业可选择深耕传统产品,追求精细与非遗级工艺;另一方面,正如产业互联的流行语所言,「几乎所有行业,都有重塑的空间」。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还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但与国际四大家族的差距正在缩小,国产化率已提升至30%-50%。在此背景下,服务能力与交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服务能力。此外, 出海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企业需抱团出海以增强竞争力。 然而, 企业仍面临两大痛点:一是难以找到技术产品上的差异化竞争点;二是客户要求日益提高,如何满足成为新的挑战。
粟元生: 在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呈现出以下四大核心特征:
1. 步入成熟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市场的日益成熟,众多企业已从初创期的摸索阶段迈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
2. 同质化竞争加剧: 随着行业技术的普及与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企业间的产品与服务差异逐渐缩小,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
3. 服务与交付能力成为关键: 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确保按时按质交付,关系到企业的客户满意度与市场份额。
4. 积极出海拓展市场: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出海拓展新的增长点。这不仅能够缓解国内市场压力,还能为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腰部及尾部企业而言,它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 找不到差异化的竞争点: 这些企业往往因资源有限而难以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导致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 客户要求越来越高难以满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期望和需求。
二位如何看待各自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做了哪些实践?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粟元生: 工博士作为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商及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 ,致力于通过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与创新技术,推动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的升级。 凭借1500多个成功案例和超过3万家客户的信赖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洞察。在研发创新方面,我们 重点投入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诊断与维护系统开发 ,不断迭代技术,提升机器人性能与智能化水平。此外,工博士品牌以高品质、安全可靠著称,我们不仅在国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还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品牌宣传与国际合作。
工博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卓越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快速优质的服务以及强大的交付能力。 我们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项目高效执行,同时构建快速响应机制,从需求分析到方案实施,实现无缝对接,大大缩短项目周期。在服务方面,我们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能够快速响应大规模部署需求,满足客户快速扩张的需要。
刘向东: 工品云,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产品、技术与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我们的服务远超越传统的MRO(维护、修理与运营)范畴。 我们不仅提供广泛的工业产品选择,还深入技术与服务的解决方案领域,打造一个集在线数字化与线下实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客户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类工业产品,同时享受专业的技术支持与定制化服务方案,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我们特别注重技术的专注度与创新能力,在物流机器人、行走机器人、加工中心、应急机器人及消防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深耕细作。 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优化,我们致力于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与运营质量。工品云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平台,更是一个承载与链接的桥梁,我们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与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打破信息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让客户的业务流程更加高效、顺畅。
从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来看,国内机器人产业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哪些差异和优势?
粟元生: 关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确实令人自豪,它体现了中国力量的崛起。这一成就可从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场景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从市场规模看,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工业机器人联合会的年度报告, 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为55.3万台,其中中国出货29万台,占比高达52%。 此外,全球在运营的工业机器人中, 中国拥有15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38% 。不仅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在中国也因人口众多、应用场景丰富而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次, 在技术创新方面 ,虽然早期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 国内头部企业已在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技术上逐渐追赶, 缩小了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尽管在部分关键技术上仍有待突破,但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整体技术水平正在快速提升。
最后, 在应用场景上,中国因其制造业门类齐全、行业容量大,为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这些场景经验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实用性,也为中国在全球机器人应用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机器人市场与汽车零部件市场是否相似,在什么时间节点会到达后市场时代?
刘向东: 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汽车或汽车后市场行业,但从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机器人后市场与汽车后市场将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汽车,且中国机器人技术正迅速接近并有望超越西方先进水平。这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供应链、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庞大的工业市场基础。
其次,针对机器人后市场问题,机器人市场与汽车后市场不一样,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后市场。 机器人后市场是工业产品和设备的后市场是一体的,机器人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迭代的产物,机器人的应用,伴随而来的就是原有机器的淘汰和更新, 二手设备就是后市场;随着机器人的应用和技术创新,机器人的后市场不是泾渭分明的。
而后市场还有一个特征,老机器人的淘汰,更多的不是因到达使用寿命而被替换,而是技术进步的迭代更新。
粟元生: 我认为汽车与工业机器人在后市场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显著不同。以下是我的主要观点。 首先,相似之处在于:
● 定期保养需求: 汽车和工业机器人都需要定期保养,随着存量增加,后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保养费用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根据不同品种,每年在数千块不等,这是后市场的重要收入来源。
● 标准化零部件更换: 汽车和工业机器人都有标准化的零部件更换需求,如减速机、轮胎等,这为后市场提供了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
然而,两者也存在显著差异:
1) 市场分界: 中国汽车市场前市场与后市场分界清晰,而工业机器人市场则新旧机器保养与零部件更换融合在一起,后市场与新市场界限不明显。
2) 规模与增长率: 尽管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但其总体规模仍小于汽车市场。然而,后市场需求已经显现,且存量大于增量,市场容量巨大。
3) 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机会: 工业机器人后市场中,尚未出现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公司, 但市场规模预估可达百亿级 。 这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可以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推动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机器人上中下游市场、售后市场、二手市场分别如何打通?有什么价值?
刘向东: 机器人的市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我认为,行业的上中下游市场、售后市场、二手市场,我们都面对是同一个客户--主要就是企业用户。把市场打通,在一个平台上集成供应,是必然的。面对客户,「让效率更高、让服务更满意」,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
与汽车市场相似,工业机器人存量将不断增大,保养费用在3000-8000元区间,且部分零部件标准化。 不同之处在于,市场规模不一定这么大,汽车前市场和后市场区别很清楚,工业机器人(新、老是在一起的),新市场和后市场是捆绑在一起的。
二位认为机器人市场是否具有产业互联网机遇?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和产业互联网模式打通机器人产业链,提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率?
刘向东: 当机器人的产业互联网相遇,就是在张健院长的撮合下,今天我与申总相遇,工博士与工品云相遇,就是一个天注定的缘分。
工业产业互联网,市场庞大,类目众多。与2C市场相比,更为复杂。我们在一起,现在是在一个元宇宙会议室中相遇,但未来的合作,可能就是两个平台的合作。
「产业互联网平台」,关键词不是「互联网」,更不是「平台」,而「产业互联」。 我们两家所在的2B不同细分赛道的产业中,相互的学习,相互的合作,达成列好的价值输出和贡献,就是「相遇」的最好结果。
标准化与非标化,机器人更多是非标的,定制化的,场景繁多,回归到细分场景上来说,又是标准化的。
硬件与软件要区分开来看,硬件是可以标准化的(机电液),服务标准(标准服务、属地标准),后市场的方案解决,做精、做深、做透
产业互联网要有龙头企业牵头,才可以带动,形成协作,提升产业链效率(业务、产品、服务上形成协同)。 工业机器人数字化维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标准化的后市场服务体系。
粟元生: 产业互联网对很多行业的整合具有相同底层逻辑,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如何落地呈现是关键。我认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如下:
● 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互联网必须有龙头企业或头部企业牵头,利用其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升。
● 模式创新与生态构建: 需要找到各方利益互补、互惠互利的模式,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形成生态,实现产品、业务、服务的差异化互补。 例如,工博士在实践中已经实现了产业链的互助共赢,但仍需进一步形成平台化生态。
● 突破口选择: 时机和突破口至关重要。当前,工业机器人数字化维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具有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潜力。 通过人工智能和标准化产品的协同,可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后市场供应商体系,提升品质和服务效能。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怎么看未来5-10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
刘向东: 从技术来看,目前还处于机器人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经历可是千万年。而现代机器人从发明到现在才几十年的时间,虽然进化的速度在加快,但科技无限的创新,我们很难能预想百年后的结果。
如果以5~10年的趋势,在工业机器人,众多细分的领域,会出现更多专业的机器人。 机器人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多高效的生产工序和无人工厂的产生 ;企业的成本, 主要在于机器人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人工占制造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很多危险作业的场景,将被机器人替代,防爆机器人、管道机器人、井下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的应用,安全生产事故对人的伤害趋向大幅度降低。
从市场来看,「广泛」、「普及」、「无人化」将会是主要的关键词。 几乎所有的应用场景,都将会有机器人替代。我们可以预知,人型机器人,将会是标准的机器人,是进入生产和生活的所有空间,是每家每人的好助手; 而更多细分的领域,会发明和出现更多的专用机器人,还有集成化大成度会更高、更专业化, 是现有机器和人工的替代,满足了生产的更高效率、更安全的实现。
未来展望: 机器人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实现普及和无人化; 物联网管理系统将加强对机器人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安全 ;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的发展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安全事故,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粟元生: 展望未来五到十年,我认为机器人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 稳定增长: 机器人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大,前景光明。
● 人工智能融合: 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 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效率更高。 谁能更快、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谁就可能成为领先企业。
● 大数据与万物互联: 随着大数据和万物互联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将实现联网,实现在线化、实时化。 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将推动机器人在软件层面、底层操作系统层面的创新,可能带来颠覆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