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从小学到本科,他从未取得过正式文凭,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

2024-08-08科学

李政道先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2024年8月4日因病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教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作为一位在科学界具有划时代贡献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无数的荣誉。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到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和非拓扑性孤子理论的创立,李政道教授的研究成果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他的不朽贡献和学术精神将永远铭刻在科学史册中

从上海到诺贝尔奖的传奇之路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苏州,是一位杰出的华人科学家。他的父亲李骏康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化系,祖父李仲覃是苏州圣约翰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李政道的五世祖曾是太平天国的部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改姓李。

年轻时的李政道

李政道在17岁时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开启了他的物理学之路。随后,他转入西南联大,尽管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停办,但在导师吴大猷的推荐下,他于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二战后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一纪录保持了几十年,直到2014年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才被打破。

在所有华人诺奖得主中,李政道不仅以其物理学成就闻名,更以其对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备受尊敬。他推动了CUSPEA计划、博士后制度和君政奖学金的建立,并参与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李政道的努力无处不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

李政道与杨振宁:物理学「双子星」的恩怨往事

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李政道透露了杨振宁父亲杨武之的一段话:「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你们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这段话揭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之间复杂的恩怨。

李政道和杨振宁

署名之争

1951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是亲密无间的挚友,共同合作了两篇论文【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然而,论文署名问题引发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矛盾。第一篇论文【凝聚理论】的署名是杨振宁在前,李政道在后,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则相反。按国际惯例,应按姓氏字母排序,但杨振宁要求按年龄排序。李政道不快,但最终妥协。

诺贝尔奖领奖风波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正式领奖时,杨振宁突然要求将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年龄问题。此外,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希望在晚宴时走在前面,这些要求让李政道极为不满。

「宇称不守恒」优先权之争

李政道坚持「宇称不守恒」思想是他首先提出的,而杨振宁则表示自己通过口述由夫人代笔完成论文。李政道对此表示反对,认为一个非专业人士代笔的说法太过荒谬。最终,两人在优先权问题上争执不下,导致关系破裂。

曾为挚友

杨振宁与李政道曾是亲密的挚友,杨振宁曾推荐李政道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两人在学术上互相扶持,生活中比邻而居,家庭关系也很密切。然而,这一切随着多次矛盾的累积,最终在1962年彻底决裂。

杨振宁右一 李政道中间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巴甫洛夫

李政道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知识和资源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祖国

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对中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

李政道自1972年起,频繁回到中国,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的发展出谋划策。他是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类研究生计划(CUSPEA)的倡导者和发起人,通过该计划,916位学生得以赴美国或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此外,李政道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少年班制度,创建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并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这些举措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还设立了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鼓励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交叉与实践。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政道参与推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建成以及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这些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能物理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科技教育发展

李政道协助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终身主任,促进了中美科学家在高能物理学领域的全面合作,使中国的高能物理及其相关领域快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他还推动成立了李政道图书馆和李政道研究所,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瑞典国王给李政道颁授诺奖

结尾:

李政道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与辉煌的科学史诗。他从上海的少年一路跋涉到世界科学的巅峰,不仅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还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李政道无私奉献、孜孜以求,推动了中国科学的进步,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

然而,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情仇,也为人们展示了科学家们在人性与理性之间的复杂交织。这不仅是两个科学巨匠的个人故事,更是反映了学术界的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关系。

「伟大的科学成就源于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李政道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你认为李政道与杨振宁的矛盾是否影响了他们在科学上的成就?请在评论中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