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北京「官宣」入春时间,比常年偏早13天

2024-03-21科学

今天(3月20日),北京市气象局「官宣」入春,北京已经于3月13日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春时间3月26日早了13天。

差0.1℃都不算入春

据北京市气象局介绍,2024年自3月15日起南郊观象台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开始大于或等于10℃,并于3月19日达到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10℃标准,其所对应的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或等于10℃的日期为3月13日(11.1℃),据此可判断2024年入春日期为3月13日,比常年入春日期偏早13天。

春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气象学意义上,入春的标准计算起来是挺复杂的,」气象专家尹炤寅介绍,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要计算每天的平均气温,还需要将5天的平均气温再做一次平均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规定:当年五日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大于等于10℃,则以其所对应的当年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等于10℃的日期作为春季起始日,如果初次判断的起始日期比常年偏早15天以上,需进行起始日的二次判断。

气象学意义上的入春之所以要进行复杂、严格的计算,是为了保证准确性,经过这样计算后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稳定的入春时间。尹炤寅用一个例子来表示计算的严格,「比如说北京连续5天中有4天的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但第五天当天的平均气温只有9.9℃,那么气象上认为这种情况下也不算入春,差0.1℃都不算。」

节气与「迎春花」,为何都不能算作入春标准?

今天,我们进入了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也早已度过了象征进入春天的「立春」节气。为何节气没有成为划定春天的标准?

「春分和立春是天文学上季节划分的标准,天文学关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情况,和气象学不完全吻合。」尹炤寅解释,气象上的季节划分主要看气温。春分节气昼夜等长,此后白天越来越长,北半球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但影响气温的因素并不主要是太阳辐射,更多的是受到地表反射辐射的影响。节气这样一个概念,在我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比较好的表征意义,但和其他地区的春季时间并不完全吻合。

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节气在我国多地的表征意义就更不是那么准确了,有的地方「立春」之前就已经入春,有些地方在「春分」之后依旧寒意未退。因此,这两个节气都无法算作严格的入春标准。

近期北京不少公园进入赏花季,桃花、玉兰花等花朵开得漂亮。有网友疑惑,定义春天何必要这么复杂,用「迎春花开遍全城」来当做春天来临的信号不是更好?

「植物的物候确实是有一定的气温和季节的表征含义,拿北京来说,在1951年有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之前,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物候的观测去反推历史的天气信息的。像开花、拔节或者说抽芽这样的物候特征,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气候变化特征,但它肯定不是那么准确的。」尹炤寅告诉记者,植物的物候不仅仅会受到气温的影响,还有光照、降水、土壤是否干旱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影响,可能一场雨就会让花朵提前开放。

此外,迎春花有很多种,开花时间并不统一,而且开到什么程度才算「全城开满」,这也很难界定。「气象上面气温的分辨率可以精确到0.1℃,那么很显然花开的具体时间是没有办法这么精确的,不能满足现代科学要求。」由此看来,原以为「复杂」的气温划定法更准确,也更能代表春天。

「我们需要用现代科学去确定入春时间,因为有了统一的科学标准之后,才能通过具体的时间去衡量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尹炤寅说。

北京的春天越「来」越早

据统计,北京常年入春时间为3月26日,今年北京入春的时间显著偏早。根据气候资料梳理,北京近年来的入春时间整体都呈现偏早趋势。

记者查阅后发现,2022年北京于3月25日正式入春,比常年(1991-2020平均)入春时间3月26日偏早1天;2021年北京在3月22日入春,较常年(1981—2010年平均)入春时间3月30日提前8天;2020年北京入春时间为3月15日,与常年(1981—2010年平均)的入春时间3月30日相比提前了半个月。2023年,北京入春时间为3月27日,比常年(1991-2020平均)晚一天。

2021年之后,北京更新了常年入春时间,从「3月30日」提前到了「3月26日」。气候统计上,每10年会重新计算一次入季均值,现在采用的「常年入春时间」,为过去三十年(1991~2020年)的入春时间均值。从北京春夏秋冬四季的入季时间来看,只有春季的入季时间提前了。

记者了解到,和几十年之前相比,不同季节的持续日数也变了:北京的春夏多了5天和3天,秋冬少了3天和5天。气象专家分析,这与气候变暖有关。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