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中国最珍贵资源之一!被低估的黄土地,也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2024-08-18科学

中国从丰富的煤炭储量到珍贵的稀土矿藏,这片大地似乎无所不有。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资源,其实还隐藏着一种常被忽视的资源——黄土。

黄土的价值相比起黑土常常被低估,它往往只是被视为水土流失这一灾难的「罪魁祸首」,然而,对我们而言真的只是土吗?它的真正价值,在中国被极大浪费了。

黄土真的比不上黑土地?

在大众的认知中,黄土地的价值远不如黑土地那样显眼。根据中国科学院首次于2020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显示,东北黑土地总面积为109万平方公里,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853.33万公顷。

这片土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生产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1%、19%和56%。东北黑土地被誉为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黄土地却往往被视为贫瘠、不易耕种的区域。尤其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每年注入黄河,成为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来源,更是加剧了黄土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事实上黄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尤其是从250万年以来,持续的风成沉积作用使其厚度不断增加。另外黄土的堆积还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东亚季风的增强促进了黄土的形成和堆积。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部分区域的黄土厚度超过200米,平均厚度为105.7米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使其在许多方面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中,黄土可是个传国宝藏级别的存在。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精美的艺术作品,它都能用自己独特的质感和色泽为作品增添无与伦比的魅力。

雕塑家黄土水就用黄土创作的【归途】,他把黄土与现代雕塑技法结合起来,作品既有厚重的历史感,还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换了一种方式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黄土的用途可不止于艺术,黄土也是一本记录着地球历史的书,从新生代晚期到现在,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都被它仔细地「记录」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黄土堆积中的粒度、磁化率、碳同位素和生物化石等,可以解锁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植被演化的秘密。例如中国科学家们就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研究,成功重建了过去几百万年间的气候变化图谱。

黄土在中国西北的另一大妙用就是盖房子,用黄土搭建的房子成本低廉,还特别适合当地的气候。能够在夏季保持室内凉爽,在冬季提供温暖,称得上是天然的「空调房」。

如今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黄土还被用来制造新型环保建材,比如压缩土砖和土壤水泥复合材料。这些新材料保持了黄土建筑的优良特性,还进一步提高了强度和耐久性,适用于更多的建筑用途。

暴殄天物?

虽然黄土有着巨大的价值,但它之前的保护状况很难不让人捏一把汗。因为黄土是松散的沉积物,结构不太稳固,抗侵蚀能力非常低,再加上垂直节理发育,很容易发生崩塌。

这才让黄土高原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每年有大约16亿吨泥沙冲入黄河。

政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比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等。这些措施让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大大改善。就拿三北防护林来说吧。

这个超级工程覆盖了我国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相当于406.9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面积的42.4%。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机播种等方法。

森林覆盖率从5.05%增加到了14.95%,61%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了有效控制,4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也开始好转。

比如在青海省,累计完成了89.13万公顷的防沙治沙工作,荒漠化、沙化土地在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得相当明显。

黄土区真能撑起粮食大旗?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不假,可是我们也不能高兴的太早。因为黄土的保护不仅仅是生态问题,还在于它在「替我国开拓疆域」中的独特作用。

这里的「开拓疆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扩张,而是指通过开发利用黄土资源,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拓展。

中国的粮仓多年来一直依靠东北平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老牌选手」来撑场子。这些地方因为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一直是全国粮食的「大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地方也开始碰到了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就圈走了不少本属于农耕的地盘,工业化和农业过度开发,则更是把锅给砸了。

这些问题让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也跟着紧张起来。让传统农业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倍增,日子过得不再像从前那样顺风顺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西北的黄土区开始展现出它的潜力股特质。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虽然自然条件有点「硬核」。

但如果能够科学规划和开发,黄土区有望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新明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增添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具体来看,比如筑坝蓄水就是给黄土高原装上了大水罐,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让农田得到了稳定的灌溉,作物在干旱季节也能茁壮成长。

而治沟造地则是把那些崎岖不平的沟壑变成了平坦的耕地,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这些措施一实行,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马上就猛增了47.05%,粮食自给率飙升到了108%,这意味着黄土高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为全国粮食供应出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们已经看到了,经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这片曾经「名声不佳」、甚至被人嫌弃的土地,如今正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宠。

生南为橘,生北为枳。黄土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能否继续以智慧和创新去挖掘它的潜力,让其不仅是过去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繁荣的基底。

参考资料:

新华社:绿色,在黄土高原上铺展——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
科普中国:世界土壤日|见证千年历史,黄土地如何承载着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