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通过基因方式研究畲族起源之谜,苗、瑶、畲竟同源!

2024-04-28科学

一、畲族简介

据2010 年人口统计数据,畲族总人口为 70.86 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浙江南部和福建东部是畲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其中,福建畲族人口为 37.54 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 53% ; 浙江畲族人口 17.8 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 25% ; 江西畲族人口 7.8 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 11% ; 贵州畲族人口 4.2 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 5.9% ; 广东畲族人口 2.7 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 3.8% ; 湖南畲族人口 2891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0. 41% ; 安徽畲族人口2400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 0.3% 。

畲族笃信盘瓠传说,他们以帝喾高辛时的盘瓠作为始祖,祖图祖谱上常常记载和描绘盘瓠故 事,盘、蓝、雷、钟四姓是传说中盘瓠王三子一婿的姓氏,目前,蓝、雷、钟、吴、杨、李等姓氏仍是闽东、 浙南地区畲族的主要姓氏。闽东、浙南的畲族把传说中始祖盘瓠的分封、埋葬地———广东潮州凤凰 山作为自己的祖源地,大多认为自己是从广东迁徙而来。畲族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盘瓠和凤凰 的影子,有学者把盘瓠和凤凰当作畲族的图腾。然而,盘瓠传说并非仅仅流传在畲族民间,在世界 各民族中,以盘瓠为图腾的民族有十几个。在我国,信奉盘瓠传说的有部分苗族、壮族、傣族、黎族、瑶族及高山族泰雅人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南中国的族群,盘瓠信仰已成为这些族群的象征,融入了 这些族群的文化记忆中。

盘、蓝、雷、钟四姓也是瑶族的常见姓氏。畲族的族称是 20 世纪 50 年代 确定下来的,而畲族这一族群存在的时间则要早很多。也正因为此,关于畲族族源及其与周边族群 尤其是苗瑶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北方移民说、南方土著说及多元一 体说三大类,其中,北方移民说包括武陵蛮说、东夷说、河南夷说; 南方土著说包括越人后裔说、南蛮 后裔说、闽人后裔说等几种不同观点; 多元一体说的观点比较新颖,也较符合目前畲族成分的状况, 但对畲族族源的讨论影响并不大。总之,关于畲族族源的讨论,莫衷一是。

二、基因手段揭秘畲族起源

分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的遗传物质DNA,探究人类和族群的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过程 的学说。其最常用的研究工具是常染色体、Y 染色体和线粒体。这三种类型的 DNA 有着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在传代过程中会发生遗传重组,子代携带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可用于高精度地 辨析人群的混合历史。Y 染色体仅有男性携带,严格遵守父系遗传规律,由于较易受遗传漂变影 响,从而形成群体特异的遗传标记。线粒体是独立于细胞核基因组的遗传物质,只有女性才能把自 己的线粒体 DNA 传给子代,因此,线粒体严格遵守母系遗传规律。Y 染色体和线粒体 DNA 在代际 传递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遗传重组,由此可分别追溯母系和父系的远古历史。现有的畲族遗传学相关研究大都是探索 Y 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 STR) 多态性在法医学 中的应用,而少有或仅笼统讨论畲族族源问题,比如边英男等检测了福建畲族男性26个Y染色体STR 位点的多态性,并将该数据与湖南苗族、广西壮族、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云南白族、闽南汉族、潮汕 汉族、北京汉族、上海汉族、宣威汉族、沧州回族、承德满族、内蒙古蒙古族、西藏藏族等族群进行比较, 发现畲族与苗族的遗传距离最近,与南方其他族群距离较近,而与其他北方族群相距较远。

东亚众多族群全基因组水平主成分分析图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主成分分析法,这是一种降维的方法,也就是从原始的众多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来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使用东亚族群的常染色体 30 多万位点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如图所示,图上每一小图标表示一个样本,样本距离越近,表明其在遗传上越相近。东亚各族群在遗传水平上分为明显的5个亚类群,分别是藏族 相关族群、北方阿尔泰语族群( 包括达斡尔族、赫哲族、蒙古族、鄂伦春族、土族和锡伯族等) 、日本人、南北汉族、南方壮侗语和东南亚族群。畲族样本聚类在南方汉族样本附近,且与苗族样本较近, 而与傣族、柬埔寨人、台湾原住民,以及藏缅和其他北方族群的距离较远,说明畲族与苗族、南方汉族有着遗传上的相似性。

畲族中主流的 Y 染色体单倍群是 O2a-M7,占 56.85% ,其次是单倍群 O1b1,占35.29% ,也有少量的单倍群 O2a-M134 和 O1a-P203。Y 染色体单倍群 O2a-M7也在苗族和瑶族里大量出现,分别占约 36% 和 48% ,这说明该类型是苗族、瑶族和畲族共有的父系类型。畲族中普遍存在的另一单倍群O1b1,在苗、瑶族群中也占到了一定比例,在中南半岛的孟高棉族群中,最高频率甚至达到了 87.18% ,但是这个单倍群在其他群体中也是广泛出现的。Y 染色体单倍群 O2a-M7 在东亚其他族群里的比例却很低,如图所示,仅在部分南方汉族中低频率分布,另据文献,该类型在壮侗语族群中的比例 也极低,甚至不存在,这强有力地说明苗族、瑶族和畲族中的该类型 Y 染色体并不是从周边的汉族或壮、侗族群中混血来的,更可能是苗族、瑶族和畲族族群的共同祖先类型。Y 染色体单倍群 O2a-M7 在孟高棉语人群中也高频出现。蔡晓云等通过分析 Y 染色体单倍群 O2a- M7 的 STR 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发现,孟高棉族群的单倍型位于网络结构的中心位置,苗族、 瑶族和畲族族群处于孟高棉的外圈,而汉族、藏族出现在最外围,这说明该类型的 Y 染色体可能发源于东南亚地区,而后经过一系列的瓶颈效应,导致其多样性减少,人群逐渐迁徙进入东亚,演化出了现今的苗、瑶、畲族群。在长江中游的大溪遗址采集的5000 年前的古人遗骸中,就发现有高频率的 O2a-M7 单倍群,这一地区是古代苗、瑶祖先的主要聚居地,说明至少在5000 年前,这一 单倍群已经在古代苗、瑶祖先族群中高频存在了。

注:根据最新分型法表中O2为O1,O3为O2。

畲、苗、瑶和畲族人群的父系 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

Y 染色体单倍群 O2a-M7 在汉族人群中出现的比例

Y 染色体单倍群频率及共享 STR 单倍型的情况可以看出,畲族和周边族群存在普遍的基因 交流。Liu et al 发现潮汕凤凰山的畲族与潮汕客家人、潮汕人都有大量的 Y 染色体O2*-M122单 倍群,且在该单倍群 Y 染色体 STR的网络图分析中,潮汕畲族的单倍型都是源自潮汕客家人和潮汕人( 如图 2 所示) 。但潮汕客家人和潮汕人中并没有发现在畲族和苗族、瑶族中高频出现的 Y 染 色体单倍群 O2a-M7 ,这说明潮汕客家人和潮汕人在父系层面并未受到畲族的影响。

Y 染色体单倍群 O2*-M122 的 STR网络图

三:结语

大量历史文献显示,畲族与苗族、瑶族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田野调查我们也能观察到 苗、瑶、畲三族具有极为相近的文化特质。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尤其是苗、瑶、畲等族群特有的父 系 Y 染色体单倍群 O2a-M7 也支持「苗、瑶和畲同源」这一论断。畲族在发展变迁过程中也逐渐和周边族群发生基因交流,比如潮汕畲族的一部分Y染色体类型就来自客家人和潮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