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经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2024-10-18财经

基本面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消费和就业,它更像一个结构性问题,深扎于基本盘中。

9月份,很多人的判断是,近期短线有个牛市,但经济基本面没有变。

在很多稿子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济基本面这个词,那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到底是什么?

基本面,其实就是当下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它广泛存在并深扎于宏观经济的基本盘,它不决定未来的经济走向,但却影响着未来经济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的宏观救市,也是根据基本面而定的。

而我国当下的经济基本面,不外乎以下几点。

01

房地产行业依然下行

根据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的预测,我国还有多达2000万套的烂尾楼没有得到解决。过去我们的解决方式是保交楼,通过地方和国企入股为烂尾楼兜底,这种方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背后所需要的资金,可能在万亿元。

而目前保交楼的进度较为缓慢,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整个大盘起到的拉动效应,还是非常薄弱的。

这也导致,房地产依然下行。目前房地产占我国家庭财富的比重大概在60%左右,根据国外一些财经媒体的预测,房地产下行已经让每个家庭平均财富缩水了10万元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缩水的财富,就意味着更强的储蓄意愿,地产的下行已经严重拖累到了消费的恢复。

地产不行,消费就很难恢复,消费没有恢复,企业盈利就会受到挑战,最终投资下降,新增就业岗位下降,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下跌。

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我们的预估还要大。

02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8月份我国的青年失业率在18.8%,这还是剔除掉在校学生后的结果,如果按照过去的青年失业率标准,那么这个数字几乎肯定在20%以上。

作为对比,今天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青年失业率都没有高。当然青年就业的严峻性,本质上也和消费密切相关,有消费才有供给,有供给才会有新增的就业岗位,当消费不足企业扩张意愿不足的时候,就业端就会萎缩。

从目前的就业数据来看,这一块的表现并不好,甚至青年失业率还有扩张的趋势。

除了青年失业率之外,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最近几个月也在走高。今年5月份的时候失业率还在5%,8月份的时候这个数字上涨到了5.3%。

5.3%的失业率看起来不高,但要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我国的失业率也只有4.2%,今天的失业率已经高于2008年的时候了。

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最近几个月的各项失业指标,都呈现一个上涨的趋势,情况不容乐观。

当人们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时候,消费就会跟着下降,最终还会挤压到就业端,形成一个闭环。

03

供大于求的现象现阶段没有缓解的办法

供大于求,事实上也可以称为产能过剩,今天我们看到的咖啡、奶茶、服装、汽车、甚至是房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战。

本质上,这是产能过剩带来的。

其中又以房地产的影响最大,因为这很难通过刺激去解决。咖啡、奶茶服装,这类行业产能过剩,只要降价的话,总归还是会有人买单的。

但房地产不同,一旦房地产失去了投资增值的金融属性,那么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居住属性,但考虑到未来我国人口的下降趋势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供大于求,几乎是无解的,因为人口下降的趋势无解,因此对那些三线城市以下的房地产而言,供大于求也几乎是无解。

04

外部环境没有改善的迹象

我们引入市场经济已经四十多年了,单纯地从经贸和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引入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对欧美开放,就是对日韩开放。

这不是观点,而是事实。

对外经贸关系上,对华投资前十大经济体,几乎都是欧美日韩,在双边贸易额上,尽管最近几年东南亚和东盟追上来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都是日韩欧美。

在对外开放的早期,进来的外资、技术也都是欧美,这是事实。

当然,他们也不单纯是好心,投资是逐利的,技术也是为了市场,因此这是双方共赢的结果,不存在什么谁更占优。

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出口已经和全球经济深度捆绑了,今天要是彻底和欧美断开经贸关系,这是不现实的,但回顾这几年的外部环境,欧美的确有很大的责任。

但对我们来说,不利也是真的不利,最近一年时间,外资撤离的速度和撤资的规模,都创下一个记录。

仅仅是在华的日企就有上万家,加上欧盟、美国这些经济体的企业,这个数量和资金规模都是非常庞大的,他们对宏观经济起到的裨益,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外资为什么撤离?

安全因素是一个方面,这几年的外部环境的确很复杂,各种经贸关税问题不断交锋,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外资的离开。

但更多的,投资收益下降,或许才是主因。

此前美元还没有降息的时候,5个点的收益,的确可以吸引全球大部分的资金回流到美国;另外随着我国消费本身的不足,也导致了一些外资把投资目光放在其他新兴经济体。

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下,外资撤离的速度也是较快的。

05

最后一点,引导家庭更多消费而不是储蓄,还没有实现

这一点比较复杂,但和我们的基本面关联可能也是最广的。

在房地产、基建投资都不断饱和的大背景下,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转型到内需主导型经济体,这是我们近乎唯一的路径。至少从现有的经验来看,这是唯一的路径。

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今年初耶伦访华的时候,就公开呼吁要引导家庭更多消费,而不是更多储蓄。耶伦给出的数据是我国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同时家庭的储蓄率也较高,需要引导更多消费而不是更多储蓄。

这怎么引导呢?

其实就是构建更强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们之所以愿意更多储蓄而不是更多消费,原因还在于不确定性和没有安全感,哪怕失业、害怕失去收入、更害怕医疗疾病等等。

而保障民生,是减少储蓄率的关键一步。

今天流传的10万亿,5万亿的资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到民生行业,但眼下具体的细节也没有出台,这个时候,由于保障体系的薄弱,宏观经济一旦遇到不确定性,人们没有信心,就像惊弓之鸟一样,家庭就会减少消费,继而疯狂储蓄。

今天银行里一共躺着300万亿的巨额储蓄,哪怕是在降息的情况下,一年仅仅是利息支出就高达几千亿,这对银行系统乃至整个宏观消费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是什么?

  1. 房地产下行

  2. 产能过剩

  3. 消费不足反噬就业

  4. 不确定性引发消费降级继而增加储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就像很多专家学者建议的那样,发钱,用大规模5万亿甚至是10万亿的资金,去撬动经济基本面,最终引导经济高质量增长。

如何撬动呢?

就是先构建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收入分配机制;先把人们的安全感和底线建立起来,然后一步步引导人们把储蓄的钱,拿出来消费和投资。

只有先保障底线,然后人们才会看到希望和信心,最终才会敢于消费,如此,我们才算是进入到一个正轨。

发钱当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通胀,但眼下的问题已经不是通胀不通胀的问题了,而是有可能通缩了,CPI零点几的增长趋势,非常微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先解决更大的问题,通胀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无视。

这个时候还担忧通胀,就如同已经快做手术了,却担忧做手术这件事本身对人体的危害一样;做手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更大的病症,和做手术带来的负面效果相比,是不值一提的。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