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假期收到这种「积分清零」短信,是真的吗?〡 专+帮

2024-04-30科技
【积分到期提醒】尊敬的客户,您好,您的手机账户有3123积分将于2024年4月30日到期,到期后将自动清零,请尽快使用。回复短信****开通积分倍享合约,可享更多积分。您可登录积分商城***.***.cn兑换心仪礼品。
余额清零:您****手机卡2023年消费累计157850分将于5月1日全清零,换商品点 ***.cn/kOs, 拒收请回复R。
「五一」假期来了,不少读者向南方+客户端专+帮团队反映,自己收到了类似这样描述的手机话费「积分清零」短信,不知是真是假?
手机话费积分会清零吗?
专+帮注意到,无论是何种文字内容,这些短信的主题都是提醒消费者手机号的消费积分会清零,从而让消费者用积分兑换权益,避免清零的损失。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手机号的消费积分会清零吗?
专+帮查询发现,中国移动的「积分清零」政策规定,月度话费消费回馈的积分有效期为发放后的第36个月末,届时未使用的积分将清零。具体来说:2021年5月1日之前获得的积分:其有效期统一设定为2024年4月30日之前,届时未使用的积分将被清零。
2021年5月1日起获得的积分:其使用有效期设定为36个月,从积分发放当月起计算,到期未使用的积分将清零。
中国电信的「积分清零」政策规定,积分有效期是三年,以自然年为计算单位,实行滚动清零。具体来说,客户在第一年获得的积分需要在第三年年底前使用,否则将被清零。例如,客户在2022年获得的积分需要在2024年12月31日24:00前使用,否则将被清零。
中国联通的「积分清零」政策规定,通信消费积分和奖励积分累计周期为36个月,每月产生的积分可连续累积至第4年同月的前一个月,在第4年同月月初,对第1年当月产生的逾期未兑或兑后剩余积分自动清零。
如此看来,手机话费是否会「积分清零」的答案是肯定的,且目前三家运营商的时限都是3年。
「积分清零」短信通知内容可信吗?
「积分清零」是存在的,但是很多用户发现,不同的「积分清零」到期短信内容各不相同,是否都可信?
对于此问题,专+帮咨询三大运营商相关人士获悉,目前「积分清零」提醒短信,只有官方发布的才可信,其他均不可信。这就是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号用户,看到「积分清零」提醒短信时,要看看是谁发给你的,只有10000(中国电信)、10086(中国移动)、10010(中国联通)发布的「积分清零」提醒短信,才为真。
短信里的链接可以点吗?
江门市民杨先生收到短信后,点击短信内链接,进入一个标题为「掌上营业厅」的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后,进入了一个标题为「全国银联信用卡提额专用」的页面,继续填写信息后就被要求下载「安全控件」,当提交信息后,页面就进入了一直等待的状态,不久杨先生收到多笔消费短信提示自己的信用卡被消费了7739元。
珠海的张先生此前曾通过积分兑换话费、日用品、视频会员等等,这回他一看到短信并没有过多的怀疑就用手机打开了网址填写了个人信息,还下载了一个「安全软件」,最后等来的不是空气炸锅,而是信用卡被消费22839元的短信。
上述均为公安机关曾经通报过的真实案例。对于此,运营商业内人士向专+帮坦言,对于短信链接,一律要谨慎点击,不要贪图方便,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网站。
「积分清零」骗人的套路有哪些?
专+帮注意到,「五一」假期来了,利用消费者在假期往往空闲时间较多,并且乐于消费、兑换的心态,「积分清零」诈骗短信也在增多。
进一步向运营商企业、安防专家咨询,专+帮梳理发现,此类「积分兑换」短信的套路,首先往往是「广撒网」,「商家」向海量人群发送带有积分兑换链接的短信,利用消费者不忍积分过期的心理,诱导其购买劣质品,这种商城往往维权困难。
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诈骗分子冒充运营商、商城或银行等给受害人发送「积分兑换」信息,要求受害人下载客户端或点击钓鱼链接,套取受害人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码、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并利用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消费或转走受害人银行卡内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钓鱼链接通常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包含官方客服号元素,譬如与10086高度相似的l0086,又或者是在官方客服号元素基础上,加上字母,如10010m。而所谓的「安全控件」其实是病毒软件,与银行卡信息相关联之后,就会把受害人银行卡里的余额全部提空。
如何更好地处理此类短信?
反诈安全相关专家向专+帮支招,正确对待此类短信,要做到「四不」。
一是不要轻信。不是官方客服号发的短信,一律不要相信,即使是官方客服号发的短信,也要留个心眼,可以致电客服或者营业厅,进行确认。
二是不要点击。对于短信中的链接,一律不要轻易点击,他们有可能是木马病毒或是仿冒的钓鱼网站。
三是不要填写。不要轻易在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能填写信用卡有效期、安全码或手机验证码等信息。
四是不要犹豫。如果发现不对劲或者被骗,第一时间报警,不要犹豫。
南方+记者 姚翀
【作者】 姚翀
美好生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