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美国不死心,非农超预期,美元升值,意欲何为?

2024-10-08财经

美国还不甘心,准备和我们争夺资金了吗?

最近美元利率下调,再加上我国出台了多项实质性的利好政策,导致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异常火爆。

不仅仅是国内投资者沉浸在这场盛宴中,美元资本也积极集结资金,准备大步迈入中国市场获取一份蛋糕。

然而,当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美国公布了一份远超预期的非农就业数据,这不仅稳定了市场情绪,也维护了美元的流动性,显然是在意图「抢钱」。

非农数据远超预期,美国又有新动作?美国人「夺钱」,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将讨论这些问题,写作不简单,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和收藏。

非农数据大幅超出预期,美国人依然抱有希望?

最近下跌的美元指数,似乎又出现了回升的迹象。

国庆假期,美元指数快速上涨0.5%,离岸人民币回落至7.1,而日元则表现极差,从139.6跌至148.7,不到两周的时间内贬值了4.65%。

美元指数为何会大幅上扬呢?

原因在于,美国公布了一份令人震惊的非农就业数据,导致美元指数大幅上升。

具体来说,9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增长了25.4万人,远超预期的14万人。同时,8月份的新增就业数据上调了1.7万至15.4万人。此外,失业率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目前为4.1%。

25.4万的非农就业数据,其实内部存在哪些问题已不再关键,关键在于美联储将要传递出的态度。

自从美元降息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外资迅速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市场,将人民币资产视为必争之地。

然而,很明显,这并未符合美国的预期:

降息是可行的,外资回流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接受,但如果目前这种「天崩开局」的情况持续,那就不太行,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目前中东局势动荡,油价飙升,通货膨胀显然会再度来袭。降息50个基点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只需提供一份令人惊叹的非农数据即可。

美联储此举意在向全球传达,美国经济已达到顶峰,大家应稳妥握住手中的美元,不要随便东游,而是把资金投入美国,这才是未来的投资方向。

巴菲特在「助威」?

诚实地说,美联储对数据的操控早已见怪不怪。当需要降息时,就业数据显示得糟糕透顶;而一旦要稳住就业,相关数据便会迅速回升。反正到了那个时候还可以进行调整,这完全就成了为政策服务的工具。

除了这种「盘内招」,美国这次还采用了「盘外招」。

许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最近投资大师巴菲特有了新的动态。

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宣布计划发行新的日元债券。

巴菲特发行日元债券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几年前,巴菲特投资了日本股票并获利丰厚。他的聪明之处在于连本金都不是自己出的,而是通过发行日元债务来筹集资金,并利用这些低利率的日元为自己创造收益。

目前,巴菲特再次发行日元债,引发了消息传出。这是因为他对日本的金融和航运股票持乐观态度,再次准备投资。

与此同时,日本央行也宣布将暂时维持当前利率,不进行加息,这与巴菲特的策略形成了一种配合。

简而言之,巴菲特此次亲自参赛,几乎可以直接说他对日本经济持乐观态度,并认为投资日本股市是有利可图的。他在呼吁大家一同购买日股。

作为「股神」的巴菲特,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追随者,他的投资影响力不可忽视。

再加上那一份异常优秀的非农就业数据,是不是显得有点奇怪呢?

显而易见,这就是要在中国市场争夺利益,强行抑制当前蓬勃发展的势头,将一部分份额转移到日本市场。

该如何应对呢?

美联储在数据上做文章,无论如何夸赞美国经济如火如荼、繁花似锦,声称实现了软着陆,都无法掩饰其背后脆弱的现实。

此前,鲍威尔曾表示将会降息两次,美联储的官员们也暗示这两次可能各降50基点,但美债收益率却并未随之大幅下跌。

这表明,即便美元降息显然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收益依然可观,但人们仍旧不愿意接手,因为对美元的信任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无论美联储是否降息,美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如何,最终投资者还是会选择那些值得信赖的优质资产进行购置。

当然,归根结底,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好坏,关键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状况如何。

资本始终追求利润,只要能够在中国市场稳健地获取收益,即便美国采取各种措施,也不会对我们构成根本性的影响。

在美元降息后,我们采取了重大举措,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股市注入8000亿的资金,以此来振兴资本市场,并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因此,大家应提高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事实表明,旧有的秩序正在崩溃,而美国也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般无敌。

结尾的话:

外资快速涌入中国,积极购买人民币资产。尽管美元已进入降息阶段,美国仍不肯放弃。

然而遗憾的是,现如今美国掌握的筹码并不多,就算能操控数据,其效果又能有多少呢?

深入探讨热门话题的真实情况,如果您喜欢此类内容,欢迎点赞、留言讨论以示支持。#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