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打野」一时爽,「防毒」需谨慎

2024-07-26科学

随着最近雨水增多

野生「菌子」进入生长旺季

成都「捡菌子」大军又出动了

不管是龙泉山间、兴隆湖边

公园里、绿道旁

还是小区门口的绿化带

都没有被放过

但是人们为尝鲜或是猎奇

常常自己去树林里采摘

成为中毒事件的一大隐患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

大家经常是凭经验采摘或购买

于是乎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打野」一时爽

但也可能吃进急诊

据了解,在雨后的成都,龙泉山、兴隆湖、青龙湖等公园都能捡到不少菌子。不少人感叹「新鲜又免费的食材,捡到很多鸡枞菌,回家就能煮了吃,煮面炒菜都可以。」更有网友表示,要在成都捡菌子要乘早,现在是「狼多肉少」来晚了就没有了。

近期,在社交网站上

以「打野」「捡菌子」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能看到众多热帖

还有网友在线请教菌子种类

是否有毒等问题

据了解,分享采摘蘑菇的帖子不占少数,还有招募捡蘑菇的团队。「全程视线内,专业人士陪同」,该团队称自己经验丰富,还自带食材,捡蘑菇后可以就地野餐,费用为260元一人。同时,各种科普帖也发布了毒蘑菇的鉴定方法,网友也对照鉴定图「鉴毒」。

其中,兴隆湖、龙泉山等地俨然已成为了近期菌子采摘的最「热门」地段。

然而,「打野」快乐一时,殊不知危险已悄悄来临。

7月20日,成都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几张野生蘑菇的照片,称自己在龙泉山捡蘑菇。配文「刚吃完一个小时,感觉已经不太好了。」该条帖子下面,有数百条评论,对蘑菇的品种进行讨论。还有人在楼里发布自己采摘经历,求网友「鉴毒」。

该网友的最新发布显示,他和朋友因反复呕吐和头晕,已经到医院就诊,还提醒大家蘑菇有毒,不能乱吃。

据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夏义琴透露, 7月份以来,急诊科已收治6例毒蕈(xùn)中毒患者 ,以周边居民为主。

市公园城市局在此提醒大家

如果出现中毒反应后

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果家中有剩余的菌子

可携带到医院

有助于医生辨别菌种

方便及时诊治

「防毒」需谨慎

经验主义不可取

那么,近期「捡菌人」

捡到的这些菌子

到底是什么菌?

据了解,目前绝部分人捡到的确实是鸡枞菌,这个季节(气温高、雨水多)其生长速度很快,所以容易被采摘到。不过,采摘野生菌类,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是很危险的,应坚决杜绝食用。

鸡枞菌

据专家透露,成都周边,比如公园里、绿化带等地, 常见的菌类有条纹盔孢伞、大青褶菌、白毒鹅膏菌等,都是剧毒致死的菌类。 以鹅膏菌类举例,鹅膏属形态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而有此形态的菌子大多有毒甚至剧毒。鹅膏菌类是致死率最高的剧毒蘑菇。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极为严重。

易碎白鬼伞

毒蘑菇中毒的症状类型主要有7大类: 胃肠炎型、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损伤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横纹肌溶解型。

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急性肝损伤型的毒蘑菇中毒,误食此类蘑菇后,在经历通常2-3天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后,症状会开始缓解或消失(假愈期),病人感觉自己已经痊愈因此放松警惕,但此时肝脏损伤已经开始,并且迅速发展(进入脏器损害期),出现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继而全身多器官衰竭,严重情况导致死亡。

为了提高大家的识别能力

小编帮大家汇总了

川渝地区常见毒蘑菇

一起来学习一下~

↓↓↓

上面提到的鹅膏属形态特点「穿靴戴帽」,大多有毒甚至剧毒,但也有无毒可以食用的鹅膏菌。从颜色上也无法准确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是美味的食用菌,但外观朴实白色的致命鹅膏、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却是能致死的剧毒蘑菇。

灰花纹鹅膏

根据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每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很多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都有长期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的历史,可见蘑菇是否有毒就算是老手也很难准确辨别。

致命鹅膏

蘑菇种类繁多

通过经验、网络图片对比

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都是不科学的

如果实在嘴馋

还是建议到正规市场购买

不建议自行采摘菌子食用

尤其是不认识的菌子

更不要轻易食用

即便正规渠道购买

也要专业人士指导烹饪

即便是正规渠道购买,食用野生菌也务必要煮熟。可食用的野生菌种类很多,做法也多种多样,比如松露和松茸就有生吃的吃法,这样安全吗?据专家透露, 就算可食用的菌类,生吃也还是有一定食物中毒的风险 ,可能造成轻微腹泻等症状。

松茸、松露这种高级食材,最好煮熟后食用,或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生食才安全。有些菌类虽然可以食用,但仍有点毒性,如牛肝菌等就必须长时间烹调,确保煮熟后才能食用,如果烹饪时间不够,食用后仍可能有中毒风险。

就算是常见的菌类,食用也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市场上常见的鸡腿菇,如果烹饪时间短,而且食用时还在喝酒的话,也容易引起个别轻微中毒的现象。

另外很多人会误解,觉得加热、彻底煮熟就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由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但实际上是毒蘑菇中毒几乎是因化学毒素引起的 ,而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比如鹅膏毒素都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如果野生蘑菇中混有毒蘑菇,这种方法是不能避免中毒的。

现在你还敢拍着胸脯

保证自己不得遭吗?

除了上述固有思维以外

关于「蘑菇」还有这些

谣言和疑惑

今天就来一一解答

↓↓↓

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的地方的蘑菇无毒?

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长在松林中。

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和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银针验毒」仅仅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实际上毒蘑菇不会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却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

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但仍然有毒,比如丛生垂暮菇。

此前每年都在这片区域上采蘑菇,并没有毒,今年继续采摘食用也没问题?

蘑菇生长受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凭借经验判定哪片区域蘑菇是否有毒。

最后,小编还想对大家说,在生态系统这个「金字塔」里,菌类属于最底层,但它在生态系统中并非可有可无的。它是物质的分解者、循环者。这也意味着, 有菌类生长的区域,代表其生态环境健康 ,一些种类可能是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菌类,因此大家在捡菌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综合:封面新闻、天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