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吃鼻涕虫瘫痪八年?让我看看谁连这玩意儿都吃

2024-09-05科学

这期照片有亿点点多,高能预警!害怕鼻涕虫的小伙伴儿可以快快溜啦!

欸!等等,后面有些超高颜值的蛞蝓,或许会刷新你对「鼻涕虫」 的看法。

鼻涕虫是啥玩意儿?

蛞蝓通常是指没有壳或者壳很小的腹足类软体动物,由于浑身都是黏液,也被称为 鼻涕虫

蛞蝓黏液具有吸湿性,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防止暴露的肉体干燥,它们腹足的粘液兼具胶水和润滑剂的特性 ,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垂直的表面上爬行而不会掉落。

而蛞蝓在不同情况下释放的黏液成分和用途有所不同 ,比如在大蛞蝓求爱时,夜晚大蛞蝓会辨别同类留下的黏液痕迹,并展开追逐。接下来,两只蛞蝓会一块爬到树上,分泌黏度极强的黏液,然后顺着拉丝的黏液悬吊在空中,身体相互螺旋形缠绕,完成交配。

大蛞蝓交配动图,左滑可查看

图源:YouTube

蛞蝓喜欢潮湿、凉爽的环境,平时会躲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 ,低矮的植物、石缝、腐木下方、土壤都是它们的藏身之处。遇到潮湿的天气便全军出击。

藏身于腐木间的蛞蝓

图源:gardenerspath

大部分蛞蝓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它们会吃掉腐烂的植物、落叶、真菌、掉落的果实、动物粪便、死去动物的尸体等 。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包括鸟类、啮齿类、爬行类、两栖类、甲虫等诸多动物的食物。

虽然大部分的蛞蝓人畜无害,但少数种类是农业和园艺的害虫,又长得不太讨喜,因此人们自然对它们略有嫌弃,也充满了各种误解。

妥妥的童年阴影啊

图源:terro.com

蜗牛不要房子了?

有关蛞蝓最常见的误解,莫过于认为蛞蝓就是蜗牛的肉体抛弃了「房子」。

经典误解

图源:bilibili

其实蜗牛壳对蜗牛十分重要,可以保护蜗牛的肉体不受伤害,在干燥的环境中保持湿度,里面包含有内脏等重要器官,如果将蜗牛的肉体直接与蜗牛壳分离,那它的下场……你懂的。

蜗牛壳内包含有复杂的结构

图源:my.kwic.com

但是有房子 也有一些缺点 ,一是蜗牛壳的生长和修复需要蜗牛摄食大量的钙质才可以完成;二是蜗牛壳背着壳爬行,会额外消耗很多能量;三是蜗牛壳坚硬且笨重,会导致它们无法藏匿到更为狭小的缝隙,反而使它们更容易被发现并遭到捕食。

捕食蜗牛的欧歌鸫

图源:slugrings.co.uk

有些地区常年湿润,这意味着蜗牛不再受脱水的威胁,而有些环境中存在着钙质难以获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久而久之为了应对这些麻烦,一些蜗牛便慢慢「丢掉了房子」。由于重要的器官都从蜗牛壳移入了身体,通常我们看到的蛞蝓会显得更长一些 。

世界上最大的大蛞蝓( Limax maximus ) ,像是瘦长版的没壳斑点蜗牛。图源:pixabay

半蛞蝓:演化进行时

但蜗牛和蛞蝓并不分属于两个大家庭,有些蛞蝓是单独一个科,而有些蛞蝓和蜗牛竟然同属一个科,也就是说一些蛞蝓和蜗牛的亲缘关系,反而比和另一些蛞蝓更近 。这其实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趋同演化 是指本来没啥亲戚关系的生物,因为长期处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从而演化出相似的特征。在自然界中拥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鼹鼠和蝼蛄虽然在亲缘关系上相去甚远,但是演化出了特征相似的前肢用来掘土。

为刨土而生的前肢

图源:wikipedia.org

在分布于世界各地属于不同科属的蜗牛们,由于其中一些的生存环境相似,在面临类似的生存难题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丢掉房子」。而不同地区、不同类群的带壳陆生贝类分别演化出了不同的蛞蝓。

因此我们不用执着于将蜗牛和蛞蝓区别开来,而是可以将蛞蝓理解为带壳的陆生贝类将退化壳子的一种演化现象。

蜗牛到蛞蝓的演化过程中,既有完成状态,也有过渡状态 ,也就是存在一些物种,外观介于蜗牛和蛞蝓之间,壳子没有完全消失,具有这类特征的物种被统称为「 半蛞蝓 」 。

长尾半蛞蝓分布于婆罗洲,退化到一半的壳还被绿色的外套膜所包裹。图源:inaturalist.ca

比如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很常见的 帝巨奥氏蛞蝓 ,它们拥有朴素的外观,通常成体体长5厘米左右,是非常典型的半蛞蝓。

帝巨奥氏蛞蝓( Megaustenia imperator

图源:inaturalist.org

还有半透明的高颜值家伙 绿线半蛞蝓 👇

真是一滩漂亮的小家伙

图源:featuredcreature

还有一些看着像蜗牛的种类其实也是半蛞蝓 👇 (仔细看其实壳下已经有外套膜伸出来)

雷雨螺

Indrella ampulla

肉色呈红色的雷雨螺

图源:indiabiodiversity.org

雷雨螺

Indrella ampulla

肉色呈黄色的雷雨螺

图源:indiabiodiversity.org

弗氏半卷螺

Hemiplecta floweri

图源:inaturalist.org

特氏扁螺

Platymma tweediei

图源:zoochat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身边的蛞蝓

蛞蝓其实很常见,在雨后的森林、潮湿的地表,甚至小区的花坛中都能够发现它们的身影。让我们一一和它们打个照面,下次见到时不至于滋儿哇

光滑颈蛞蝓 ,又称「沼泽蛞蝓」「野樱蛞蝓」等,体型较小,成体仅有15—25毫米,由于这种蛞蝓的适应能力极强,因此除了一些极端环境,它们在全世界都有分布。

光滑颈蛞蝓( Deroceras laeve

图源:idtools.org

双线巨篷蛞蝓 是整个亚洲地区常见的蛞蝓。体长约4厘米。体表通常呈淡褐色,在身体背部两侧各有一条深褐色的侧线,线常常是断续的。双线巨篷蛞蝓还拥有不同的色型,其中分布于我国崂山部分地区的双线巨篷蛞蝓会呈现美丽的淡红色。

不同颜色的双线巨篷蛞蝓( Meghimatium bilineatum

图源:wikipedia; uk.inaturalist.org

高突足襞蛞蝓 又名革叶蛞蝓,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经常可以见到 ,它们长7—8厘米,皮肤有粗糙皮革的质感,身体中央有一条米白色的竖线。此外宠物市场也有它们的白化个体出售。

南方常见的高突足襞蛞蝓( Laevicaulis alte

图源:inaturalist.org/;zh.wikipedia.orq

狮纳蛞蝓 是一种肉食性蛞蝓,会捕食其他蜗牛,身体呈浅红褐色,并分布有散落的黑斑,它们喜欢生活在湿度高且阴凉的环境中。有趣的是狮纳蛞蝓虽然是食肉蛞蝓,但它们却很胆小,如果被捕食的蜗牛奋起反击,狮纳蛞蝓则会被吓得直接逃跑 。

胆小的狮纳蛞蝓( Rathouisia leonina

图源:inaturalist.org

明星物种

看完上面这些常见种类的一小部分,可能你会认为蛞蝓都是「接地气」并且朴素的,但实际上蛞蝓家族中的很多成员,都拥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肉体与贝壳,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那些明星物种吧。

知名度最高的, 香蕉蛞蝓 当仁不让,香蕉蛞蝓属下共有5个物种,其中的太平洋香蕉蛞蝓是地球上第二大的陆生蛞蝓,完全伸展时可达25厘米,重达115克。

某种香蕉蛞蝓( Ariolimax sp. ),地面上最亮眼的那一抹黄

图源:mendocinolandtrust.org

香蕉蛞蝓常见于北美西海岸的潮湿栖息地,因其明黄色的体色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人们制作了很多香蕉蛞蝓主题的产品,甚至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球队也选择了香蕉蛞蝓作为吉祥物。

香蕉蛞蝓吉祥物和玩具

图源:sasquatchthelegend;ucsc.edu

除了黄色,还有红色和蓝色的蛞蝓,堪称人群中最靓的仔。

上:卡普塔山粉红蛞蝓( Triboniophorus sp. nov. 'Kaputar' );下:喀尔巴阡蓝蛞蝓( Bielzia coerulans )。图源:nationalgeographic.com;biolib.cz

除了颜色鲜艳,还有的可以生成图案。 红三角蛞蝓 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本土蛞蝓,它们以生长在某些桉树树皮表面和岩石上的藻类为食。有时也会进入人类居住地,啃食浴室墙壁上的霉菌。

红三角蛞蝓( Triboniophorus graeffei

图源:inaturalist.org

其实美丽的蛞蝓还远远不止这些,只是由于它们生活在被我们疏忽的隐秘偏远角落,以至于人们对它总带有些许的偏见。但蛞蝓们多是生态系统中勤勤恳恳的分解者,下次见到请不要一脚踩死了。

最后多说一句,关于蛞蝓是否可以食用。

蛞蝓所处的生态位,注定了它们很容易携带寄生虫或病菌。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19岁橄榄球运动员,因生吞蛞蝓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这导致他昏迷一年多,瘫痪了八年,最后还是没能挺过来。我猜你们是不会生吞它的吧?煮熟了也很难下得去嘴吧?

参考资料:

1. "How to be sluggish", Tuatara, 25 (2): 48–63

2. "SlugClear Ultra: Highly efficient protection against slugs and snails | Gardening tips and advice"

3. Kirk, John Thomas Osmond. Science & Certainty. Csiro Publishing.2007:79 [2017-01-23]. ISBN 978-0-643-09391-1.

4. Reece, J.; Meyers, N.; Urry, L.; Cain, M.; Wasserman, S.; Minorsky, P.; Jackson, R.; Cooke, B. Cambell Biology, 9th Edition. Pearson. 2011-09-05: 586. ISBN 978-1-4425-3176-5.

5. Homologies and analog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7-01-10].

撰文 | 肥鲶鱼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