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退订率达40%!小米想把车当家电卖,但中国人的钱包不答应
一场典型的雷氏营销,为小米带来一场大胜!
一连几天,全网流量都倾注在小米SU7上,结果已经证明了,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极为成功的发布会。就连日经中文网也吹起了彩虹屁:
然而,就在一切向着大赢特赢的方向顺利前行时,事情却起了波折。
就在笔者发稿当日, 「小米SU7退订率40%」的话题登上热搜。
小米SU7真的如雷军所说,遥遥领先或者「领先一代」吗?
还是说,这场营销带来的流量狂欢,最终将归于沉寂,小米将终遭反噬?
01
一场八面玲珑、雾里看花的营销盛宴
3月28日,在近两个小时发布会后,雷军在重重铺垫后,揭开了最大的悬念,公布小米SU7的售价。
正如我之前预料的,雷军没有辜负公众对小米的心理预期,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性价比的价格:
标准版售价21.59万,Pro版24.59万,Max版29.99万元。
当价格最终落地后,不仅米粉们陷入狂欢,订单数更是以极快的速度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仅仅24小时「大订」数量就达到了88898台。
也只有小米,能够聚齐长城、蔚来、理想、小鹏等一众国内车企大佬。
发布会当天,众多国产车企话事人到场为小米捧场,这与当日雷军在台上全然不顾商业道德,赤裸裸将特斯拉、保时捷等外国品牌放在一起进行参数比较,形成了鲜明对比。
雷军摆了个「一致对外」的谱,却没打出大标语,凡是留有余地,这比起船夫哥一幅俨然自己已是武林盟主的高调姿态,确实是要高明不少。
事后,他又八面玲珑地表示,「特斯拉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学个三五年最少……」
虽然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的伎俩,主要还是想突出SU7的性价比,但给人观感上至少没有那么厚颜无耻。
主打一个 话术全面,滴水不漏。
不得不说,在这场营销盛宴之中,小米发布会确有独到之处。
事前,雷军等一众高管曾反复强调「SU7会有点贵」,但明眼人都知道,这都是为了帮助观众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心理预期:
小米不可能脱离基本盘性价比的诉求,又要避免陷入低价陷阱。
于是,一场以高配版本性能混淆不同配置性能,瞄准对手定低价的登峰造极营销盛宴,就此诞生。
有人说,雷军的演讲技术,就是擅长用数字、百分比或其它的形容词来对产品进行包装。
果真是这样吗?
是但又不完全是。
用数字、百分比或其它的形容词来对产品进行包装不过是1.0版本的技能,本次发布会,雷军的营销技巧早就已经进化到了版本3.0。
除了擅长使用数字来包装概念,雷军补齐了自己过去的短板,不再一味谈技术,而是代入用户使用场景,对小米SU7的很多设计进行介绍。
比如,他在介绍小米SU7的天幕玻璃时,特地拉踩了特斯拉的天幕玻璃,以突出SU7玻璃隔绝紫外线的特性。
此外,雷军在发布会介绍的 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特性,实际上只有SU7的Max版本才有,比如他宣称的自己最爱的HUD。再比如,事前大肆宣传的所谓「真800V架构」,也是Max版本独享。
发布会上大多数亮眼的数据,都只与Max版有关系,而与标准版和Pro版基本无缘。
但是,很多观众难免会混淆高低配参数,产生SU7所有版本都拥有这些特性的误解。
在讲到SU7 Max的续航里程为800公里时,雷军脱口而出余大嘴的「遥遥领先」,引来台下一阵大笑。
于是,雷军立刻换了个说法,「领先一代」。
02
真能遥遥领先?
对于雷军的这种说辞和种种针对,修养再好的人恐怕也坐不住了。
虽然言语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但马斯克还是疑似在社交媒体X上针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给任何一项技术打分的正确方法,不是拿它和竞争对手比较(太简单了),而是拿它和物理学的极限比较。
随后,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其微博上也同样写到:
「我们的研发底层逻辑:和物理学的极限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已有的产品做对比。」
特斯拉方面彰显的态度,体现了其企业基因和小米的根本性差别——
特斯拉是技术开拓家,小米则是参数做题家。
从配置上而言,小米SU7的确交出了一份不错的考卷。事实上,如果你也认同性价比≠低价,那么最有性价比的版本不是21.59万元的标准版,而是29.99万的Max版:
电吸门、HUD抬头显示、电动尾翼(Pro可选配)、顶棚麂皮绒材质、800V架构、空气悬架、悬架软硬调节等,都是Max版独占。
除了配置外,小米对车辆的操控也进行了调校,据已经试驾过媒体的评论来看, 提供给媒体试驾型号SU7 Max的调校水平也已经属于国产新能源的第一梯队。
那么,小米SU7就没有什么缺点吗?
当然不是。
首先, 标准版SU7和Pro版本的SU7是什么情况,基本处于未知状态。 如果说网络上还有极少数对标准版SU7的不完全评测的话,那么关于Pro版本的评测几乎可以说是0。
从当前网络上为数不多的标准版试驾体验来看,标准版相比顶配的Max版的差距并 不仅仅只是在一些高级配置上,而是各方面都进行了减配,除了价格低以外,可能跟性价比已经不沾边了。 另外在我看来, SU7 Pro版本可以说是三个版本中最没有性价比的版本。
另外,从手机发家到逐步布局智能家居生态的小米,此次通过SU7主打的优势特性,便是 人车家全生态。
然而,抛开通过手机也能远程遥控家中智能设备这一点不谈, 智能化的小米可靠性如何,实在是要打一个问号。
以我和我周围的经历来看,我曾经购买过小米手机和小米的路由器。其中,小米手机在使用两年后便出现了卡顿的情况,这与我另一台国产一加手机在经历了长达5年使用时长后,依旧顺滑无比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的两位同事,都曾经是小米电视的购买者。令人遗憾的是,两位也同样都是小米电视的受害者,现在都已更换别的电视,其中一位所购买的小米电视,甚至精准地在过质保期3天后就坏了。
小米SU7的车内智能化设备非常完善,但在长时间使用后,是否会出现车机卡顿等情况,目前来看仍然不得而知。
此外,小米车内过多的繁冗设计,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 易损件更多,这会导致其零件损坏的概率,要远大于像特斯拉Model 3这样做减法的车型。
其实,即便我们把身边的事例当作个案,仅从小米SU7自身的宣传文案来看,其可靠性恐怕就要大打折扣的。
在当今电动汽车行业,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因为消费者普遍对锂电池可靠性的疑虑,大多数厂商都会提供较长周期甚至是终身期限的「三电」质保。
以装配标准续航版电池的Model 3和Model Y为例,其三电系统的质保期为8年或16万公里。
再看BYD,虽然对质保范围设置了诸多限制和责任免除的坑,但好歹名义上提供了「三电终身质保」的服务。
而小米SU7的质保清单中,所列的则是「关键零部件质保8年/16万公里」,整车质保「5年10万公里」,并没有提到业内通行的电池、电芯质保问题。
这是多没有自信,才对电池、电芯的质保问题只字未提?
从宣布造车到SU7发布,小米仅仅只用了三年的时间。
这意味着小米和BYD这样有过多年造车经验的车企不同, 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属于初体验。初次造车再加上这是第一辆造的车,其前期经验为零。
一辆车的外型可以借鉴友商,配置可以选更好的,但工程开发经验如果没有造过车,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反馈,是无从吸取和借鉴的。
所以,小米SU7的可靠性究竟如何,恐怕只有留待时间来检验,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才能最终对其作出一个公允的评判。
03
小米,时代终结者
世上从来没有一家完美的企业,小米的品牌号召力,正是建立在性价比之上的。
当然,如果能够有自知之明,不要学寡廉鲜耻的友商,厚颜无耻地说什么50万以内最好,遥遥领先就更好了。
在小米展台的一侧,展示着莫德纳平台架构,雷军声称这是小米自研的由小米全自研的平台。
这个平台的命名,和小米SU7这辆车一样,充满了小米内心的野望:
莫德纳的英文是Modena,通译为摩德纳。它是一座意大利北部城市,也是法拉利总部的所在地。
雷军并不忌讳外界说小米SU7外形像保时捷,因为这样一来不仅让小米SU7给消费者留下更加具体的印象,还可以在消费者内心植入小米SU7是保时捷平替的想法。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米SU7也的确是靠模仿保时捷、特斯拉、迈凯伦等前辈,才有了更优秀的对标参考对象。
小米三年无中生有的造车故事,还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现状: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这个品类将造车难度降到了一个空前低的门槛。在生产端,电动汽车制造已经家电化。
正如小米手机当年彻底击溃山寨机,终结一个时代一样,小米汽车的出现,也让神话中国电动汽车制造故事的时代彻底终结。电动汽车今后将陷入更加疯狂的白刃肉搏战。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小米这样零积累的企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以速成,虽然有其多年的整合供应链能力加成,难道苹果、索尼、三星等电子巨头就没有能力整合供应链造车吗?
之所以不造,不是巨头们没有能力造电动汽车,而是相比造车这个日益内卷的赛道,它们有更好的盈利方式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米造车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企业故事,它和特斯拉一样,分别代表了中美两大工业国截然不同的特点:
特斯拉追求的是和物理学的极限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已有的产品做对比;而小米偏偏是要在A4纸上雕花,然后在中国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两种特点代表了两种成功的路径,而他们在各自的市场里,都应该有美好的未来。
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是,小米的入局,已经将电动汽车生产端家电化,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这样的大型消费品时,依旧要思虑再三,人们根本无法像消费家电一样去消费汽车。
因为一场流量的狂欢就冲动购买的,恐怕只是极少数。
在人均GDP只有10000美元出头的中国,这里的人距离以购买家电的方式购买汽车,恐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