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两位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得者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如果让我挑一个流行词来概括顶尖科学家的群像,脑海中突然冒出来:松弛感。
就像新晋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获得者乔恩·克莱恩伯格,笔挺西装,斜背双肩包,在媒体见面会开始前的间隙,还掏出电脑忙了一会儿。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现场,站在一隅,看着眼前行色匆匆的,大抵都是这般模样。若是遇上相熟好友,手捧咖啡随处一放,哪哪都是「会客厅」。
顶尖科学家,在常人的判断里,就该「白加黑」泡在实验室。可两位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获得者,却早早来到上海,进复旦、去交大、到上海中学,用大把时间,和年轻人交流;甚至,还抽空打量了一番这座第一次造访的创新之城。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杰瑞米·内森斯的评价是:这是座高能级城市,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振动的能量。教授给出建议:如果有了某种想法,别藏着掖着,和朋友同事交流;若觉得有趣,便把它变得成熟。在科学研究领域,要享受整个旅程,享受有趣而广泛的思考。
「在实验室里工作,就像是拉小提琴,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精进。」普通人觉得枯燥的事儿,顶尖科学家的眼中却是别样的风景。内森斯教授挺坦然,和过去相比,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用于实验了,但他并未停止亲力亲为,因为这是保持对科学谦卑的一个好方法。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有人焦虑,可「最强大脑」思考的纬度,显然不同常人。克莱恩伯格教授说,要让算法造福人类,得在前期设计上下功夫,一旦在真实世界运行了,亡羊补牢难度很大。他承认,自己年轻时也很看重获奖,这可以激励青年向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有了转变——关注的不仅仅是奖项,而是自己在领域里取得了什么进展,建立了哪些职业联系。
「顶科协奖奖金不菲,打算怎么花?」面对这个「挺私人」的问题,内森斯的回答大大方方:捐出去,给孩子们,这会给他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顶尖科学家心中,公众才是科研的投资者,正是人们对科学进展的信心,对科学家的信心,才使科学进步成为了可能,「相比科学家,公众才是需要得到回馈的人」。
文/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