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北三县通过检查站进京车流量日均16万辆、人流量日均40万人!

2024-03-25财经

(本文作者石晓冬系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本文内容摘自【石晓冬:通州北三县区域跨界协同的空间规划考量】。

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承担示范探索跨界协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首都发展格局的重任。

当前,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的新焦点,以更大的视角谋划和发挥首都的辐射引领作用。坚持战略引领,科学确定「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的功能定位,发挥圈层空间嵌套效能,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其中,以通勤圈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实现首都发展重要腹地的重点区域,以功能圈为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增长极的主要区域,以产业圈为承载首都发展与安全、促进共同富裕的广阔区域。

京津冀视角下首都都市圈空间格局示意京津冀视角下通州与北三县地区一体化发展重点

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地缘相邻、人缘相亲、生态相融、文化相近,在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两地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翼建设的重要支撑,对实现京津雄「创新三角」,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基本情况

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包括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216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方面,截至2022年底两地常住人口约344万人,其中通州区约184万人、廊坊北三县地区约160万人。建设用地方面,两地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共约650平方公里,其中通州区约260平方公里、廊坊北三县地区约390平方公里。经济发展方面,2022年两地GDP总量2309.4亿元,其中通州区约1253亿元、廊坊北三县地区约1056亿元。


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行政范围图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阶段不断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要求,不断由浅入深,经历了从重点突破到协同发展再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协同的广度、维度、深度得到了全面提升。

2014年—2018年为重点突破阶段,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建立了沟通对接机制,签署了一系列框架合作协议。

2019年—2020年为协同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从空间格局、城乡面貌、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对三地具体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划。

2021年至今为一体化发展阶段,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通州区委区政府和廊坊市委市政府共同制定【关于完善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方案】。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动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2022年12月,北京、河北两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两地的一体化发展,逐步由「顶层设计」到「规划蓝图」再到「行动手册」,抽象、多样的发展目标、规划蓝图逐步转化为路线图、施工图,一体化发展的实施路径不断清晰化、具象化,实现层层递进、逐渐深化。

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统筹优化交通体系与区域空间和功能布局关系,打造立体交通复合走廊,提升首都通勤圈出行效率与承载能力。2022年底京唐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北京第一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平谷线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两地规划跨界道路14条,目前已建成了跨界道路10条,在建跨潮白河大桥、厂通路有序推进。其中,厂通路项目实现了北京市和河北省两地在重点工程项目中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新模式。2022年大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标志着北京市首次出现跨省际航道、首次出现跨省际水上旅游运输。

交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开通跨界通勤定制快巴线路11条,引进北京公交线路22条,日客运量达14万余人次。三河燕郊西出口立交枢纽通车,出京由原来半小时缩减到10分钟。2022年6月,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公路和京哈高速六环路内路段调整收费,进一步提升了两地互联互通。

区域道路交通运行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目前,结合跨界交通流分析,部分路段仍存在堵点。当前,北三县通过检查站进京车流量日均16万辆、人流量日均40万人,其中60%以上为通勤车辆和人员,重大活动安保期车辆平均通关时间1—2个小时,为提高进京检查站的通行效率方面,推动白庙、兴各庄检查站建设公交专用道,开通通勤定制快巴。同时,正在研究进京检查站外移。

大数据分析通州区与北三县跨界道路运行情况示意产业协同初见成效

区域经济产业基础仍相对较弱

2022年通北一体化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约2300亿元,经济增速约2.5%,经济体量较小,增速动力仍显不足。在产业结构方面,两地第三产业占比60%以上,面临缺少头部企业牵引、区域产业体系不衔接等挑战。

北三县地区第三产业主要为批发零售、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生活服务业;第二产业主要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健康、影视文创、家具等。通州区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体娱乐、高技术制造等功能性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不足三成,规模体量和占比仍偏小。制造业产值结构中体现科技创新功能的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仍低于北京市其他平原新城区、以及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

职住平衡试点推动

从区域角度统筹考虑两地职住均衡发展,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一方面,新增就业人口住房需求难以在城市副中心范围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城市副中心产业用地实现率约27.6%、居住用地实现率约76.8%,居住用地余量不多,下阶段需进一步提升住房资源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关系,在通州全区、廊坊北三县地区等更大空间尺度谋划职住均衡发展。同时,北三县在京就业人员需逐步向副中心引导,根据大数据分析,2022年北三县进京通勤人群在城市副中心就业人数仅占13%,低于中心城区(约60%)、平原多点地区(约25%)占比,需强化城市副中心就业吸引力,与北三县在北京通勤就业人员进一步互动发展。

目前,从完善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和推动示范项目建设两方面,正在推进职住合作,保障多元化住房需求。搬迁至副中心的中国人民大学,在大厂县建设居住社区,探索跨区域职住平衡模式;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关于统筹用好通州区与北三县住房资源吸引中心城区企业疏解至城市副中心的若干措施建议】,两地也正在研究住房一体化促进职住平衡实施路径,但两地职住一体化仍面临两地跨界通勤交通压力大、公共服务保障差异大等方面挑战。

2020年-2022年北三县进京通勤人群就业地分析公共服务逐步延伸

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统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逐步缩小两地公共服务落差,共同塑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推动区域教育协作水平提升

以通—武—廊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及联盟校为抓手,在教研管理、文化共建等方面进行深化合作。北三县与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实验学校等14所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办学。2021年,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揭牌。

强化区域医疗卫生合作

持续推动朝阳、天坛、友谊等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潞河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等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11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门诊卡码通结。

推动养老事业协同发展

同城化「跨城养老」成新趋势。复制推广医养结合的「燕达模式」,形成以燕达养护中心为龙头,大爱城、荣华齐山康养、方舟养老、五福托老等梯次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23年2月,北三县养老机构共接纳约5000位京籍老人。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协同未来展望

跨界地区试点示范是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实践热点,对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示范区正处于加速建设阶段,仍需在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政策创新、实施模式等方面深化探索。

总的来讲,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聚焦「一体化」,加强两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统筹谋划、系统融合;突出「高质量」,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打造「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