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中科院实现空气变馒头,化学合成粮食即将量产,网友:期待值拉满

2024-08-24科技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精英团队,成功攻克了 从二氧化碳直接合成淀粉的技术难关。

这一被称为"空气变馒头"的神奇技术,不仅登上了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更被视为 有望彻底革新全球粮食生产模式的重大突破。

人工合成淀粉可以量产了吗?他的出现又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视新闻 光明网】(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人工合成淀粉的革命性突破

2021年9月24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研人员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项被誉为"空气变馒头"的技术一经公布,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 首次实现了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的淀粉合成,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初步成功只是第一步,研究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合成路径,提高转化效率。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在2021年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展,使得这项技术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

如今, 这项技术已经进入工程测试阶段,向产业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原所长马延和透露,他们正在努力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可大规模应用的工业技术。

这一进展意味着未来可能在工业车间中实现淀粉的规模化生产。

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模拟并优化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与植物的60多步代谢反应相比,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条更为高效的合成路径。

这项创新技术的核心在于找到最优的反应路径和催化剂,使二氧化碳能够高效地转化为淀粉分子。

通过精心设计的生物酶系统,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成为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农业生产迎来革命

随着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逐步向产业化迈进, 这项创新有望彻底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马延和所描绘的"农业工业化"愿景,正在从科幻般的构想逐渐变为现实可能。

与传统农业相比,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农业受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巨大,常常面临"靠天吃饭"的困境。

而人工合成淀粉可在可控的工业环境中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马延和透露,在理想条件下, 1立方米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可相当于5亩土地种植玉米的年产量。 这意味着同等产出所需的空间将大幅缩减。

另外这项技术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是革命性的。

根据初步估算,与传统农业相比,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可能节省90%以上的土地和淡水资源。

这对于缓解日益紧张的耕地压力和水资源短缺具有重大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方式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显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生产过程,还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碳捕获方式,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农业工业化"这种模式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粮食生产的传统认知。

然而,这种转变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确保人工合成淀粉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如何平衡传统农业与新技术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就业结构变化等,都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尽管如此,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变革前景令人振奋。

它不仅有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资源压力,还可能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农业工业化"的新模式或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多元应用前景

随着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农业工业化"模式的逐步成形,这项革命性技术的应用前景正在逐渐展开。

从工业原料到医药研发,人工合成淀粉有望在多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在工业领域,人工合成淀粉可能成为重要的原材料来源。

淀粉作为许多工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其稳定供应和可控性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人工合成技术,我们 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淀粉的性质和结构,为新材料开发和工艺优化提供更多可能。

医药领域也可能从这项技术中受益。精确控制的人工合成淀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或生物相容材料的基础,为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带来新的机遇。

在医药研发领域,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样令人兴奋。

通过精确控制合成过程,我们可以创造出 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淀粉分子,这些分子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或生物相容材料的理想选择。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缓释效果,还可能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提供新的材料基础,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

结论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舞台上,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中国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先发优势。

然而,正如马延和所长所言:"科技也是一种赛道,产业也是一种赛道,谁跑在前面谁赢,谁的利益最大。"

这种紧迫感不仅推动着中国科研人员不断创新,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在这场科技竞赛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中国团队的领先地位为我国在未来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工业革新等领域赢得了先机。

这项技术有潜力彻底改变全球粮食生产模式,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如何保持技术领先,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都是摆在中国科研团队面前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央视新闻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打造人才新高地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光明网 「空气变馒头」,进入工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