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安防时代没落的开始

2024-09-06科技

自从「911」事件之后,全球开始了安防之风,通过技术安防的方式,从而确保各重要场景的安全。也正是如此,各国安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则是中国——据全球安防50强数据显示,国内安防企业的上榜数量逐渐增加,且前10名单中的中国企业数量也逐年增加。

国内安防市场的崛起

在看似繁华的市场下,与海外环境不同的是,国内安防的发展并不完全是由B端市场发起,而是基于G端的需求引起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基建的发展下,安防系统作为「配套必须品」,不断在各个行业得到落地并应用。同时,相关企业也在这一机遇下得到全面发展,部分安防设备提供商更是成为时代红利的获利者,最终成功上市。

而在安防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外商也想进入其中,其中三星、霍尼韦尔、博世等企业更是连续数年称霸全球安防头部位置。

然而,由于国内外用户对摄像机的看法不一,最终让外商不得不放弃海外市场——对于海外用户来说,个人隐私是绝对保密的信息,任何企业及个人禁止干涉个人隐私问题。在这个舆论的主导下,外商不得不解散相关部门,甚至不提供相关摄像机等产品,从而避免舆论问题。

而在国内,外商也面临着新的压力——由于产品设计理念、安全系数、系统漏洞等问题逐步明显,特别是安防系统数据泄露问题不断发生,在国内企业能独立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摄像机后,外商安防设备的使用率逐年降低。这一系列问题,也让外商把安防业务部的属性降低,并逐渐边缘化。

而在外商减少安防业务的投入后,国内安防企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更是不断掠夺外商市场份额,加大市场布局,其中最为显著的则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海康威视更是在近几年连续霸榜「全球安防50强」的前前交椅,成为全球安防产业的「老大」。

中国安防企业的「雄起」

随着外商的没落,国内企业开始了新的竞争。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安防产业的高速发展,并不是B端或C端的影响,更多的是G端引导及推动,而其中收益最大的则是海康威视——作为一个国资背书的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可谓是「自己人」,从而也让众多G端用户优先选择海康威视。

同时,同一时代下还有波粒、黄河等企业,但由于内部问题,他们在关键时期纷纷掉队,从而被市场抛弃;而在后期,华为更是直接参与到安防产业之中,甚至有媒体表示「华为跺跺脚,安防震三震」。

为此,我们来谈一谈国内安防产业的巨头们。

1、务实的海康威视

海康威视作为全球安防产业的NO.1,其实力 无须 质疑,也因为如此,在如今物联网时代,「安防」这一标签让海康威视苦不堪言。

海康威视CEO胡扬忠的个人历史早已被大家所熟悉,可以说海康威视的成功,除了时代红利之外,其技术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技术人员出身的胡扬忠,其并不擅长写PPT、讲故事等手段。回顾近些年胡扬忠对外的发言,其从未提起海康威视的发家史,也从未感叹海康威视的难处,他只会告诉其他人,海康威视在做什么、未来要走向什么领域。

也正是如此,海康威视成为安防产业中唯一一家,从未通过「讲故事」来获取关注的企业,甚至在海康威视内部,胡扬忠明确表示:「谁要讲海康威视的故事,那么就调岗。」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胡扬忠是一个说到做到的CEO。

虽然目前海康威视做了很多安防方面的项目及工程的,但海康威视并未直接宣传相关案例,更多的是宣传基于视频监控如何去赋能产业,为各行各业赋能,而其涉及产业也逐步扩张。而海康威视展厅宣传内容也从传统的可见光逐步转为「不可见光」、从安防转向更为广阔的物联网产业,而这不仅仅是产品的转变,同时也是海康威视对自身定位的转变。

但与其他产业一样,海康威视的转型并不迅速——作为一家数十年来专注于视频监控的企业,海康威视在转型初期并不能抛弃现有市场,为此,海康威视在过渡期间曾表示自己是一家「以视频数据为核心的物联网企业」。也正是如此,海康威视从「可见光」逐步走向了「不可见光」,从而实现对光谱监控的全面覆盖。

而这一转型并不能让海康威视「满足」,海康威视开始探索不同的行业,但与其他初创公司不同的是,海康威视的探索更多的是「复制」——通过部分成功案例,加上自身现有技术及品牌的赋能,推动相关产品的营收。

对此,部分行业的负责人也叫苦不迭:「我们好不容易打开一个市场,还没享受到市场红利,就面临着海康威视的竞争。」

与此同时,海康威视还面临着来自安防产业用户的压力——G端用户的份额逐步降低。

由于除了三年特殊时期外,用户个人隐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让G端用户不得不开始减少摄像机的部署,特别是所谓的「智能摄像机」。

在企业全力推动各类智能摄像机的落地时,基层用户并未感受到智能化的待遇——遇到需要查看摄像机的时候,往往需要民警通过肉眼的方式查看过往视频内容;据悉,只有遇到刑事案件时,才能申请使用智能分析功能。

此外,部分地方保护政策,更是让海康威视「苦不堪言」,如果打破「地头蛇」的位置,成为海康威视未来一段时间的难题。

2、千年老二的大华

对于大华来说,虽然在数年前登上了安防产业的第一梯队,但却有个苦不堪言的结论:永远在海康威视之后。用业内人的话说「大华就是海康威视的小弟,大哥做什么,小弟就做什么」,这也就是大华「千年老二」的由来。

但对于大华来说,最为无奈的是其并没有海康威视的背景——大华是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没有任何国资相关背景,甚至CEO都是销售出身。

基于此,大华能做的就是看着海康威视来发展,以海康威视为目标,摸着海康威视的脚步过河。但与海康威视不同的是,大华在近些年不断加强对渠道商及合作伙伴的支持,完善产品端,加强产品质量,减少售后维护成本,从而让市场口碑逐步提升。

同时,大华在2015年耗费数十亿打造了「零跑」汽车,这一重投资在数年后,更是为大华在汽车电子相关领域中得到全面突破,与海康威视的汽车电子事业部相比,大华终于略胜一筹。

此外,大华还积极打造企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并提出了阶梯式项目进程,不仅保证了自己的营收,同时还可以让用户看得到项目带来的优势。

3、「狼性」的宇视

为什么说宇视是「狼性」?

究其原因就是宇视在若干年前的宣传——传承华为基因。

宇视与华为的关系,完全起源于华为与3COM的「结晶」——2011年10月,宇视以5.1亿人民币收购华三通讯全部视频监控解决方案业务及相关资产。2013年8月,宇视引进杭州迈尚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第二投资者,股份比例13.04%;2015年6月,宇视股权再次变更,由贝恩资本全资公司(Cayman Uniview)和原杭州迈尚股东共同参股的宇视数字技术(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宇视科技,其中Cayman Uniview股权为80.53%。

同期,宇视计划在香港登录资本市场,但临门一脚却选择放弃——据业内人士回忆,选择放弃是因为估值并未达到宇视的目标,最终宇视选择放弃。

同时,宇视为了加快融入国内市场,宇视在宣传中不断淡化贝恩资本控股的问题,并时常拉上华为做背书,同时也积极参与安防行业媒体的评选,从而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

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宇视在某媒体特别在意一个奖项:民族品牌奖。对于宇视来说,通过名族品牌奖,可以有效淡化贝恩资本控股的问题,让宇视披上名族品牌的外衣。对于这一问题,有自媒体提出来这一疑问,最终也不了了之。

在2016年12年2日,交智科技与宇视科技原股东 UNV DIGITAL TECHNOLOGIES (HONG KONG) COMPANY LIMITED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以现金5.355亿美元收购其持有宇视科技的100%股权,并于2017年3月30日完成交割。

而在2017年,千方科技在收购宇视科技母公司交智科技96.7233%股权后,实现100%控股交智科技,宇视最终被千方科技控股。

2019年5月,阿里36亿入股浙江宇视科技的母公司千方科技,一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也标志着宇视与阿里合作的开始。

对于这一合作,业内人士并不看好——阿里体量太大,宇视只是一个可以被随时替代的企业。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宇视与阿里的关系逐步深化,但宇视的展台上也出现了不属于宇视属性的产品——B端的办公用品。

就目前来说,阿里与宇视的合作并未看到明显成效,但宇视在各类宣传中,却屡屡展示出另外一面——在宇视的方案架构中,阿里的系统占据了80%,而宇视依然停留在终端硬件提供商的角色。或许这也正如宇视在若干年前公布的口号:宇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未来坚定的定位是做安防集视频监控、物联网的设备供应商,永远不进入工程及集成领域。

4、捡芝麻的华为

华为在安防产业的发展一直是飘忽不定参与者——说参与其中吧,大部分是配套的项目;说没参与吧,又时常听到他们吹响的号角。

其中号角吹的最响的是昔日华为安防的总裁段爱国,在2020年发布会上,段爱国下了一个大目标,他说:华为要在三年做到全球前三,五年内争取做到全球第一。

2021年,Omdia发布2020年全球智能视频监控及基础设施市场厂商份额显示,海康、大华、安讯士、华为分别为全球市场前四甲,这也意味着华为正式冲入国内智能视频监控市场前三的位置。

对于这一报告,有自媒体调侃:智能视频监控及基础设施,华为在两个领域中各占多少份额能公示出来吗?

2022年5月,华为成立了机器视觉军团,段爱国成为CTO,同时兼任机器视觉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同年底,华为取消取消机器视觉军团,原研发团队并入光产品线,成为行业感知业务,原营销与服务人员则并入不同团队。

2023年10月,依图科技发布信息称,段爱国加入依图科技,并担任总裁。

对于华为进入安防产业,海康威视胡扬忠曾表示并不看好,对于胡扬忠来说,安防是一个碎片化场景,华为并不擅长对这类场景的销售能力。简而言之,华为参与到安防产业,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安防媒体:裁员!

而与安防产业一同没落的则是媒体层面。

在安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数十家安防媒体常年出杂志,每月一期的杂志内容可谓是琳琅满目。而在2017年开始,安防杂志逐步减少,「全球安防50强」的策划方a&s安全自动化,更是将三本杂志从每月一期调整为两月一期,部分杂志内容更是明显拼凑。

资深人士曾说道:以前我们都喜欢拿着a&s的杂志来阅读,因为里面有太多新的内容和观点,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a&s杂志发行频率降低了,内容也不再是最新。

同期,安博会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三年特殊情况,让安博会无法正常举办,2023年举办的安博会上,部分企业更是表示:展会工作人员比参展观众还多。同时部分展商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参加这类安博会,这是最后一届。还有展商表示:要不是前两年订了展位现在不给退费,我们根本不会参与。

而在2023年年底,a&s安全自动化更是选择了裁员——与其他安防媒体不同的是,a&s安全自动化早已被法兰克福展会收购,安防已经不再是他们的营收产业。为了缩减开支,a&s安全自动化进行了裁员,其中最为特殊的是把测评栏目的负责人也一同裁掉——2024年5月,CPS高调宣传成立测评部门;慧聪物联网也加大了对产品测评栏目的构建,并推出了相关内容。

据CPS相关人士了解,产品测评作为服务于甲方的方式之一,CPS一直有做相关工作,但由于a&s安全自动化在测评方面的优势,导致其多年的工作并不显著。而a&s安全自动化的转型,让CPS成为安防媒体唯一具备测评能力的媒体。

安防没落,走向转型

「安防产业早就不好做了,现在我们也只是帮大企业打打下手,挣一点辛苦钱。」深圳某企业总经理说道,在他的回忆里,2019年之前,一年挣个几百万问题不大,但随着产业门槛提升、内卷加剧,2022年的他,甚至得依靠刷信用卡及各类互联网借款来维持生活。

而与他相同经历的企业也不少,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企业均在实施裁员计划,部门级别的裁员更是常见。某企业市场营销部门,从2022年的二十余人,到2023年年底的3个人,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据该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不再需要相关人员,剩下的人做好营销工作即可。

安防企业如何转型?

更确切 说,如果离开安防这一赛道, 进入 新赛道之中,成为诸多企业的思考重心。但就笔者目前的观测来看,尚未有好的出路——企业转型,除了财力支持外,还得依靠个人资源等问题,但大部分公司并不具备这些优势,正如某企业总经理说:刚开始以为特殊时期结束了,我们会开始新的发展,但实际卖掉公司才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