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新领域成重要驱动,中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加速

2024-10-17财经

【一、疫情常态化,整体增长放缓背景下,需求将呈现一定分化】

1.1、中短期来看,疫情会成为常态,疫情扰动产生的边际影响正在慢慢变小。

海外疫情常态化在未来预计还会持续下去,不过疫情的边际扰动明显减弱了。大家对新冠疫情已经有了两年的认识,多数国家差不多都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应对办法。虽然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新增确诊人数会有反复,但是经过新冠疫苗的推广和新冠药物的治疗,疫情对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已经大大变小了,疫情反复所产生的边际影响也在变弱。

需求还有提升的余地,不过开始趋于稳定了。随着国内外经济持续恢复,在2021年快速反弹以及后期恢复之后,疫情对国内外的影响开始稳定下来,经济也逐步朝着常规化的发展状态回归。海外制造业的PMI先快速恢复,在非制造业快速提升之后,制造业开始逐步稳定,不过疫情对增长动力的压制还是能看出来的。在经历了短期经济「报复性」复苏之后,疫情的影响进入到后期恢复阶段,像服务业这样的非制造业还有恢复提升的空间,但总体上会趋于稳定,这个空间比较有限。

发展中国家的疫情老是反复,这对经济的冲击还没消失呢,不过整体上是一直在复苏的。全球的供应在转移的时候,亚洲因为成本优势比较强,就成了承接产业链供应的关键地区。但是亚洲多数国家和发达国家不一样,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都有差距,在疫情反复的时候,还是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PMI指数下降了,工业生产指数就算是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增长也低,甚至还下降了。中国之前管控得挺好的,承接了不少「短期转移订单」,2021年整体调整之后,预计会有一部分订单慢慢回流。

今年,我国上半年还受着海外疫情造成局部供应不足的好处,接到了部分领域的订单转移。到了下半年,疫情的影响虽然还在,但总的出口交货值已经有所回归了。

和10年前比起来,这几年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比较明显了。在技术壁垒比较高的制造环节,发展能力更具持续性了,而且疫情之后,整个行业的恢复速度也明显加快了。同时呢,和中低端代加工行业不同,中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更多靠产业链供给和技术积累,在供应链更安全的情况下,我国承接中高端制造的行业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海外疫情让中高端材料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加快了。中高端材料这一块,日韩的整体供应链在产品市场上占了不错的份额。可是日韩疫情老是反复,这就给国内企业的供应链切入下游客户、开始增加产量带来了好机会。下游客户呢,在之前中美贸易的基础上,开放了认证资格,也有了合作的可能。疫情加快了产业开始增加产量的速度,给国内有技术的企业创造了很好的合作机会,也让产品认证周期缩短了,产量也能更快释放了。

海外刚性制造产业链的需求还在持续,和消费需求对接起来的话,边际变化慢慢变缓了。海外疫情多次反复之后,像化学原料制品、医药制造这些对标下游刚性制造领域的,需求明显增加了。因为要稳定,我国靠着产业链的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里占了不错的份额。而更多和下游消费需求对接的市场呢,在海外疫情波动让出口短期上升之后,总的出口交货值在慢慢下降。以后疫情要是常态化发展,出口需求会更多拉动国内偏向刚需制造的化工原料领域,消费需求的恢复还得花时间,估计很难在边际上有更大的变化了。

海外需求恢复带来的最大边际变化已经慢慢成为过去式了,出口需求渐渐趋于平稳。2021年海外疫情波动时,我国整体出口有很大提升,不过整体边际影响在不断减弱。而且海外需求在爆发式恢复之后,开始恢复正常了。再加上海外还时不时出现变异毒株,疫情也反复,预计接下来一年出口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会慢慢趋于平稳。

1.2、整体增长速度慢下来了,需求会出现分化的情况,「新」的方向会是关键动力。

疫情扰动之后,GDP的增长和贡献结构差不多又回到正常状态了。我国GDP在过去一年里,增速先是大幅下降,接着又迅速回升,这两个阶段过后,增速基本恢复正常了,而且投资、消费、进出口在结构上的贡献也基本恢复正常了。

需求结构一直在调整,传统领域需求的动力变弱了,需求结构会发生改变。2018年起,固定资产细分的投资领域又出现改建同比高于平均值这种情况,结构性升级投资占比增加了。从我国双碳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情况看,以后「新基建」、传统行业结构性升级的投资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传统领域投资的动力在慢慢减弱,投资对需求的拉动也开始出现分化,「大水漫灌」式投资的时代已经快过去了。

疫情影响最大的时候基本已经过去了,可对消费还是有点小抑制,估计短时间内消费需求再进一步改善的余地不太大。不算2020年上半年疫情造成低基数这个前期因素的话,2021年下半年起,我国社零消费当月同比的数据很快就掉到正常范围了,2021年10月当月环比大概是5%。虽然国内疫情管控得挺好,疫情也大多是小打小闹,但国内总体消费水平还是被抑制了一些,能拉动需求往上走的空间非常有限。

传统的「吃、穿、住、行、用」这几个方面,是左右上游化工产品原料供给需求的关键领域。吃、穿、住、行、用这五大领域能够带动上游传统化工产品的需求。不过呢,在投资消费需求总体比较有限的情况下,那些需求比较刚性或者会逆周期变化的领域,它们的产品需求支撑可能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供给变动不大的领域,也会保持相对不错的运行情况。

农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平稳,需求也比较固定,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人口增长慢了,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时候,农业跟着周期波动的关联程度明显降低了。最近20年,咱们国家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的整体发展速度相对平稳,需求比较固定。在整体需求增长变缓的情况下,传统农业上游的农化类化工产品需求整体上也比较平稳,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纺织服装这块,对国内下游需求的带动比较小,疫情造成的阶段性需求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了。国内消费整体需求不怎么强的时候,「衣」方面带来的终端需求支撑可能会变弱,而且终端产品出口累计同比下降得很快,对出口海外需求的支撑没多少。

需求的支撑力度变小了,边际贡献也少了,化纤类产品价格之前冲到高位,现在开始回落了,像涤纶长丝、短纤、锦纶、粘胶、氨纶这些细分领域的主流产品价格也开始降低了。

因为房屋竣工面积增加,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我国家电在2020 - 2021年上半年的时候,销售量同比涨了很多。可是到了今年下半年,家电销售量开始同比往回走了,家电需求的支撑作用在一点点变弱。

刚性需求方面慢慢变成稳态市场了,得找到那些能「变」的因素,这样行业才有新活力。总的来说,「变」的关键在于供给端重新整合以及需求端的替换。从整体上讲,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之前人均GDP也快速提高,所以经济发展得很快。可是,传统刚性需求逐渐成为稳态市场之后,需求升级和供给端整合就成了带动行业形成新格局的关键因素了。

传统需求端升级:在传统领域里,要是产品有更新换代或者发生革命性变化,那会让上游原有的供应格局跟着改变。新的产品需求会促使相应的上游产业链快速更替。因为之前就有比较不错的市场空间,这就使得相关的替换产品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需求量,于是就进入快速成长期了,就像新能源车这样。

供给端的再次整合:当需求端出现明显变化时,供给端的厂家也会发生变化,这将使产品利润再次调整。进行供给端的国产化替代,或者让供给端产能出清,这样就能在国内市场达成行业供需的再平衡,进而给传统领域,像「两高」行业、国产化材料领域、生物合成领域提供新的动力。

【二、政策带动传统行业变革,「新」领域成供应链的重要驱动力】

2.1、探究这一轮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因素

国内化工产品的价格,大体上是跟着全球工业类产品价格上涨的。这两年,国内化工产品价格走向,基本上是随着全球化工产品价格变动的。从2020年4月起,国内化工产品价格就差不多一直在往上涨,一直涨到2021年10月。这轮疫情让供需明显错配,量放得不对,再加上细分环节里供给和运输匹配起来更难了,化工产品价格就明显地往上走了。

第一阶段:国内外产品价格都在上涨,海外供给受影响更严重,价格涨得更厉害。2020年中国先被疫情影响,供给大幅下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供给和销售市场,上游原料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后来海外疫情爆发,美国大量增发美债,向市场释放很多流动性,产品价格就明显上涨了。不过中国供给端恢复得快,供给能力比海外强,国内供需紧张程度没海外那么高。再加上流动性的影响,全球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比中国化工产品涨价速度快多了。

第二阶段:国内外供需错位开始恢复,海外的供需错配还是很明显,海运等因素让这种情况影响更大了。2021年3月之后,欧美等海外国家需求迅速复苏,消费需求涨得很明显,可供给因为不同地区有疫情干扰,还是被限制住了。所以海外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供需错配。在这之前,国内疫情管控得不错,需求已经快速回升过了,所以国内供需相对稳定,价格也基本稳定。但海外因为需求的拉动和生产结构失衡,又进入了第二阶段的价格上涨时期。

第三阶段:国内政策又让供给进一步减少了,促使价格上涨进入新的阶段。今年我国开展双碳专项治理,对「双高」产品的生产加以管控。到了三季度,国内很多省份都没达成阶段性的能耗管控目标。所以三季度不少省份的供给端都受到了管制,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国内的总体供给也下滑了。再加上煤炭的新产能没法有效地满足下游需求,能源产品的价格涨了很多,这就使得化工产品价格又涨上去了。

对煤炭生产的供给端进行了调整,这使得煤炭开采量增加了。10月的时候,煤炭产量环比有很明显的增长,煤炭价格指数也因此开始回落。国家发布了不是「一刀切」的能耗管控治理指示之后,我国受到上游能源价格以及供给管制所带来的异常价格影响正在慢慢变小,这也让整体化工产品价格指数差不多回落到政策驱动之前的水平了。

化学原料及制品的营收累计增速慢慢开始有下行的趋势了,产品价格也有了向下走的态势,10月的库存同比还在大幅增加呢。之前我们分析过,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了,接下来一段时间需求增长的空间比较有限,以后可能得经历被动累库或者主动去库阶段,预计整体价格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

综合化工产品过去两年的价格走势,分阶段来看,整个行业特别景气的核心动力就两种:要么是需求快速增长,要么是供给端管制造成供需错配。

基础产业链的供给比较成熟的时候,供给端的变化大多会被政策推动。不管是环保、安全治理,还是能源结构治理,其实质大多是供给侧产能被清理掉一些,从而让产品形成结构性优化的局面,让传统行业有新的活力。

在新一阶段,国内传统需求的增速慢下来了,这是大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像「衣食住行用」这些传统方面的数量需求,可能会慢慢稳定下来,或者稍微有点增加。所以呢,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才是带动上游产业链的关键因素。这样一来,终端应用方面的「升级换代」就会变成未来化工行业材料方面新的核心驱动力,「数量增加」这种逻辑会慢慢变成「替换」这种逻辑。

2.2、「双碳」政策所引发的「冲突」会成为长期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碳中和的顶层政策接连出台,细分领域的政策要求有望进一步落实。2021年10月,两份重要的碳中和顶层文件问世,政策会慢慢在细分行业落地,这就代表着之前「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开始走向正规,各地会非常重视相关政策要求以及最终的考核。

我国有煤资源的优势,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以煤为起点,构建能化供应的格局。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我国一直把煤当作主要能源,还利用煤价低这个优势,安排了很多煤化工产品的布局,这样就有了能耗的双线布局。

碳中和政策更多是供能和用能方面的结构性调整。碳中和主要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不过在政策实施前期,更多是能源利用方面的事。之前化石资源转化成能源供应的过程中碳排放规模最大,所以碳中和政策的影响也更多会转变成供能和用能的结构性调整。在我国,电煤消费量占煤炭总消费量的55%,是主要的供给能源。我国发电结构里,火电占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短时间内要是想大幅度调整供能和用能的结构,就得把前期的行政要求和市场变革结合起来,这样细分赛道就会出现结构性缩减和大幅扩张的差别。

同时,随着我国双碳政策逐渐平稳落地,我国会从一开始的能源管控朝着后期的碳排放管控过渡,从最初那种「大开大合」式的治理,慢慢变得更加精细区分,给优秀企业更多发展空间,有效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碳中和对行业大方向的影响,我们总结出两大冲突:①供能端方面,短时间内能源源头改变,这会使能源供给阶段性不足,从而带动能源价格变动,而且新势力在承接过程中有迫切的建设需求;②需求端方面,传统用能结构要调整(也就是提升用能效率),在整体要压缩碳排放的情况下,传统耗能领域得给成长性行业腾出碳排放空间,这样一来,传统产品的供给管控和下游常规需求之间就形成了供需冲突。

供能这边呢:传统能源的供应投资少了,新能源的配置又很难满足高峰时候的需求。今年煤炭价格涨了好多,从2016年开始,咱们国家煤炭行业新的资本投入就慢下来了。今年总的用电量大大增加,这就使得前端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进而让相关化工行业的很多产品价格一个劲地往上升。短时间内供应不够就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不平衡,这不但会影响部分产品的生产开工,还会让传统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变高。

新能源的供应需求会让上游产业链的需求快速释放出来。为解决阶段性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储能市场的配套需求也会进一步被触发。按照十四五电力规划,预计在2025年的时候,全球非化石能源装机量能达到13.5亿千瓦,占比会是49.1%,和2020年相比能提高大概3.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会达到34.5%。非化石能源供应占比提高很多,这显然会让光伏、风电、水电这些新能源领域的供应需求快速增加,这样一来,上游材料端的需求也会明显增加。不过,因为供给受到技术和扩产的限制,像EVA等产品的供需情况会大幅好转。

新能源跟传统化石能源比起来,都有一定的短周期特性,像光伏就有昼夜的问题,水电有枯水期和汛期的情况。而且下游用能会根据季节、气候、极端天气、生产需求等来调整。所以呢,在对能源供应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会极大地推动储能领域快速发展,像抽水储能、化学储能还有氢能这些。这样一来,对应的上游产业,比如储能电池、氢能材料这一端的产业链也会持续发展。

需求端:用能结构发生改变以及对传统高耗能领域进行管制,这会成为推动行业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应用端,有这么两个情况。其一,长期的高耗能行业会迈向更有序的发展阶段,那些落后的产能会被淘汰,新建产能会被严格管控,要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整体碳排放最小化。其二,传统用能来源的改变,会让以前大量依赖化石能源的应用场景慢慢转变成依靠清洁能源或者电能,或者以前用化石资源做原料的产品,逐步用生物合成的方式来替换原材料。新能源车领域就很典型,生产从烧煤变成用气、用电,还有生物合成领域,通过下游使用能源方式的转变,这样就能逐渐加强下游用能端和新能源供能方式的连接。在下游「吃穿住行用」快速发展后进入大规模需求的平稳状态时,新能源的替换需求在一开始就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所以要是能在短期内达成发展目标,就会让行业进入大赛道、高成长的阶段,新能源车和电池领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合成生物渐渐步入工业化布局阶段。在实体产业方面,合成生物学当前的应用大体涵盖工业化学品、医疗保健、食品饮料、农业、消费品以及化妆品和皮肤护理等领域。合成生物的应用潜力巨大,已经有企业开始逐步进行资本扩张、搭建中小平台,在细分品类领域展开工业化布局了。多数合成生物学公司成立不久,规模较小,不过经过持续积累,在细分领域开始形成工业化供应,推动技术逐步落地。按照CB Insights的测算,合成生物学的市场空间增速在逐步加快,预计2019 - 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28.8%,其中,预计2024年工业化学品的市场空间会超过350亿元。

双碳政策慢慢开始实施,生物合成这一块进入快速发展期了。随着碳中和政策渐渐从能源管控往碳排放管控转变,合成生物领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估算,每单位重量的生物基聚酰胺56,其全球变暖潜力(就是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相当于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同样重量的尼龙66要低50%,比尼龙6低56%。在环保、碳排放这些方面,合成生物工艺比传统化学合成工艺要好,在未来发展上有长期可持续性,政策进一步实施的话,生物合成领域有望加快发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3、「新」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发展速度快,这使得上游材料供应端进入到高成长的轨道。

「双碳」目标带动能源转型,新的能源供给发展正盛。2020年12月,我国宣称,到2030年的时候,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里占的比重会达到25%左右。能源朝着清洁低碳去转型,这是达成碳中和目标必定要走的路。在新的能源供给这块儿,像光伏、风电、水电、天然气这类清洁能源供给正蓬勃发展呢。据BP统计,在2020年的时候,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里,煤炭占了57%,跟之前比稍微下降了一点;太阳能、风能、水电、天然气占的比例分别是1.6%、2.8%、8.1%、8.2%,从2016年到2020年的复合增速分别是40%、17%、3%、12%,以后发展的空间很大。

光伏:有政策和技术支持,装机量会一直保持高增长。2020年,咱们国家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在全球还是排第一,新增装机规模达到48.2GW,跟去年比增长了60%。2021年的前三个季度,咱们国家新增光伏装机25.6GW,第三季度装机12.6GW,增速依旧比较高。

CPIA预测,2025年的时候,全球光伏装机量要是乐观估计能有330GW,保守估计会达到270GW。咱们国家的光伏装机量呢,乐观估计能到110GW,这5年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8%;保守估计能达到90GW,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13%。

风电慢慢走向平价时代,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不错。2020年,咱们国家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有72.4GW,这里面陆上风电是69.3GW,海上风电是3.1GW,在世界上都排第一呢。现在,我国陆上风电已经有很成熟的技术和服务市场了,2021年就开始平价上网了。今年上半年,国内风电整机市场招标总量达到31.5GW,和去年同期比增长了167.5%,而且招标的全是陆上风电。

和陆风相比,我国有风能资源丰富、能就近消纳等优势。这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装机量增长得很快。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了3.82GW,比去年全年的量还多。虽然2021年之后海风项目不能再拿到中央财政补贴了,但是国内厂商在风机大型化等方面努力降低成本,这让未来海风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

天然气:在「双碳」目标下,有望持续较快增长。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比煤炭低得多,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还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时,天然气在能源转型里会起到桥梁般的作用。依照我国「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要努力提高到15%左右。我们觉得天然气在取暖、交通、工业燃料、发电等方面对煤炭有很大的替代空间。根据需求测算,到202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可能达到4482亿立方米,五年会增长1202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用气分别增长430亿、475亿、253亿立方米。

我国已经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大国了。有政策支持呢,以后这个行业的需求肯定会持续增长,这事儿确定性很强。在碳中和这个大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得特别快,2014年的时候产量才34万辆,到2020年就达到255万辆了,这复合增速能有40%呢。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也发展得很快,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23%提高到2020年的54%,成了新能源汽车重要的产销市场。按照政策文件定的目标,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会提高到20%左右。下游需求快速增长的话,产业链上游电池领域的核心原料会一直受益。

储能的需求大大增加了,电化学储能的增长潜力非常大。储能呢,就是利用介质或者设备把能量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放出来的这么个过程,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对能源结构转型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全球抽水蓄能装机的累计规模还是占绝对优势的,不过这几年电化学储能规模增长速度很快,2020年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14.2GW,跟上年比增长了50%,在储能市场总装机规模里占7.5%。由于全球的技术研发和发展重点都在电化学方面,中国、美国和欧洲在储能市场上是占主导地位的。

政策目标越来越明确了,国内储能市场快速发展会让上游的核心原料进入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这里面提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而且全国好多省份的能源局也陆续出台了风电和光伏强制配储的政策,大部分都要求新建的风光发电项目配储比例在10% - 20%这个范围。储能领域有了量化的发展目标,还不断细化,国内储能市场可能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储能电池在产业链里价值量是最高的,相关核心原料的需求量也会跟着大幅增加。

5G通信产业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现在数字经济发展得很快,这个行业估计会长期向好。2020年是5G开始用于商业领域的第一年,由于5G应用涵盖的场景特别多,还能给各个行业很好地助力,我国就从政策上大力支持这个行业。今年7月,十个部门发出了有关5G应用的计划通知,给未来3年的基站建设、专网数量和用户普及率都定了目标。并且呢,在今年11月公布的信息通信行业规划里,也规划了5G在基础建设和应用等方面未来5年的目标。这么多政策接连出台,这就表明我国下了很大决心要大力发展5G产业,这个行业很可能会有大发展,产业链上游相关原材料的需求也会得到很好的支持。

政策不断推进,5G行业上游的高端材料领域可能会一直受益。在传输这块儿,5G有高频高速的特性,用高频介电性能、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都很突出的LCP材料来替换天线传输线已经是一种趋势了。随着5G基站不断建设,应用也越来越丰富,LCP薄膜材料的需求应该会持续增加,国内有些突破了技术壁垒的企业能很快在全球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在终端方面,5G时代会带来更多新的显示应用,OCA光学胶作为触摸屏的重要原材料,其市场规模也有望快速扩大。

2.4、传统化工领域的壁垒提高了,一些产品的周期性变弱了。

传统大宗产品的产能建设比较充足,新建产能的管控会比较有序。我国发展了这么多年,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增加,针对很多大宗化工产品,我国已经布局了足够的产能,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长时间产能过剩的情况。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产能清理,2018年开始的环保治理,专门清理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过整体上对新建产能的管制并不是非常严格。到了十四五阶段,新建产能得同时满足能耗、环境、安全方面的评估,管制要求变得更严了。

今年9月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要求,国家依旧把能耗强度降低当作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设定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并分到各个地区。这就是说,除了国家重点项目,大多数新建项目都得占用地方总的能耗指标。通常有竞争力的大宗化工项目,建设规模往往比较大,对细分产品可能还有进一步的规模要求,单个项目整体的用能规模会极大地影响地方企业的整体规划。在供需双向变动产生的周期性变化里,供给端受到的限制会让传统大宗化工品的周期波动进一步减小。

高耗能产品的用能端治理成了重点,行业整合也渐渐拉开序幕。在化工方面,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能耗在整个行业能耗里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影响整体能耗效率的关键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耗能行业整体的耗能水平高低不一,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效率比较有限,所以对这个行业的治理显然会着重于行业整合。一方面,各地陆续出台政策,严格限制新建「两高」项目的审批;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整体用能效率,现有装置的减量替换会是优化现有产能的关键。

把降耗指标分到各个地区,会进一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能耗管理。化工产品有很多种类,部分产品生产起来差别很大,对于能耗先进与否的判断主要在行业内部,行业协会很难对项目落地、淘汰之类的进行有效管理,大多只是发出行业倡议。不过到了新阶段,通过「自上而下」地分解任务,把指标管理交到有管控权力的地方手里,凭借行政要求就能对生产、新项目审核、项目淘汰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这样就能一步步真正把降耗指标落到实处。今年三季度,好多地方上半年能耗管理没达标,很多地方接着就实施了控制能耗的措施,之后中央经济会议也对碳中和的落实给予了进一步的引导,整体上提高效率这个方向没有变,还避免了因过度限产造成行业短期内波动,让传统行业能长期稳定发展。

对于高耗能行业来说,进行减量替换是区域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环,这能让传统化工产品的供给格局进一步优化。2020年,行业标杆企业整体耗能情况和行业水平以及行业准入水平相比,差距很明显。这就表明,在能效管控的时候,有不少老旧产能总体能耗比较高,导致大量能源被浪费,碳排放也过多。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新增能耗指标严格管控,存量市场整改就成了区域内优秀企业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地方会有动力开展行业内部的减量替换改革,推动行业内部结构改善。

就像山东已经发布了非常严格的两高项目管理通知,在产能减量替换上,电石、氯碱、焦化之类的项目不能低于1:1.25,氮肥项目不能低于1:1.05,全部「两高」耗煤项目的减量替代比例不得低于1:1.2,会慢慢把减量替换从一开始的文件说法落实到终端项目上。

传统行业要是耗能高,新建产能就会比较受限,新增的供给会变少,这样一来行业产能整合很可能让传统化工产品的周期性明显减弱。国家对两高行业新建产能有要求,要是「两高」项目新增能耗达到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就得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这不但要占用地区能耗指标,审查流程还特别严格。而且多数地区还专门出台政策,不再审批「双高」项目了。所以在传统高耗能行业,新建产能会被管得很严。行业里的那些领先企业可以用减量替换的办法来优化竞争格局,这样就能在供给端有效地减轻因为新增产能导致的产品周期波动,像大宗化工行业里的磷化工、煤化工就很典型。

磷化工这一块呢,政策对供给是有限制的。在需求不断被消化的时候,行业格局会持续得到优化。

新增产能受到限制,在产能持续出清时,行业的供给格局有希望变好。按照【「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市场已经饱和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主要产品设计的能效水平得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者国际先进水平,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要进行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依法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磷化工在我国已经过了快速发展期和产能整合期,随着行业整合进一步深入,行业里那些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不断被淘汰,使得行业整体的供给开始慢慢减少,市场的集中度也逐步提高。

磷化工下游里农业需求占主导,化肥需求比较稳定,工业需求的增长会让供需格局变得更好。磷肥下游的应用,百分之八十多的产品主要用在农业上,当化肥使。咱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化肥需求市场很大,一般价格波动合理的时候,化肥下游农业的整体需求比较固定,就算有化肥使用负增长这种长期政策引导,行业的正向变动也比较小,而且周期挺长的。除了传统的农业需求,我国工业领域对磷肥的需求一直在增加,这也让磷化工产品的下游需求不断上升。供给端一直在清理产能,再加上新建产能受限,磷肥的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持续改善。

磷酸一铵因为前期疫情的缘故,2020年整体产量下降得特别明显。不过下游需求比较固定,而且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需求还有进一步变好的趋势,需求一直在消化库存。又因为之前多年产能一直在减少,供给增加的幅度有限,这就导致产品供给不够,盈利持续上升。磷酸二铵产品呢,整个市场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大企业的生产受疫情影响比较小,2020年生产比较有秩序,产品正常运行。今年它整体的价格调整更多地受成本影响,整体盈利状况比较平稳。

磷酸铁锂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长,这影响到磷化工下游,使得工业需求也不断增长。这样一来,磷矿 - 磷酸环节的供需结构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在周期性慢慢变弱的时候,产品的盈利中枢有望慢慢提高。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得很快,磷酸是生产电池正极磷酸铁锂必须要用的原料。随着下游电池产量逐步增加,磷酸的需求也会快速增长。以前,磷酸铁锂行业上游的原料更多是靠黄磷 - 热法磷酸铵盐。现在有更多的磷化工企业参与到产业链布局里,这会逐渐带动工业级磷酸一铵的产品需求。不管中间环节是怎样的,最终都会让磷矿 - 磷酸的工业需求持续增长,在需求端让行业格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煤化工是重点发展的领域,它的运行状态有些特殊。我国资源禀赋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所以煤化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比海外其他国家高很多。这也让我国在合成氨、甲醇、醋酸、有机胺等很多细分产品领域的工艺结构和海外市场有明显区别。而且国内煤炭资源比较多,煤炭价格长时间都比较低,我国就大量开发了乙二醇、烯烃等很多石化产品的煤头生产工艺,来让产品国产化,替代进口产品。

煤化工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发展领域。我国煤化工工艺发展了好些年,到现在,多数煤化工项目的规模都很大,不管是原料用煤量,还是生产用能量都非常可观。今年开始,因为碳中和政策刚开始施行,煤化工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不过总的来讲,煤炭是我国自给自足的化石资源里的关键产品,发展煤化工对能源安全来说是很关键的方向,从长远的发展规划看,好的煤化工项目还是有发展的机会的。

双控政策重点监管的领域包括煤化工领域。当下,因为煤液化工艺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煤化工的生产路线主要是焦化和气化这两大块。

在传统的焦化路线里,焦炭和电石都属于特别典型的高耗能产品,这已经变成煤化工着重监管的方向了。电石呢,之前因为产能过剩,还具有高耗能、高耗电的特点,所以在过去一年就成了供给端重点管制的产品。受下游PVC、BDO等需求增长的影响,电石的需求也增多了,可是供给端的产量却受限,这就使得电石供给不够了,价格也大幅上涨。今年前11个月,电石累计产量同比下降了大概8%,下半年开始,电石产量同比下降都超过10%,供给端的影响更加明显了,产品的盈利也大幅提高了。

在气化路线方面,我国大多是沿着氨、醇往产业链下游延伸。这里面盈利分化的情况很明显,甲醇下游主要用于MTO装置,它的核心产品烯烃定价是跟着油走的,所以甲醇产品的盈利会被下游反向影响。但合成氨就不一样了,我国大概9成的合成氨生产是用煤头工艺,下游主要用在尿素方面,在国内有议价的主导权,所以这个行业慢慢成熟起来后,产品盈利的情况就比较好了。

2.5、龙头企业有产业链延展的能力,国有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新赛道布局了。

龙头企业有两方面的支撑,一是传统产品格局的优化,二是新增发展空间。能耗双控的情况下,一方面,存量企业得不断靠技术进步达到行业能耗下降的要求,存量里那些难达标的企业会被进一步清退。另一方面,新建产能受整体能耗指标管控影响,传统领域里那些和新能源没关系的新建产能大多得减量替换,能以行业先进水平做减量替换的企业往往要有不错的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在这方面传统领域的龙头企业优势很明显。

按照12月中央经济会议的指示,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范围。这就表明,那些之前一直被担心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后在新能源材料供应方面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了。也就是说,这些龙头企业在原来的领域有可替换的基础,在新能源等领域也有发展的空间。

龙头企业凭借产业链基础以及资金、技术方面的实力,也有希望慢慢朝着「新」领域拓展延伸。在咱们国家,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占比相对不多,大概11%的企业就占有国内65%的资产,大中型企业整体的资金和资产规模有着更好的产业基础。就像前面提到的,「新」领域是当下下游还有持续增长动力的细分市场,要么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赛道,要么有非常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和一般单一领域的小规模企业相比,龙头企业一方面能够迅速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拓展,有资金和实力来搞技术研发与布局;另一方面,我国的龙头企业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行业竞争,在成本优化上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在大规模的赛道里,很可能会进一步凸显产业链和成本管控方面的优势。

龙头企业陆续开始涉足大领域赛道了,这样就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成长空间。龙头企业发展了好些年,在不断进行成本优化和产能扩张时,其产业链包含了不少生产环节。在持续发展的时候,产业链基础具备多维度延伸的条件。而且,龙头企业一般在当地解决就业、税收这些事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在整体能耗管控比较严格的情况下,龙头企业进行产能扩充、产业链延伸或者指标替换的能力相对来说更强。

这几年的发展情况表明,龙头企业没有在自己原来的领域里「原地踏步」,而是有更多的龙头企业开始涉足「新」领域的布局了。就像华鲁恒升规划了30万吨DMC的产能,之后还做了可降解塑料、尼龙66等方面的规划;万华化学一直在不断培育新材料业务,也开始布局可降解塑料、磷酸铁锂正极;云天化、新洋丰这些化工龙头企业也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布局磷酸铁等领域的延伸业务。大多数龙头企业在现有的业务领域里产业链基础很不错,并且在产业链的上下游领域也有技术延伸方面的储备,这样就能在新的领域里继续发挥原来产业链和成本方面的优势。随着「新」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龙头企业有希望靠着更好的资金和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能源指标。

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赛道布局当中,用一系列激励手段,把自身的资源、资金和规模优势发挥出来。通常来讲,民营企业规模大多比较小,不过决策很灵活。从新能源发展早期开始,就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多个环节的材料布局里了。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慢慢开展起来,不少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激励之类的方式,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在最近两三年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赛道布局了。国有企业存在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有的有上游资源,有的有较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布局,在「新」赛道布局上有不错的产业链基础,像煤化工、磷化工、氟化工这些就是例子。

【三、技术优化叠加供应链加持,开启细分赛道的国产化趋势】

3.1、凭借着不错的产业链基础和技术上的突破,新材料领域开始快速发展了。

终端产品在市场上取得突破,这给国内材料供应搭建了不错的平台基础。最近十年,我国着重在终端电子、5G、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布局。在细分的领域里,我国的格局已经从一开始的「上游在国内,需求在国外」转变成了「两端在国内,中端在国外」,现在大部分基础原材料和终端产品都在国内生产。在很多材料供应环节中,技术和客户是产品能否大量生产的关键。和普通化工产品供应比起来,材料供应得在达到特殊产能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打入下游客户那里,拿到有效订单。我国在终端供应方面的市场占比一直在提高,这就为中间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基础。

技术基础慢慢提高了,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也显现出来,我国中高端材料的供应能力开始一点点增强。因为我国重点在新材料这些领域投入技术并进行研发,所以已经渐渐在细分材料市场方面有了技术储备,能达到中低端产品的技术要求。又因为贸易战、疫情等特殊情况,为了让供应链稳定,下游的厂家开始更多地用国产材料来替代上游材料供应端的产品。并且在整个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过程里,性价比优势也促使国内产业链供应逐渐朝着中高端领域发展了。

我国化工产业链的布局还算比较完整,有进一步延伸发展的根基。几十年间,我国在产线布局和产能扩充上「大动作」不断,在上游原料、中游加工品、下游产品等方面已经有了不错的产业链布局,这给我国化工行业朝着优质化升级发展打下了好基础。有一些产品,其上下游产业都在国内,可中间环节由于技术壁垒的限制,一直依赖从国外进口,在如今产业链基础较好的情况下,国产化进程有望开启。

我国在新能源行业下游应用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占主导地位,上游新材料的产业链配套是必然趋势。新能源里锂电池和光伏是两大关键领域,就目前下游的全球生产情况而言,我国已经占主导了。2020年我国锂电池产能占比达到77%,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国内企业产量占比都在70%以上,这表明我国是新能源板块最核心的生产供应商。从新能源产业链来看,上游一些新材料的进口依赖程度还比较高,在下游核心产业都集中在国内的情况下,为确保整个产业链安全稳定供应,加快上游原料端国产化进程是当务之急。(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工艺技术优化升级,能让国产材料慢慢达到高端领域的质量标准。中短期来看,它能快速承接需求增加的部分;长期来说,凭借地域和性价比的优势可实现国产替代。在工艺要求比较高、技术壁垒比较厚的情况下,那些和新能源关系密切的下游核心应用新材料,以前一直没实现国产化。不过近几年,随着技术升级和工艺经验的积累,不少新材料开始慢慢符合下游客户的质量标准,可以在各个层面的市场跟海外产品正儿八经地竞争了。

从行业发展进程来讲,新能源领域需求增长快,又受扩产和认证周期的限制,所以中短期各个子行业的供需大体上是紧平衡的状态。从长远看,随着国内企业大量新增产能投入市场,行业就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国内企业能凭借上游原料国产化来降低成本,还能有下游消费市场的地域优势,跟海外产品比起来,性价比优势很明显。在产业链的有力支持下,细分原材料领域的国产化进程有希望加快。

3.2、新能源电池发展得很快,这让PVDF、铝塑膜等产品也快速发展起来。

PVDF:锂电池需求增加,使得产品的供需状况大大改善,一直保持高景气度运行。

PVDF就是聚偏氟乙烯,它既有通用树脂的特性,又有含氟树脂的特性。它耐化学腐蚀,耐高温、氧化、气候、紫外线和辐射的能力都很强,而且还有压电性、热电性这些特殊性能。所以呢,除了在化工医药、建筑、金属冶炼这些传统领域有应用,在电子电气、通讯能源等领域应用得也比较多,是仅次于PTFE的第二大含氟树脂产品。

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在质量和工艺管控上要求很不一样,产品价格也有很大差别。PVDF下游多用于涂料、注塑和锂电池这些领域,不过不同应用领域对产品质量要求差别明显,产品价格差异也比较大。作为锂电池粘结剂,它对安全性的要求更严,一般得调整生产工艺、产品纯度、生产参数等,能满足下游厂商认证而且稳定供应的企业比较少,所以在产品销售的时候,价格比其他种类的产品高很多。

不同的应用领域,生产工艺要求不一样,再加上客户需要稳定供应,所以应用领域转换起来空间比较小。生产工艺不同,生产设备就有差别,工艺控制、生产流程、设计参数也都不一样,不同工艺之间能转化的空间很有限。而且不同厂家长期供货的时候,下游客户和应用领域需求相对稳定,不同种类、不同应用领域之间生产转换的空间非常小。现在各类产品售价虽然有点差别,但整体产品的趋势变化大体相同,所以现阶段把生产设备检修转产,也没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PVDF的原材料成本占比特别大。PVDF生产大多把二代制冷剂R142b当作主要原料。二代制冷剂是按配额生产的产品,它作为生产聚合物的原料,要想扩建产能只能自己配套,很难对外销售。那些没有相关原料配套的企业,能采购原料的量相对固定。所以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增加,对R142b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这就使R142b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在生产的时候,没有原料一体化供应的企业,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一些。

在国内,能有效供应PVDF的企业没多少,建新产能的周期也比较长。通常来讲,PVDF的产能建设得花1.5到2年左右的时间,再算上环境评估、能源评估等备案的时间、生产线调试的时间、客户认证的时间,真正能把产能投放出来估计得2年往上了。之前因为行业需求比较平稳,国内打算扩充PVDF产能的企业就不多,在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能有效释放出来的产能特别少,预计也就是联创和少数企业通过小幅度技术改造扩充一点产能。

动力电池的需求一直在增加,PVDF是正极粘结剂,现在还没有能替代它的产品,这会让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在锂电池方面,PVDF能当正极粘结剂和隔膜涂层用。PVDF作为正极粘结剂的时候,可以把导电涂层和铝箔粘在一起,目前没有东西能代替它。所以,随着下游锂电池需求变多,PVDF作为正极粘结剂的需求量也会跟着增加。磷酸铁锂跟三元材料比起来,分子量更大,需要的PVDF量也更多。

铝塑膜啊,国产替代的趋势已经很清楚了,这个行业开始进入成长期了。

铝塑膜是软包电池封装的关键材料,软包电池性能优异,符合未来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走向。铝塑膜这种复合软包装外壳材料用于封装锂电池,对电芯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锂电池的封装形式主要有圆柱、方形和软包这三种,软包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佳、充电快、温度适应性强,有很多竞争优势,能较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需求。

软包动力电池很可能让铝塑膜需求一个劲儿地高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铝塑膜的需求能涨到7.8亿平,市场规模能有百亿元以上。软包电池一开始主要是用在3C方面,现在在这方面的渗透率都超过70%了,不过在动力方面的渗透率还比较低。因为电池越小,单位电池用的铝塑膜就越多,所以这里就假定动力和储能电池每GW消耗150万平铝塑膜,数码电池每GW消耗550万平铝塑膜。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快,动力电池这方面的需求增长也加快了。假设软包电池在2025年的渗透率能涨到25%,那动力铝塑膜的需求量就会从2020年的0.4亿平涨到2025年的3.3亿平,这5年的复合增长率就是52%。整体铝塑膜的需求也会从2020年的2.4亿平涨到2025年的7.8亿平,5年复合增速是27%。要是按照2020年每平米20元的均价来算,2025年全球铝塑膜的市场规模能超过150亿。

国内软包动力电池产业链有望开启良性循环了,铝塑膜国产化或许会迎来转机。产业链跟过去比有两大变化:其一,上游关键原材料铝塑膜经过多年研发和工艺积累,现在相关技术指标不比国外产品差了。好多铝塑膜企业正在接受动力电池企业的认证,等认证完了,再加上新增产能释放出来,国内软包电池产业链的稳定性会大大增强;其二,下游应用端比亚迪刀片电池突然出现,让软包路线有了新的活力。软包电池厂商解决原料供应的担忧后,就能放心扩张了,这样也会带动对上游铝塑膜的需求。总的来说,受国产铝塑膜质量达到动力标准和比亚迪刀片电池开启软包新路线这两大变化影响,软包产业链过去的双重恶性循环能被打破,以后会达成供需协调、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球软包电池企业大幅扩张产能,再加上刀片电池也开始发力,这就对上流的铝塑膜需求有了很强的支撑。从下游终端需求来讲,往后3年,全球那些主流的软包电池企业,像LG、SKI、AESC还有孚能科技,它们的产能估计会快速增长。国内的电池大企业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也开始着重布局软包电池产能并且扩大规模。另外,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开启了磷酸铁锂软包的新路线,这会带来不少的增量。这些因素加起来,会让核心原料铝塑膜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

国内企业抓住机会大力扩张,在迅速抢占3C数码存量市场的同时,还朝着动力增量市场进军。海外企业扩张很谨慎,国内企业却不一样,扩产规划比较激进。多数国内企业在未来3年产能规模会增长2 - 3倍,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这些企业对铝塑膜行业长期发展形势好很有信心。在3C数码这块,海外企业把重点转到动力领域了,国内企业就能很快占领3C数码的存量市场。动力铝塑膜这个领域预计会长期向好,现在国内已经能批量生产动力类铝塑膜的几家企业,在引进和拓展相关客户方面也比较顺利。以后原料国产化不断推进,国内企业靠着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有希望进一步抢占全球市场,让自己快速发展起来。

3.3、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光学膜和半导体材料领域开始国产化进程了。

光学膜材料方面:下游的企业开放认证体系了,材料厂家的业绩也迎来了行业的拐点。

光学膜呢,就是在光学元件或者基板上,制作、镀上或者涂上介电质膜、金属膜,或者这两种膜的组合,这样就能改变光的传递特性。光学膜这个行业,上游大多是PET粒子之类的东西,一般把粒子拉伸成基膜,像PVA膜、TAC膜、PET基膜等都是。用光学级涂布设备、UV固化机这些生产设备,就能对基膜再进一步深加工。产业链的下游包括背光模组、液晶模组这些领域,最终消费市场就是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这些。按照各公司的公告还有产业链调研的情况,我们估算中高端膜材料的市场规模大概有1000亿上下。我们假定高端基膜在光学膜成本里占50 - 60%,那么光学基膜的市场规模就大概在500 - 600亿左右。

液晶显示器大多是由塑料外壳、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组成的。在LCD每个背光模组常见的光学膜片架构里,一般是「1张反射膜+1张下扩散膜+2张增亮膜+1张上扩散膜」这样的组合。反射膜通常放在背光模组的底部,主要是把透过导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线再反射回面板这边,这样就能减少光的损耗,让光更亮些。2020年背光模组反射膜的市场规模推算有15亿元。背光模组里,通常需要1到2片扩散膜,就是下扩散膜和上扩散膜。下扩散膜靠近导光板,它能把导光板射出的不均匀光源变成均匀分布、网点模糊的面光源,还能把导光板印刷网点或者其他光学缺陷给遮住;上扩散膜在背光模组的最上面,高光穿透能力比较强,可以改善视角、让光源更柔和,还能扩散和保护增亮膜。2020年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市场空间大概是26亿元。增亮膜呢,能让光源散射的光线朝正面集中,把视角外没用到的光通过反射再利用起来,减少光损耗的同时,还能提高整体的辉度和均匀度,对LCD面板显示来说,能增加亮度和控制可视角度。2020年背光模组用增亮膜的市场规模大概是46亿元。

在背光模组里,光学膜基膜和涂布这个子行业国产化的速度比较快。像国内的长阳科技、激智科技、东材科技还有双星新材等企业,在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复合膜以及量子点膜这些方面,已经处在行业的前列位置了,并且进入到了LCD一线品牌,像三星、LG、BOE、天马等企业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当中。

OCA光学胶是触摸屏的一种重要原材料。它把光学亚克力胶制成无基材胶膜,接着在上下两面各贴一层离型薄膜。这是一种双面贴合的无基体材料胶带,是触控屏用的最好的胶粘剂。

MLCC流延涂布工艺里会用到MLCC离型膜,它的作用是承载陶土层。陶瓷浆料从流延机的浇注口出来,涂布在绕着走的PET离型膜上,这样就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浆料薄层。然后经过热风区,浆料里的大部分溶剂就挥发掉了,再经过高温干燥、定型,把离型膜剥离开,就得到陶瓷膜片了。MLCC一般要堆叠300 - 1000层陶瓷介质,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都得用这种离型膜。智能电动车、5G这些移动通讯发展得很快,带动MLCC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了。全球的MLCC需求里,中国占60%。在MLCC离型膜这块,国内有风华高科、潮州三环等MLCC厂家,不过在高端MLCC离型膜方面,现在还大量用着外资企业的产品,高端MLCC离型膜国产化替代的空间很大。

半导体化学品的需求会被新兴应用市场和产业转移带动起来。现在,像5G、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网络和数据中心计算机这些新兴应用发展得特别好,这就会让先进处理器的需求变得很强劲。这样一来,全球半导体化学品的需求很可能会快速增长。据SEMI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的销售额是539亿美元,预计2021年销售额能达到565亿美元,同比增长4.8%。Mordor Intelligence预计,2021 - 2026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速会达到4.17%。

国际环境和疫情让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现在正是国产替代的好时候。半导体材料能分成硅片、掩膜版、电子气体、光刻胶、光刻胶配套试剂、超净高纯试剂、靶材、抛光材料这几大类。超净高纯试剂国产化率达到44%、PCB光刻胶达到50%,这两种材料国产化率比较高,但是大部分材料国产化率特别低,像电子特电才15%,抛光材料还不到10%,高端光刻胶连1%都不到,海外企业垄断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美贸易摩擦加剧,2020年又出现疫情,这会持续影响全球先进半导体材料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分工。现在,美国及其伙伴国把一些关键材料、生产装备列到管制清单里了,这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工业体系的安全有危害。所以,得赶紧实现先进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等的自主可控,半导体材料进行国产替代正是时候。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大基金二期会朝着设备材料端倾斜。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就在这一年,国家大基金成立了,用来扶持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一期总投资规模是1387亿元,半导体材料公司在其中占比仅约1.5%。2019年大基金二期成立,总规模达2000亿元。现在大基金一期到了回收期,二期则进入全面投资阶段,从二期投资的企业情况看,设备、材料这些半导体环节相比一期明显更受重视。

电子特气在半导体制造里应用面很广,它是晶圆材料的第二大市场。电子特气就是用在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还有其他电子产品生产上的特种气体,在电子产品的制程工艺里,像离子注入、刻蚀、气相沉积、掺杂这些工艺都会广泛用到它,电子半导体器件性能好不好和它的质量关系可大了。

电子特气大多被海外的寡头垄断着,不过国产替代也在一步步推进。现在全球和国内的电子特气市场基本被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液化空气、太阳日酸这4家海外企业垄断。2018年的时候,这4家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在国内也高达88%。当前国内主要的特种气体厂商有金宏气体、华特气体、绿菱气体、雅克科技、昊华科技、派瑞特气、南大光电等。这些年,国内企业在电子特气这个领域不断有技术上的突破,有一部分气体已经能国产化替代了。研究机构统计显示,中国电子特气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10%提升到了2020年的24%。

光伏行业发展得好,景气度不断上升,这就使得EVA光伏料慢慢变成了需求最大、最有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看看我国EVA树脂下游的消费结构,这几年光伏行业发展迅速,对上游EVA光伏料的需求涨得很明显。2020年,我国EVA树脂表观消费量是186.4万吨,这里面光伏料消费量大概是63万吨,占比有34%,已经超过发泡料,成了第一大消费需求。

2025年光伏EVA新增需求大概有176万吨,往后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是23%。光伏行业现在都在追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受这个趋势影响,电池片变得越来越薄了。为了能给电池片充分的保护,以后光伏胶膜平均克重会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按照中国光伏行业提供的数据来看,要是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达到300GW,双玻渗透率达到65%,那2025年EVA树脂的新增需求有望达到176万吨,2021 - 2023年的需求量分别是81万吨、106万吨、131万吨。

供给端产能不够,有效产能有欠缺,进口替代这块市场空间比较大,光伏料赛道的竞争格局还不错。2021年12月的时候,在咱们中国,有能力量产EVA光伏料的厂家就只有斯尔邦、联泓新科和宁波台塑这三家。它们加起来能用来生产光伏级EVA树脂的产能还不到40万吨呢。2020年的时候,光伏料的总产量还不到20万吨,进口依存度差不多有70%。

行业开始大规模增产,不过受技术壁垒、投产周期这些因素的制约,光伏级EVA的有效供给增加量很有限。未来2 - 3年,国内外预计要投产的EVA树脂产能能达到244.6万吨,产能增加量差不多都在国内。参照斯尔邦和联泓的生产情况,光伏级EVA要连续稳定地大量生产是比较难的。总体来说,EVA树脂计划新增的产能里,确定能用来生产光伏料的产能是69.6万吨(浙江石化30万吨产能的释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光伏料切换生产有个上限,实际能产出的光伏级EVA会比规划的产能还要低。

光伏行业发展得特别快,这让中短期里行业的供需变得比较紧张,而进口替代能帮忙把长期的市场空间打开。预计在接下来的3年里,我国光伏级EVA每年新增加的需求量会同比增长大概25万吨。供应这边呢,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在中性假设的情况下,未来3年行业的供需缺口差不多有15万吨,EVA光伏料的产品自给率还是不到50%。从中短期看,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还会继续,而且随着供需缺口变大,行业的景气程度还有上升的余地;从长远看,国内企业在把技术消化完,工艺也沉淀好了之后,EVA光伏料才会真正开始国产化,推进进口替代能让EVA光伏料的市场规模在跟着下游需求一起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能翻倍。

国内EVA光伏料行业的市场参与者不多,因为门槛高,竞争格局比较稳定。龙头企业凭着先发优势,能更好地承接行业需求的增长。现在国内能批量生产EVA光伏料的公司就斯尔邦、联泓新科和宁波台塑这三家,行业的集中度挺高的。有技术和设备这两道门槛在,新企业想进入这个细分市场挺难的。从下游客户来讲,为了保证能有优质的核心原料供应,通常光伏胶膜企业更愿意和原来的供应商继续合作,先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就会有更优质、更稳固的客户资源。福斯特是光伏胶膜行业绝对的老大,它未来2 - 3年的扩产规模也是领先很多的,原来在供应链体系里的企业能更快地承接增长的需求,一直从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获益。

3.5、企业慢慢突破技术上的瓶颈,芳纶、己二腈之类的有望逐渐开启国产化替代。

芳纶:国内企业先从中低端领域入手,再慢慢向中高端领域拓展。

芳纶这种高性能合成纤维是用芳香族聚酰胺树脂经纺丝制成的,它密度低,模量、强度高,还耐切割、耐腐蚀、耐高温,绝缘又阻燃,在航空航天、军工国防、交通运输、电子通讯、轮胎橡胶、安全防护、体育休闲、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被广泛使用。

海外的芳纶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明显,主导着市场供应。芳纶最早由德国杜邦实现商业化开发,之后日本帝人、俄罗斯Armos、韩国可隆、晓星也陆续投产了。我国芳纶发展就比较慢,国内企业在80年代才开始试生产,到21世纪才逐步大规模量产。因为应用领域牵扯到军工、航空这些方面,我国芳纶技术的发展被限制了很长时间。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应用比较少,所以在全球应用市场里,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大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整体的应用占比不高。

国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时间比较晚,再加上海外对国内特殊领域应用方面进行封锁,所以我国整个芳纶应用市场处于相对低端的水平。一直以来,海外的大企业不断在全球构建芳纶生产技术的专利壁垒,芳纶生产大部分都被海外企业掌控着。由于技术基础的限制,我国芳纶应用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对位芳纶主要用于光纤增强,间位芳纶主要以低端的高温过滤材料为主,很难顺利进入高端应用和高端供给领域。

国内企业慢慢有了技术突破后,我国芳纶领域的需求估计会渐渐增加。我国在芳纶领域的布局越来越深入,国内芳纶的应用范围也开始慢慢扩大,从低端应用向高端领域拓展。下游军工、绝缘、防护这些领域的应用范围在扩大,这一来呢,我国芳纶的应用就逐渐往中高端升级了;二来呢,随着行业标准提高、下游订单增多,我国芳纶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这就促使相关生产线的开工情况变好,还能让产品的盈利能力变好,相关产业链的配套也能更完善。

己二腈:国内企业慢慢开始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打破核心技术壁垒。

尼龙66生产的产业链瓶颈是己二腈,海外生产企业长期把控着它。尼龙66和别的纤维不一样,它耐磨,耐热又耐高温,强度还高,能用于纤维生产和工程塑料方面。在生产的时候,己二腈生产起来太难了,还有危险,商业化难度很大。所以在尼龙66产品这块,我国一直被别人卡着脖子。除了华峰集团投产的5万吨己二腈产能,市场上批量供应的己二腈都来自海外,其中美国英威达占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因为己二腈还不能自给,我国尼龙66的生产受到很大限制。在我国,下游尼龙66切片的规模一直在扩大,对进口的依赖也有所降低,可前端的原材料还是长期得靠海外供应,整个产业链都被严重限制,产能利用率也受到了制约。

己二腈技术慢慢有了突破,产能瓶颈要是被打开,产品很可能就会快速增加产量。2019年的时候,华峰集团用己二酸法第一个让己二腈产品国产化了,这就加快了国内己二腈产品技术突破的速度。后来国内的天辰、神马等也一个接一个地开始搞研发布局,华峰集团也开始扩充产能,这样我国己二腈这一块自己自足的程度就有望慢慢提高。通过关键原材料自己供应,就能让产品大量生产,减少产品的进口依赖。

国内不断有新的尼龙66产能建起来,这很可能会持续让己二腈的需求增加。随着国内关键瓶颈被突破,我国尼龙66产品的生产成本有希望慢慢降低,这样尼龙66产品的性价比就会逐步提高,进而推动尼龙66产品的市场扩大,需求也会增多。按照我国尼龙66现在的在建产能和已有产能的情况来看,是能够给己二腈产品的需求提供有效支撑的。

3.6、高分子材料性能很棒,在新兴领域有望大量使用,国产替代也快要有好机会了。

LCP是一种液晶高分子材料,性能特别好,它的国产化率正在快速提高,在5G领域的用量有望大增。

LCP属于液晶高分子材料,性能很优异。液晶高分子也就是LCP,在特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这种材料的分子有较高分子量,而且取向有序。LCP处于液晶相时粘度低还高度取向,冷却固化后形态能稳定保持,这就让它机械性能很棒。另外,LCP材料有低吸湿性、耐化学腐蚀、耐候、耐热、阻燃,还有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数等特性,所以在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光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应用广泛。

现在LCP的产能大多在美国和日本,以后国产化率会快速上升。前瞻经济学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LCP产能有8.6万吨,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和中国,产能占比各是40%、30%、25%。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量产LCP材料了,塞拉尼斯、宝理和住友这三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它们的产能加起来占全球的55%。中国的LCP产业起步迟,不过这几年像金发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等企业相继投产,LCP产能增长得很快。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LCP总产能大概有2.2万吨,沃特股份有8000吨、金发科技有6000吨、普利特4000吨,都是有代表性的企业。沃特股份预计2022年投产10000吨LCP产能,这样一来,LCP国产化率会进一步提升。

LCP在下游有很多应用的地方,5G方面的渗透率可能会提高。2020年全球大概需要8万吨LCP,中国国内大概需要3万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预计,往后五年LCP总的消费量还会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6年的时候,国内LCP总共的消费量能达到4.3万吨。从消费的构成来看,现在LCP大多用在电子电器领域,占比差不多是73%。在5G时代,设备对材料的介电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LCP材料因为性能好,被大量用在高速连接器、5G基站天线振子、5G手机天线、高频电路板这些电子电器方面。现在用于5G通讯领域的LCP消费量还不到1000吨,往后五年的消费增长速度可能会达到30%以上,到2025年消费量能达到4000吨。

高温尼龙是一种高性能材料,有着「以塑带钢」的特性,其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高温尼龙属于一种能耐高温的聚酰胺,是工程塑料,能长时间在105℃的环境里使用。它由对苯二甲酸和1,6己二胺缩聚而成,是半芳香族聚酰胺。一般来说,高温尼龙有耐高温、强度高、耐疲劳、耐化学品等特殊性能,在高频和集成化电子通讯领域以及汽车行业都能广泛使用。现在,PA46、PA6T、PA9T和PA10T等都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工业化高温尼龙品种。

海外企业集中了大部分产能,国产替代在逐步发展。统计显示,2020年全球高温尼龙的产能大概是15.8万吨,海外产能占了94%那么多,像帝斯曼、杜邦、索尔维、EMS、可乐丽等企业是产能集中的地方。现在国内生产高温尼龙的企业主要有金发科技(产能9000吨)、杰事杰(百吨级的产能)、沃特股份(产能5000吨)、新和成(产能1000吨)等。以后金发、沃特、新和成等企业都有大规模扩产的打算,国产化进程有希望慢慢推进。

2025年的时候,全球高温尼龙的需求量有望超过20万吨,在汽车和电子这俩领域的渗透率也可能会提高。2020年,全球高温尼龙的市场规模是15.18亿美元,往后这五年呢,预计每年平均还能以5.2%的速度增长。2020年全球高温尼龙的需求量大概是15.4万吨,这五年平均增速是超过6.5%的。要是未来五年按照5.5%的复合增速发展,那到2025年全球的需求量就会超过20万吨。高温尼龙大多用在汽车和电子领域,这两个领域占高温尼龙总消费量的90%以上。现在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这些新兴市场发展得很红火,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冒出来。高温尼龙是一种能以塑代钢的高性能材料,在汽车和电子领域的渗透率很可能加快,需求也有望迎来爆发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聚砜在下游有广泛的应用,国内的产能也在大幅增加。

聚砜属于无定形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它是分子主链包含砜基和亚芳基的热塑性树脂,能分成普通双酚A型PSF(也就是PSU)、聚芳砜(PASF)、聚醚砜(PES)、聚醚砜树脂(PES)以及聚亚苯基砜树脂(PPSU)这五种。聚砜系列的树脂和别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比起来,水解稳定性特别好。在聚砜系列树脂里,聚砜(PSU)价格最低,使用范围最广,颜色浅,透明度高。聚醚砜(PES)比聚砜更耐热,耐化学腐蚀的能力更强,机械特性也更高。聚苯砜(PPSU)的韧性、延展性和抗冲击性能更出众。

下游的应用一直在拓展,以后发展的空间很大。聚砜有好多优点,像热稳定性高、透明度好、水解稳定性很棒、模型收缩率低、生物相容性佳、电性能和机械性能合适、耐化学性也好,所以就成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内饰材料,还在水处理工业、医疗器械、耐腐蚀涂料和防锈漆、食品包装容器等行业广泛使用。新材料在线预测,到2024年的时候,全球聚砜的消费量能达到9.35万吨,2019 - 2024年的复合增速是6.64%。

聚醚醚酮是特种工程塑料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一种,在国内,它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聚醚醚酮(PEEK)属于特种工程塑料,综合性能在同类里是数一数二的。PEEK是线性芳香族高分子材料,它的组成单元是氧 - 对亚苯基 - 氧 - 对亚苯基 - 羰 - 对亚苯基,这是一种半结晶性的热塑性塑料,在聚芳醚酮(PAEK)家族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聚醚醚酮耐热等级高、能抗辐射、耐腐蚀,尺寸稳定,电性能也好,加工性能也很优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和切削加工都比较容易,所以说它是综合性能特别好的特种工程塑料。

磷酸铁锂的性价比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终端的应用也在逐步增多。和其他正极材料比起来,磷酸铁锂在应用领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它安全性高、成本低、寿命长,但能量和压实密度低这两点限制了它。国家对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有补贴政策的时候,三元材料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在新能源车中的应用占比大大增加。不过,随着三元材料自身成本上升,再加上国家补贴力度减小,磷酸铁锂在新能源车中的装机量占比就一直在增加。

磷酸铁锂盈利大幅攀升是受阶段性供给不足的影响。新能源政策补贴使得磷酸铁锂材料早期在续航里程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三元的装机量以及在下游应用的占比都有显著提高。由于前期需求不足,磷酸铁锂产品盈利明显下降,产能建设速度也非常慢。2020年下半年开始,磷酸铁锂需求逐渐增加,产能供给出现不足的情况,产品价差不断提高。而且受下游需求的支撑,上游的碳酸锂、磷酸铁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磷酸铁锂的需求大幅增长,这让很多阵营都参与到产业链布局里了。在磷酸铁锂产业链里,不管是用固相法还是液相法生产,磷酸(类)/铁源——磷酸铁(液相法)+锂源——磷酸铁锂这个流程中,磷源、铁源、锂源都是主要的生产原料。行业终端需求大大增加了,这就使得磷源、铁源以及原来就布局了的企业都开始大量规划产能。从现在企业的产能规划来看,新增的规划产能超过210万吨。不过,磷酸铁锂(磷酸铁)产能建设周期大概是1年,单万吨的资金需求比较低,产能释放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在未来的中期阶段,这个行业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失衡情况。

在供给充足的时候,成本竞争会慢慢变得突出,有一体化优势的企业还是会有盈利的可能。总的来讲,接下来的几年里,磷酸铁锂这个行业会快速发展,不过阶段性的供大于求,还是会让这个行业进入成本竞争的时候。和下游磷酸铁锂在型号、认证方面供应的特殊情况比起来,中间环节的成本竞争会更显著。在磷酸铁锂的生产里,不管是固相法还是液相法,原材料成本的占比都在75%以上。在固相法里,前驱体和锂源的成本占比分别是59%和41%,而在前驱体的生产当中,原材料成本接近七成,其中磷源和铁源分别占六成和一成(用硫酸亚铁当原料更便宜)。

4.2、电解液:增长空间很大,竞争格局比较稳定。

锂电池电解液主要是用在锂电池里的,电解液未来的需求是由锂电池的需求来决定的。从锂电池下游的终端应用方面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3C电子还有储能领域都广泛地用到锂电池。动力锂电池是电解液最主要的应用地方,按照百川盈孚的数据,2020年的时候,动力电池领域电解液的消费量是16.47万吨,在电解液消费量里占比差不多是59%;3C领域的消费量是9.49万吨,占34%;储能领域消费量是1.95万吨,占7%。2016年到2020年期间,动力电池领域、3C领域和储能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是19.1%、17.7%、41.2%。

咱们来算一下未来电解液和LiPF6的需求量,有这些假设:1)在动力电池这块儿,1GWH的磷酸铁锂电池大概要消耗1400吨电解液,1GWH的三元锂电池大约消耗950吨电解液。2)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CPT技术以后,磷酸铁锂电池靠提高体积利用率,能量密度变得和三元电池差不多了,而且补贴减少之后,磷酸铁锂成本优势更明显,所以我们觉得全球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比例会慢慢提高,到2025年的时候,LFP电池的使用率能达到55%。3)储能和3C电池占比比较小,就假设它们1GWH对应的平均电解液含量和动力电池一样。4)1吨电解液消耗LiPF6大概在0.12 - 0.13吨。算下来的话,电解液需求量会从2021年的50.8万吨涨到182.8万吨,往后4年需求的复合增长率是37.7%;LiPF6需求量会从2021年的6.6万吨增长到2025年的23.8万吨,往后4年的复合增长率都是37.8%。

天赐材料:锂电新材料的一体化布局

公司专门搞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几块。现在有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业务。从2016年起,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的收入占比就超过了60%,这可是公司业绩的主要部分呢。公司电解液产能一年能达到14.7万吨,LiPF6产能有1.2万吨,生产电解液的锂盐基本上自己就能供应得上,成本方面优势挺明显的。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ATL、CATL、比亚迪、索尼、万向集团、珠海冠宇、国轩高科这些。

公司的LiPF6合成技术在国内没有第二家,成本控制在行业里是领先的。这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是得到了Dr.NovisSmith的独家许可,在自己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然后独立完成工程放大。公司用多聚磷酸和HF合成HPF6,接着得到PF5,这样在生产的时候LiPF6主要原材料就能够自己供应了。公司采用有机溶剂法生产液体LiPF6的工艺,这个工艺把反复干燥、结晶的过程给省掉了,制造的成本也就降下来了。而且呢,因为五氟化磷和氟化锂的反应不是在腐蚀性很强的氟化氢溶液里进行的,所以对设备抗腐蚀能力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投资强度和氟化氢溶剂化比起来降低了大概40%。

行业景气越来越好,公司不断加大资本投入,要对电解液、锂盐、正极材料进行一体化布局。现在公司有九江、常州、福鼎凯欣、捷克这4个基地,正在建设38万吨电解液产能,预计2023年前后会陆续投产。2021年下半年,公司接连发布了好几个项目的投资计划公告,包括打算投建10万吨/年的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6万吨/年的双氟磺酰亚胺来配套5万吨/年的LiFSI项目,15万吨/年的液体LiPF6(折合固体是5万吨);计划在南通天赐投资建设年产35万吨锂电及含氟新材料项目的一期工程(其中电解液20万吨/年、LiFSI 2万吨/年、硫酸乙烯酯6000吨/年);在九江天赐投建年产20万吨液体LiPF6(折合固体6.67万吨),还有年产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和10万吨二氯丙醇项目。等以后这些产能都释放出来了,公司的业绩就会一直往上升。

我国从「限塑」迈向「禁塑」,政策促使可降解塑料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发布的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为中心的相关政策,对应用领域、区域和时间节点都作出了规定。而且,各细分行业、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配合核心文件,这就使这次「禁塑令」的推行力度大大增强,比之前的「限塑」要求高多了。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了10年多,规模也好,产业链布局也好,都逐步完善起来了。多数基础化工产品能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了。化工行业整体规模增长了3倍多,行业资本开支也快达到原来的3倍了。这么多年一直发展,给我国调整终端产品应用提供了不错的产业链基础。不管是研发能力、资本开支能力,还是上下游供应基础,新禁塑令实施的基础可比以前好多了。

4.4、尾气催化:政策促使发展空间大幅增长,国产化替代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

国六标准比国五标准提高了很多,这使得尾气催化的市场空间也大大增加了。汽车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也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方面。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的道路车辆都得全面安装国六尾气催化系统;到2022年12月1日,我国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也要实行国四标准,安装尾气催化装置。

尾气催化系统装置在「量价」两方面都有提升。和以前的后处理系统比起来,后处理系统从国五升级到国六之后,催化器的数量增加了不少,这会让整个材料和设备端的用量翻番;而且因为标准提高了,尾气催化装置的产品技术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单位产品的定价相比国五阶段的产品涨了很多,所以整个尾气催化系统的市场规模在量和价上都提升了。另外,在非道路领域,这还会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能让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7月1日国六标准全面正式实施,不过因为缺芯、库存有扰动这些因素,国六的销量比较弱,这也让尾气催化行业整体运行得不太好。海外供给不足,缺芯使得国六新车的芯片供应受限,新车的生产销售受到很大影响。能看到我国商用车全年的销量一直在下降,到9月才稍微有点起色,这就使得新车出厂时对尾气催化系统的需求比较有限。同时,地方考虑到缺芯和库存等情况,把国五车最后能登记的时间都不同程度延长了3 - 6个月,这就造成上半年渠道采购国五车的库存增加了。哪怕是7月1日之后,国内新车销售还是得先消化国五的库存,这就进一步影响行业需求量大幅增加了。

在柴油车这个领域,国产替代的速度有希望加快,非道路领域的切入速度也可能更快。在商用车的柴油车方面,下游的发动机厂家、整车厂大多是国内企业,它们占着主要的市场。商用车对价格比较敏感,降低成本的需求更大。而且2022年开始实行的非道路国四标准,它的技术难度比国六要低,国产化的基础也变得更好了。

农药的需求比较固定。2008年全球农药销售额为423亿美元,到2020年涨到了62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是3.1%。

之前发布的【农药行业研究框架】里我们就提到过,我国农药行业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集中度一直在提高。从结构方面来说,那些有资金和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靠扩大产能来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资源环境约束变强,还有相关产业政策引导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速度加快了。

2021年10月之后,整个行业的库存一直处于低位,再加上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农药原药的价格就一个劲儿地往上涨。随着冬储和春耕这些传统旺季到来,各个厂家的订单量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所以我们预计,以后产品价格应该能在高位维持着,那些头部企业的盈利可能会加速上升。还有啊,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方面看,十家企业的这两项指标在2016年之后是逐步上升的,到2018年达到最高,2019年受价格因素影响又慢慢下降了。我们觉得,2021年第3季度之后,农化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会迎来向上的转折点。

扬农化工——不断发展的农药业龙头。

从长远来看,扬农化工能从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资产整合产生的协同效应里获得不少好处。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把农化资产注入先正达集团来运营,这么做会让集团体系内公司的执行力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先正达呢,会靠着自己很强的创新药研发能力以及种子业务方面的基础,成为提供创新药和种子业务的主要平台;扬农化工则凭借生产制造和工程化的能力,成为提供农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平台;安道麦是全球领先的非专利药老大,靠着丰富的渠道布局,成为渠道和农业服务的主要平台。

新项目一个个落地了,优嘉四期有了成长的空间。优嘉四期公司计划总共投资18.09亿元呢。2021年中报显示,到现在已经连续投入9230万元了。从建设的情况看,建设进度是10%,推进得挺顺利的。2021年6月,葫芦岛网站的信息提到,公司的大型精细农药化工项目打算投资100亿元,要落在葫芦岛。现在已经签了战略意向合作书。我们觉得,葫芦岛这个项目是优嘉项目之后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布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广信股份一直在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

广信股份是做农药和精细化工的。在传统行业里,我们觉得一家公司要是想内生增长得有三个条件,就是产业链、土地和资金。这里面产业链的延伸性会决定公司以后成长的空间大小。我们觉得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后它会慢慢打通光气——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新材料这么一个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一方面能让公司现在的装置生产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推出新的产品,而且这些新产品跟竞争对手比起来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研究了公司的发展过程后,我们觉得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光气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后公司也会围着光气产业链不断推出新产品,这样就能让收入和利润增长了。

公司要打通光气产业链上游的离子膜烧碱技术,等离子膜烧碱装置布局好了,这对公司有这些意义:一是能解决光气原材料液氯的运输难题;二是对公司自配草甘膦的核心原材料甘氨酸有好处;三是能进一步打通氯化苯上游的原材料。

海利尔是新烟碱类杀虫剂方面的龙头企业,投放新产品能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海利尔是国家定点的农药生产企业,是个集农药和功能性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农化集团。它靠原药和制剂这两块一起发力,一体化产业链的优势特别突出。这个公司一开始是做农药制剂产品的,然后慢慢朝着上游的原药以及中间体业务方向拓展,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形成了制剂、原药和中间体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格局了。

新烟碱类杀虫剂这块,公司布局是一体化的,产品结构很完善。现在呢,公司有吡虫啉和啶虫脒这两个核心杀虫剂产品,产能达到4000吨。公司第二代新烟碱类的新产品噻虫嗪、噻虫胺,它们的原药产能总共是3000吨,正处于产能逐步提升的阶段。还有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它的500吨产能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到2022年底能建设好。和竞争对手比起来,公司在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产品系列布局上更加完善。公司还有配套优势,吡虫啉和啶虫脒有原材料二氯,噻虫嗪和噻虫胺有配套的原材料噻唑。公司这种原材料一体化布局呢,既能保证原药生产的稳定,又能进一步把成本空间优化。

中旗股份——一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小而美公司

中旗股份是细分农药领域的厉害企业,它是仿制类农化企业。它主要开发那些专利到期的农药产品,然后快速实现工业化生产去抢占市场。现在,这个公司主要有除草剂和杀虫剂这两类产品。它的除草剂产品里,氟吡氧乙酸、精噁唑禾草灵、异噁唑草酮、炔草酯的产能在国内都是排第一的,磺草酮产能在国内排第二。它的杀虫剂产品里,噻虫胺、虱螨脲产能在国内排第一。这些产品都有低毒高效的特性,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相符。

跨国公司整合让公司受益,淮北项目给成长带来更多空间。公司以前是陶氏益农的供应商,科迪华对原陶氏杜邦的供应商进行整合的时候,公司在科迪华可能会拿到更多订单。公司公告显示,现在公司的在手订单很充足,并且还和国内好多大学一起合作开发项目呢,这些项目包括新型农药产品还有其他新产品。从短期来讲,随着南京基地和淮安基地正常运营,公司业绩就走上正轨了;从长期来说,公司在淮北基地打算搞一个15500吨新型农药原药和相关产品的项目,大概要投资20亿,淮北的新型农药项目要是建成了,对公司扩大产能、提高盈利能力、拓展成长空间都有好处。

5.2、国产轮胎的龙头企业,产品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的时候,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也一直在上升。

国内那些落后的产能一直在被淘汰,国产轮胎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去抢占市场份额。2014年的时候,受到国家供给侧改革影响,以前国内轮胎产业存在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和技术研发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双反」贸易壁垒又压缩了轮胎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轮胎行业的落后产能就慢慢被淘汰了。市场里备案的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537家,大幅减少到了2020年的230家。中低端产能逐渐被淘汰,使得行业的集中度提高了。龙头企业为了更快地抢占市场份额,就在国内外建厂扩大生产。随着国内外投资规模增大,在建工程慢慢变成固定资产,2016年第三季度到2021年第三季度期间,行业内的固定资产水平大幅提高,产能不断释放,这会帮助龙头轮胎企业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

国产轮胎性价比很高,国内的轮胎企业一直在拓展海外市场。国产轮胎运营成本不高,智能化生产让国产轮胎在市场竞争里价格更划算。2015年美国开始对中国轮胎实行「双反」政策之后,我国轮胎企业就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轮胎出口量整体上是稳步上升的。以后要是产品和品牌方面不断提高的话,国产轮胎的市场占有率应该还会提高。

早前,原材料价格往上涨,海运费也跟着猛涨,再加上「双反」征高税,把中国轮胎企业的盈利空间给压缩了,在这么多不好的因素作用下,轮胎行业的景气程度降到了最低。从2020年9月起,原材料的价格就一直在升高,这对轮胎行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冲击。而且受疫情影响,海运船期被耽误得很厉害,海运运力不足让海运费涨得厉害。还有就是,今年5月的时候,美国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双反」最终裁决下来了,赛轮(越南)被征收6.23%(反补贴税)的双反税率,森麒麟(泰国)被征收17.08%,玲珑(泰国)被征收21.09%。这么高的贸易壁垒把轮胎行业的盈利空间又压缩了。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轮胎行业平均毛利率同比下降了8.01%,在这么多不利因素影响下,轮胎行业的景气程度处在最低谷。

(本文仅供参考,不表示我们有任何投资方面的建议。要是想使用相关信息,请查看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