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骑着自行车上月球,42年为中国造34颗卫星,他说中国人一定行

2024-07-19科学

前几天热播的电视剧【功勋】里,孙家栋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飞向太空,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苏联人和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

当时新中国的科研条件全面落后西方,可以说当时新中国所有科学家都是凭着这股「中国人一定行」的心态在拼命搞科研。事实证明,中国人是聪明的是可以的,在落后的科研条件下,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科学家走了十几年的路。

孙家栋就是当时中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总体设计师,并在此后42年内参与制造了34颗卫星,占中国全部卫星的三分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家栋的航天之路。

一碗红烧肉走进航天路

孙家栋是辽宁人,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942年他考入了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后来受战乱影响,直到六年后再次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重新回到学习的殿堂。他最初的愿望是成为土木系的学生,将来去修大桥。

但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没有成为修大桥的人才,而是走上了航天路,成为了中国航天科学家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了中国航天的幸运。这一切都源于一碗红烧肉。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本来要去姐姐家过节,但是学校食堂为了庆祝元宵做起了红烧肉,这也是中国人的习惯逢年过节总要吃点好的,即便是学校食堂也不例外。在当时红烧肉可是难得一见,典型的稀罕物, 孙家栋决定:吃完红烧肉再去姐姐家。

正当孙家栋和同学们对着红烧肉大快朵颐的时候,学校领导紧急通知:空军过来招人,今天晚上必须赶到北京。孙家栋当即报了名,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一碗红烧肉成了孙家栋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推进剂。

在进入中国空军不久后,他便被送入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学院学习。在茹柯夫斯基空军学院有一个历史,那就是有一个状元榜,状元榜立在学员大门最显眼的地方。会把每年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在上面,如果连年保持,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而且会往上挪,在毕业时,如果是状元,就将获得一枚纯金的斯大林头像奖章。

孙家栋作为当时的留苏学生,如果能够获得斯大林金奖章,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在给中国争光。而孙家栋这位超级学霸更是一心想着要为国人争口气。

这是这种为国争光、祖国荣誉大于天的思想,不仅支持着孙家栋在茹柯夫斯基空军学院学习,更是在之后的航天路上研究的精神支柱。

1958年,孙家栋结束在苏联的留学回到祖国,而他行李里最重的就是那枚沉甸甸的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他7年间门门考试满分和学习能力最好的证明。

孙家栋回国时期正是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学了7年飞机的他被拉去研究导弹。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技术攻关,参加了「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试验等等。

但是随着孙家栋在导弹领域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也即将迎接来一项光荣而又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人造卫星之父

当时中央决定开始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是苦于没有专业人才,只能从相近学科找人。而孙家栋在研究导弹时的优异表现,早就被钱学森看在眼里。 1967年,经过钱学森提议、聂荣臻批复,38岁的孙家栋成为了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就这样经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学习、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学院7年的飞机研究、再加上回国后的导弹研究,孙家栋终于走进了他将为之奋斗一生的人造卫星,也终将成为人造卫星之父。

光荣的任务接下来,但是孙家栋面临的第一项难题就是无人可用。他从各单位调出了18名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坚小组。这也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航天」十八勇士「。

作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在孙家栋面前除了难题就是难题,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推进项目进度,他大胆提出让方案一切从简,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的见」的12字方针。

正是孙家栋大胆开创的方案汇报制度,让从零开始的人造卫星项目的推进速度前所未有的快。从1968年接受人造卫星项目到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仅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孙家栋带领18勇士取得了成功。

当【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中国人民举国欢腾,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步入太空的国家。中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大幅度提升,而半路出家的41岁的孙家栋也是在航天界「一炮而红」。

经历过失败才知道成功的宝贵

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航天领域,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谓是从零开始,孙家栋只能带领团队慢慢摸索,失败更是不可避免的。

1974年孙家栋接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拥有此项技术。但是这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孙家栋。

11月5日,我国正式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大家满心欢喜期待着的日子,成了孙家栋生命中最煎熬的一天。

就在离火箭发射只剩几十秒的时候,卫星没有按照预设定好的程序转入自己供电,这意味着即便卫星能够送上天,也是一个铁疙瘩,没有用。

虽然暂停了火箭发射,在检查排除故障后下午再次发射,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发射20秒后,火箭和卫星就一起爆炸了。后来经过孙家栋老先生回忆: 在夕阳下的戈壁滩一片火海,几百人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

被捡起的不仅是残骸,还有整个航天团队多年的心血。经过孙家栋等人的细致查找发现问题居然是一小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导线。从这一天起,严格的质量体系和制度正式确立。

大家现在观看关于中国航天史的纪录片时,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简直就是拿着显微镜找错误。正是因为航天人经历过失败才知道成功的宝贵。

正是因为航天人的严谨,才能让新中国从零起步的航天事业用短短的时间进入和美国、苏联相媲美的地步。

1976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这项技术被认为是世界最复杂和最尖端的技术之一,如今被中国航天人牢牢掌握在手里。

74岁再出山

普通人的74岁老人,可能已经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但是孙家栋真的是为国求学、为国家进步奋斗努力一生。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当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邀请到达孙家栋的手里时,74岁的老将没有任何犹豫,当即披挂上阵,在上战场。

也有朋友劝他:你年纪大了,好好休息吧。这事伤神,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有损半世英明?

孙家栋回答他们的永远只有一句话: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当国家重任来到这个74岁老人的肩头时,他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自己积累了半个世纪的名望、更不是自己年逾古稀的身体状况,而只是国家需要,我就要去做!

经过孙家栋和其他科学家的努力,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辛苦3年的孙家栋,在这一刻的情绪爆发,他悄悄走到角落,用手绢偷偷抹眼泪。

在我看来,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探月事业上的一大步,更标志着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和新一代航天人的成功交棒,航天精神将永远存在。

50多年的航天生涯,孙家栋负责各种各样航天飞行器的研制。29岁研制导弹;38岁研制「东方红一号」;74岁研制「嫦娥一号」;81岁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工程总师……仔细算来,他负责研制的卫星居然有34颗!

孙家栋可谓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缩影,他们这一代人在青年时代表弱小、落后的祖国在西方大国拼命汲取知识,在学成后回国报答祖国。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完完全全奉献给了国家,即便在70岁的高龄时,只要祖国需要随时都能回到工作岗位。他们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们常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概只是一个梦想,而孙家栋所代表的航天人就是那群拓荒者,时代替我们完成梦想的人。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

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在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舞台

,他收获如此评价。

我觉得孙家栋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