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轮到中国体验遍地黄金的快乐了?青海盆地发现金矿,储量超43吨!

2024-08-23科学

当下金价已然突破每克 700 元,当许多人懊悔此前未多囤之时,我国的柴达木盆地竟发现了新的金矿。

许多人似乎在新金矿中寻觅到了希望,此次的金矿是否能够致使一路飞涨的金价有所下降?

【新发现43.2吨,价值超200亿元】

滩间山处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五龙沟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此地向来为传统的金矿区,多年来地质队的勘查始终未停。

柴达木盆地总面积逾 25 万平方公里,乃国内矿产与能源的关键富集区域。此次新矿资源被发现的两个矿区,属于极具代表性的超大型金矿床。

此次所发现的储量规模达 43.2 吨,预估经济价值超 200 亿元。据地质勘探人员表示,此前对这一地带的探测存在认识欠缺,且探测方式单一,进而制约了找矿的突破。

然而,鉴于新的研究及探寻实现突破,勘探人员判定新发现金矿的区域,具备成为世界级金矿床的潜能,国内另一处与之类似的大金矿位于山东。

截至当下,青海省整体已探明的黄金储量达 481.66 吨,保有资源量为 347.11 吨。就产地而言,全省金矿共计 346 处,其中规模最大的矿位于曲麻莱县,其储量达 108.63 吨。

于勘探人员而言,新发觉的黄金储量,既能够保障当地原有的金矿企业持续开展生产活动,又能够促进本地民众实现就业。

纵观人类开采及使用黄金的历程,早在 3500 年前,我国古人便已深知黄金的价值所在。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古代黄金使用的有力证明,与殷商遗址的发掘相关。诸如安阳的小屯殷墟遗址、辉县的殷商墓群遗址,考古工作者均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金叶、金箔乃至金块。

据此从时间推断,中国人对黄金进行加工并加以使用的历史,已然超过 3500 年甚或更久。

现代人对彼时的制金技术感到惊叹,然而更引人的是,当时的人们究竟是凭借何种方式认识到黄金的稀缺性及其价值的?

此问题显然已无确切答案,然而依据各类传说,后人认为黄金的利用历史,甚至能追溯至更早的 4000 多年以前。

据传在黄帝以及尧舜时期,民众已明晰黄金的价值,甚至凭借对黄金的冶炼来炼制丹药。

尽管此说法缺乏考古遗址作为支撑依据,然而所透露的信息仍可表明,中国人对于黄金价值的认知,的确由来已久且颇为系统。

在现代人具备系统的化学知识之后,方才明晰了黄金的构成情况。例如,依据黄金的成分与含量,能够划分出含银量低于 5%的自然金,还有含银量较高的含银自然金。

在现代的矿产范畴,其通常被统称为自然金。而在古代,缺乏系统的矿产知识之时,古人对黄金类型的认知水平并不亚于现代。古代的自然金,一律被称作生金。

并且古人很早就知晓,金子并非独立成矿,而是掺杂于砂石之内,这与现代矿产学中关于金子伴生的特性阐述相符。

据宋代时期的相关典籍所述,小的生金像麦粒般大小,大的如豆子一般,再大些则似人的手指头。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亦曾记载有一种「黄牙」金,此所谓黄牙,乃指自然金之形状仿若树枝。除却黄牙,其在书中亦提及汉江与五溪等地存有麸金。

所谓麸金,亦称麸皮金,此乃泥沙河流中自然金的形态特征。由其他典籍的记载可知,古人很早便依据金子的特质,区分了挖金与淘金。

挖金指于山中获取蕴含金子的矿石,经冶炼从而提取出金子。而淘金,如其字面所示,是在河流等区域的泥沙里,搜集呈碎屑状的生金。

于河流泥沙里淘取黄金,亦称作淘砂金。在唐代,刘禹锡曾亲见淘金之艰难:日照使得澄江江雾散开,淘金的女伴布满江湾,美人的首饰以及侯王的印玺,皆源自沙中浪底。

仅用寥寥数语便阐明了淘砂金的流程与所处区域,并且淘金者为女性,这显示在金子的产出方式方面,诸如挖金此类重体力工作由男子承担,而淘洗这种较为轻松的工序,则由女工负责。

遍身缀满金饰之人,决然不会是辛勤的淘金者。并且古时的王侯贵族,不单生前需享用黄金,就连亡故后也要以大量黄金随葬。

诸如汉代的金缕玉衣、唐代的纯金制成的禅杖等,其中所凝聚的,皆是古代淘金者与匠工的辛勤付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金子这种矿物深埋于地下,经人们历尽艰辛提炼而出,而其中的大部分在被制成首饰工艺品后,却又被当作陪葬品再度埋入土壤之中。

毋庸置疑,一部有关金子的运用史,实乃「折磨」劳动者以及黄金自身的历史。

值得的是,鉴于淘金技术愈发先进,古人在知晓黄金的价值之后,也曾施行过禁止开采黄金的举措。

一方面,在我国古代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主要货币由银与铜组成,民间私自采挖金子的行为,会对朝廷及国家的货币流通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古代缺乏先进技术的情况下采挖黄金,需要众多劳动力。这对于以农耕为核心的国家而言,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对稳定发展不利。

此外,采挖黄金会对地貌环境和河流造成大规模破坏,因而针对众多特定区域的金矿,古代朝廷在某些时候会施行严格的禁采举措。

尽管朝廷不时明令禁止,然而民间自发的采挖行为从未被完全遏止。故而千百年来对于金子的认识,借由使其重现于世得以逐步延续。

【国内金矿的分布特点】

依据当下的研究成果,国内的金矿床主要涵盖石英脉型、蚀变碎裂岩型、糜棱岩型等等。

其中,石英脉型金矿床所占比例居首,规模达 55.6%。蚀变碎裂岩型规模位列第二,占比为 23.6%。

简单而言,金矿的分布主要存在于各类岩石类型之中。民间所传的金脉或者金势,实则为金矿于岩石内的分布状况及走向。

就金矿的地域分布而言,不同区域间的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以东北地区为例,存在数量各异的金矿分布,其类型差异亦较为明显。

在清代兴起的闯关东潮流中,众多人员乃是冲着淘金与挖金前往。而东北恰好为满清贵族的发祥之所,采掘金矿极易损毁当地的水土景观。正因如此,清代有关禁止采挖黄金的律例极为严格。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昔日闯关东的人群里有诸多为山东人,而通过现代地质勘探得知,山东地区的黄金储备量于国内属最为丰富之列。

除东北地区与山东外,西北各省以及南方众多地区,均存在金矿的分布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至本世纪初,国内 727 个县级行政区皆有金矿,处于开采状态的金矿床达 4000 余处。

尽管整体规模分布较广,然而国内单个矿床的黄金储量有限。多数地区的矿床规模偏小,多为小型矿与中型矿。

过往的勘探表明,仅有山东以及西北的甘肃存在为数不多的几处超大型金矿床。

然而就近日于柴达木盆地的发现而言,当地金矿具备成为超大型矿的潜质。且勘探人员指出技术的单一性,这意味着国内或许尚有超大型矿,只是迄今尚未被发觉而已。

截至当下,已勘探的金矿资源地逾 7000 处,具规模的金矿床约 1000 个。

此外,我国金矿分布的另一显著特征为伴生金,其规模在金矿总储量中占比 28%。多数伴生金源于铜矿,少量出自锌矿。

伴生金矿数量居于前列的省份为江西、甘肃、湖南、湖北以及安徽,这 5 省的规模在伴生金总储量中占比达 67%。其中,江西在国内属于伴生金矿数量最多的省份。

黄金的形成时间跨度颇为漫长,国内超半数的金矿资源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另有 36%左右的规模产生于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而在古生代时期形成的金矿规模最小,仅占 5.7%。

【国内的主要金矿有哪些】

当下,国内的黄金年产早在十年前便超出 420 吨,此产量多年来一直雄踞世界榜首。主要的金矿计有 10 个,其产量占总产量的 45.65%。

紫金山铜矿地处上杭县,其既产出铜,亦产出金,起初的年黄金产量仅约 8 公斤。至 2010 年,此规模已达 16000 公斤。

焦家金矿地处掖县,于上世纪 70 年代进行开采,迄今累计采金达 33 吨。

三山岛金矿地处莱州湾,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其累计采金量已逾 48 吨。

贞丰县的烂泥沟金矿,储量规模达 110 吨,远景规模超 130 吨。

位于鹤庆县的北衙金矿,此前探明规模达 151.28 吨,其储量规模在云南省位列第一。

除了前述的 5 个金矿,国内尚有长山壕金矿、夏甸金矿、新城金矿、大柴旦金矿、玲珑金矿等,其储量与采挖规模亦颇为可观。

【结语】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严峻的现实,即便柴达木金矿的储量颇为可观,却也无法一次性完成开采,将其全部开采完毕至少需历经十年之久。

换言之,一个金矿的被发现对于世界金价的影响近乎于零,多数人所期望的黄金价格下降,恐怕难以实现。

这便是黄金,人类对其的钟爱,一直难以停止。

【我国黄金矿业的历史源流、资源特性及主要分布状况】 中国矿业网 2017 年 3 月 23 日

【中国十大金矿——国内金矿资源与分布状况】 中国矿业网 2017 年 9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