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诺奖再度垂青AI!复旦AI大课开课满月,问策战略咨询委员会

2024-10-10科技
10月9日傍晚,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alphafold开发者获奖。这是继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诺奖再次垂青ai。ai改变科学世界,初见端倪。
新学年,复旦大学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简称「ai大课」) ,在2024-2025学年推出100余门ai领域课程,本学期61门课程。开课满月,成绩如何?接下来如何更好发展?昨天下午(10月9日),复旦大学「ai大课」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ai大课」建设教学研讨会 首次会议在逸夫科技楼举行。
打破边界,开放合作
成为引领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智慧源泉
复旦大学「ai大课」建设战略咨询委员是什么?
从名单看,委员会成员没有局限在复旦校内,而是由国内外ai领域顶尖科学家和垂直领域顶尖行业专家组成。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担任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复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levitt,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新高教授,还有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包云岗,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陈恩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谢涛,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计算机学科(acm班)创始人俞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
「请分析人工智能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和科研新范式的路径选择?
请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界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案例,如何以高水平综合型大学为支点,更好配置整合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请分析复旦ai-best课程体系以及「x+ai」人才培养模式情况,如何高质量、高效能培养ai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和ai+复合型创新人才?
请建议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院所、gj实验室、骨干企业等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合作?」
……
战略咨询委员会会议现场,复旦大学「ai大课」建设团队负责人、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教授介绍完ai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后,代表团队,亮出咨询议题。
战略委员会专家畅所欲言,贡献真知灼见,就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育模式等提供战略咨询。
「‘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是系统的、深层次的、长周期的改革,改革目标和路径都是多重的。这些战略挑战与历史机遇、现实困难与前沿课题,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战略选择问题,也是上海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期待这个咨询机制成为引领上海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智慧源泉,齐心协力推动ai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扎实迈进。
「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其中,同济大学愿与兄弟高校和科研机构一道共同推进这项工作。」作为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郑庆华肯定了复旦大学「ai大课」建设相关做法,并从加强系统性、协同性、实践性、融合性、成效性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意见建议。他认为,复旦这一开拓性改革为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与典范,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更彰显了开放合作包容的理念,「真正希望跳出高校本体,实现高校与行业间的协同、联合与共享」。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顾红亮在致辞中代表上海市教委对复旦大学「ai大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近年来,复旦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具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与巨大潜能,希望在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下,人工智能教育改革能大步迈进,赋能千行百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
新课表背后成绩单如何
本学期,复旦师生课表有了新变化——一系列以「ai」开头的课程代码全新亮相。
学校开出ai-best各类课程61门 、含平行班102门次、选课学生覆盖近4000人。 其中70%的课程都全新设计打造。
新学期学校开出ai通识基础课程10门,如计算机学院黄萱菁老师授课的【走进人工智能】;开出11门ai专业核心课程,如计算机学院邱锡鹏老师授课的【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开出24门ai学科进阶课程,如外文学院郑咏艳老师开设的【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开出16门ai垂域应用课程,如文物与博物馆系的文少卿老师开设的【ai考古】课程。
由设想变为现实。ai大课建设从今年4月底启动,建设团队在30天时间内制定详细的设计落实方案,全校上下在3个月时间里高效运作,截至7月份,建设全新的116门「ai大课」课程。同济大学贡献 10门ai类课程与复旦共享共建。ai课程覆盖全部一级学科。
「ai大课」的建设统筹全校专业师资。计算机学院牵头保障了ai-b及e类课程的建设需要。此外,学校还打造一支规模较大且运行得力的博士生助教团队。
计算机学院邱锡鹏教授新学期开出两门ai课,一门e类,一门s类。其中,ai-s类课程【大模型理论与方法】为新开课程。为了今年9月与101位选课同学见面,团队梳理了大模型知识体系,编排课程内容和讲义,与华为、百度、英伟达等头部科技企业联合共建了编程实训平台。此外,课程配套教材【大模型原理与方法】计划于今年年底出版。
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钱振兴【人工智能安全】备课团队,则依托复旦相关领域自主知识体系教材6本,在以往200余篇论文、专业方向2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与科普图书4本的工作基础上,将领域精华内容浓缩至一学期课程中。
校长金力认为,复旦ai大课各教学团队要依托教材建设,不断更新前沿知识点,培养学生用ai解决问题的思维,开启科研新范式,期待培养的学生比老师强。「人工智能本身的进展瞬息万变。这意味着我们要随时更新课程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走近人工智能 。」金力表示,希望通过复旦大学的尝试,搭建起ai大课建设的框架。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
开课首月,课堂效果怎么样?
选课秒光,没有选上课的学生站着旁听……开课首月,ai大课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会颁给看似离物理学有些遥远的计算机和ai领域?10月8日晚,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的ai-b类课程【走近人工智能】课堂上,她结合最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向同学们引入机器学习基础相关知识点。
这门面向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的ai基础课程,共有6个平行班,选课人数超600人。如何激发非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知识与自身专业背景相结合?简化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理解,强调应用场景切实感受技术在现实世界应用,上课一个月以来,黄萱菁与团队成员总结了不少经验。
人脸识别技术的伦理问题、深度学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的未来……团队鼓励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挖掘人工智能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前沿应用,「我们鼓励大家在课程作用中采用ai大模型整理和组织内容,并通过ai生成相关展示图片。」
s类课程是立足文社理工医及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ai+x课程。「我们既是一个教学团队,也是一个科研团队」,熊易寒教授介绍。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开的这门ai-s课程【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重点聚焦在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如选举、政治传播、城市治理、政治参与、国家能力等。
以学术为根本,课程主讲教师参与到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等ai技术落地国家治理的项目中。通过这些实际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学生在了解大语言模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切身从计算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视角,审视其对政府效率、社会公平和民主治理的深远影响。
实践,是ai大课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最近十年中,全世界ai安全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这是ai-e类课程【人工智能安全】的目标。对抗样本、数据投毒、后门攻防、模型水印、数据窃取、深度伪造……听名字就酷炫高大上的实践环节,占比高达18课时,涵盖当今ai安全技术研究最具活力的几个方面,钱振兴教授以实践案例的方式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编写程序,攻坚克难。对授课教师钱振兴而言,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引导学生「消除对未知知识的恐惧」。
「现今,在医学信息学、神经调控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对脑科学和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巨大。我们的课程就是瞄准这些ai应用的现实场景开展课程建设的」,ai-t类课程【ai for brain science: 数据、计算和前沿】主讲教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说。
以脑科学和智能领域最前沿的热点为课程蓝本,课程邀请央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在内等一线科研界、产业界专家与学生就脑机接口存储器、人工智能在脑疾病诊断与预测、大脑网络建模与仿真等前沿话题上开展交流。与现实ai应用紧密联系,课程启动群聊机器人帮助同学们解决常见问题。
在复旦ai大课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同学,他们是同济大学参与「复旦-同济优质课程互选」的学生。每节课,他们跨越3公里拿着专属的复旦校园卡进校,准时坐在教室。
复旦获得邻居高校同济大学的鼎力支持,共建共享ai课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于幸泽表示,他开设的课程【艺术造型】「课程模式由原先的‘师-生二元’演变成‘师-生-ai’三元」,ai成为了课堂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能帮助进行知识点回顾、语音交互、案例演示,还能协助学生进行作品生成、人机共创。机械臂、脑电传感器、深度学习算法等先进ai技术的实地加盟,为课堂带来前沿实践的乐趣。
未来无限,ai大课如何持续发力?
为了全力保障课程建设的需要,复旦大学前期进行全校统筹动员,相当一批国家级人才投入ai大课建设。
从这个学期开始到明年春季学期,学校推出至少100门ai课程;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 ——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让科学智能成为复旦迈向世界顶尖的发动机,让ai课程体系成为全校ai生态建设的发动机,让复旦成为上海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不止高等教育,一切领域的未来,都属于ai」,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ichael levitt这样形容他眼中的人工智能。「快速拥抱ai,这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赵天润 殷梦昊 汪祯仪
摄 影
成钊
责 编
赵天润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