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从制造机器到机器「智造」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看科技变迁

2024-08-27科技

2024-08-26 14:16

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2024年8月21日至25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全球众多机器人领域的顶尖学者、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齐聚于此,共同探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同期举办了论坛、博览会、大赛及配套活动,展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应用和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展望了机器人在未来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四机联动点焊机器人。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从制造机器到「机器智造」的变革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如此评价: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十年快速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机器人已从传统的制造机器进化到「机器智造」的新时代。

在传统制造业中,机器人主要承担重复性、高强度的劳动任务,代替人类完成机械化操作。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机器人具备了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不仅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还能通过自我学习与环境互动,实现更加自主的操作。这一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使得机器人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机械工具,而成为能够赋能各行业的新质生产力。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汽车底盘电阻焊工作站。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从小到大」的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十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科技创新、应用拓展和行业治理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的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正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促进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过去十年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每万名工人49台激增至470台。随着国产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步扩大,部分核心技术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生产模式。随着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无人化」生产线,将复杂的制造流程交给机器人处理,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智能机器人实现拟人奔跑。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从模仿到超越:人形机器人「大步狂奔」

十年前,人形机器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而如今它们已发展到拥有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和灵活的「肢体」。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仿佛成了人形机器人的大型展演场,27款功能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在展厅中展示技艺。比如「天工」机器人在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动人形机器人奔跑后,展示了更多新技能;Walker S Lite已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打工」,数十秒便能完成车辆质检。人形机器人正逐渐融入工业、农业、文旅等多个应用场景。数据显示,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功能型整机有望逐步占据主流,发展潜力巨大。

机器人大会现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指出,到2029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居世界第一。

上海微创开发了全球首台,也是目前唯一一台能够通过5G技术进行培训的手术移动培训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科技「华佗」除病患:医疗机器人助力医学进步

过去十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全球医疗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设备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操作,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批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展示了国产技术的硬实力,而「医疗+机器人」的前景也更为广阔。依托5G技术的远程手术,使得偏远地区的疑难杂症患者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北京术锐机器人展示远程手术协作平台。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如今,机器人手术已成为外科手术的新趋势。外科医生通过操作台控制配备微小手术器械和高清摄像头的精密机器人手臂,不仅能更清晰地看到病灶,还能完成更精准的操作。这类机器人手术不仅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安全性和效率,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在本次大会上,术锐、长谷木、微创、柏惠维康、奥达智声等公司均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涵盖胸腹外科、神经外科和骨科等领域。上海微创还开发了全球首台,也是目前唯一一台能够通过5G技术进行培训的手术移动培训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医疗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关键技术。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使用机器人进行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

小观众在大会现场与机器人进行围棋对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多场景应用:机器人进一步走入寻常百姓生活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生活需求的增加,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家用机器人、医疗护理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和物流配送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定时做饭、叠衣服、引导顾客入座、送餐、定期清扫等场景中,服务型机器人的身影已屡见不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服务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网络化,服务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展。随着成本下降和功能提升,服务机器人有望进入更多家庭和公共场所,助力智能社会的实现。

小观众与机器人进行互动。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展示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技术与成果,更为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机器人将不仅仅是工具,而是智能化生产体系的核心。通过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结合,机器人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生产管理,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随着从「制造机器」到「机器智造」的变革不断深入,机器人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将为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图 / 文:中国网记者 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