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中年以后,换个能量场,就是换条命

2024-06-27科学

网上有句话让人深思:

不要总去找同频的人,正是因为同频我们反而才要避开。

去找那些能量高频的人,只有这样的人能带给你最多成长。

生活里我们听了太多关于同频的神话:两个人有相同的认知、类似的见解、共鸣,会让我们感觉被接纳和陪伴。

但长久地浸润在安全感中,看到的世界就永远都是眼前的这一面。

而那些见解独到,能自成宇宙的人,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人和人相处的本质,其实是能量的共享与交换。

与能量高频的人在一起,是滋养、是抚慰;与自成宇宙的人在一起,是启发、是成长。

中年以后,换个能量场,就是换条命。

浸润在优质的能量场里,和高能量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养生。

同频共振这一理念,其实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共振效应。

它是指: 拥有同样频率的物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共鸣,汇聚到一起。

这个概念其实在人际交往里处处都是。

因为相同爱好,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朋友;

因为三观接近,坠入爱河难舍难分的伴侣;

因为目标一致,达成合作携手共进的事业伙伴。

同频的关系里带来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脚步一致的陪伴。

人之所以喜欢同频,正是因为舒服。

两个人的认知、思维和视角几乎都在同一水平线,不用费力就能相处愉快,不需要转变自己去适应别人,更不需要提升自己来兼容别人。

但与此同时,也让人停下了成长的脚步,受限于原有的认知视角,再难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长久局限在同一方天地,自己的能量频率也难以得到补给。

柏拉图在【理想国】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囚徒被关在洞穴中长大,经年累月只能面对着墙壁,不能随意走动。

某天一个囚徒脱出了桎梏,逃出了洞穴。

这时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光明一片,宽广辽阔。

他迫不及待地回到洞穴,向同伴们描述外面的世界,想要带他们一同逃离监牢。

同伴却觉得他疯了,谁也不搭理他的话。

因为长久以来,他们的认知和思想早已固化,所理解的世界就只有眼前的墙壁。

默契共鸣下的长久相处,看似是关系的滋养,其实是对自我认知的固化和设限。

一段好的关系,应该是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

倘若只是孤独时的慰藉,浪潮褪去以后才会发现,一切不过是给自己画地为牢。

沉浸在同频的幻梦里,相同的能量磁场反而更容易将我们围困。

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

莉拉敏锐聪明,直率勇敢。莱农听话乖巧,圆滑周全。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从青春期开始就划出了界限,莉拉早早结婚嫁人,莱农一路读书学习。

从性格到人生经历,彼此的差异不断地冲突碰撞,但她们并没有渐行渐远。

莱农以莉拉为对照,一次次深入的挖掘和反思彼此的不同,把碰撞带来的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刺激和养料。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同频的默契共鸣带来的,是对自我认知的认可。

而差异冲突带来的「痛苦」,是高能量者对我们发起的冲击和挑战,必然带来对自我的怀疑和反思。

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自己的盲区才会越发明晰,我们才有修正和改变的方向。

蒋英和钱学森恩爱甜蜜,相濡以沫六十二年。

钱学森投身科研,在科学世界钻研精进;蒋英音乐天赋极高,留学归来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就轰上海。

他们的领域互不相干,却能在碰撞中给对方提供灵感和思考。

一次钱学森在书房工作,一个难点绞尽脑汁也没办法突破。

钱学森苦恼地直揪头发,这时房间外传来蒋英的钢琴声。

刹那之间,钱学森从飘扬的音符中捕捉到灵感。

受到启发的钱学森,很快就捕捉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真正能长远走在一起的人,彼此都有一个可以投身的世界。

他们能量高频,互相流通,源源不断地给予对方滋养。

他们从不刻意追求认同,也不挑剔彼此的差异,只是在相互碰撞的时候,轻轻的拥抱,欣赏各自不同的风景。

差异固然会带来冲突,但也是碰撞中世界被打开,能量的通道被开启,认知有了升维的机会。

所以,不必逃避差异带来的碰撞冲突。

那不过是高频磁场汇聚到一起的彼此较量,每一分刺激都是一次进步的阶梯。

【晏子春秋·杂上】里有一句话:「居必择邻,游必就士。」

追寻自我成长的赶路者,不要找同频的人,要找能量高频的人。

那样的人,他们自成一个宇宙。

靠近他们,得以窥见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聆听他们,得以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

那么,该如何靠近高能量的人、提升自己的能量场呢?不妨试试这几点:

1. 懂得自我反思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曾国藩深以为然。

三十余年,他坚持不懈地在日记里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好在行动中加以改进。

他将书斋名为「求阙」,一生勤求己过,最善听取逆耳忠言,从别人的批评里反省思考。

正是这样的自省自律,让天资并不聪颖的他,得以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修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懂得自我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行为。

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了解自己,如此才知道如何修正与前行。

2. 主动交流碰撞

纪录片【学习的人】里,拍摄过一座特殊的图书馆。

在这里,没有独立学习的空间,也没有安静祥和的氛围。

有的是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大声讨论争辩的人。

这就是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不是闷头背书思考,而是在交流里碰撞彼此的思路。

夏茹冰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

一个人的思考,视角容易单一。

与他者的交流碰撞里,可以触碰到不同的思想,获得全新的灵感与启发,为自我的成长增速。

3.保持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寺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于是前去拜访。

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自视甚高。

然而老禅师依旧恭敬地接待了他,亲自给他沏茶。

但倒水时,杯子里的水已经倒满,老禅师仍然没有停下。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访客恍然大悟。

古语有言:满招损,谦受益。

能够保持空杯心态的人,才有重新归零的勇气。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拓展,才能取得成长和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一个人的信念和观念,是他以往生活经验的累积和沉淀,如同冰山一角,深藏不露却影响着他的全部行为。

我们所找寻到的所谓同频共振的灵魂伴侣,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认知固化后,大脑偏好的产物。

大脑天生偏好安逸与舒服,但过度的舒服也要引起警惕,很可能不经意间就给成长的阶梯上了锁。

而高能量场的人,是我们成长破局的一把关键钥匙。

与这样的人相处,并非永远舒服自在,能轻易获得认同,却可以在每一次的交流里碰撞成长,拓宽自己。

点个 「在看」 ,希望我们都能在高能量的场域中,收获更好的朋友,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