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合院建筑是以木结构作为支撑整体框架的结构形式,墙体在结构体系中主要起到维护作用。木结构中的柱子不是垂直的,柱头向室内方向倾斜一定角度(称为「收分」),或者柱下脚向室外方向偏移一定尺寸(称为侧脚)。当维护墙体与木柱衔接时,墙体会伴随着木结构出现的收分或侧脚。这种形态表面看,墙体不是垂直的,而是略有明显的倾斜,这种倾斜统称为「升」。
从墙体横断面看,带升的墙体下脚向外岔开一定尺寸,墙顶端向内明显收拢,而造成墙体下端稍宽,顶端稍窄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称为「正升」。相反,墙体顶端横断面尺寸大于下脚尺寸,都称为「倒升」。
古建筑中绝大部分墙体都带有正升,墙体的稳定性强。相反,当墙体出现倒升的情况下,墙体自然产生不稳定状态。往往,无论大式建筑,还是小式建筑;也无论是何种砌法的墙体,都应当带有正升。
施工中,在墙体砌筑前放线、撂地时,必须首先考虑墙体的升向要求。基础放线,柱顶石向外翻出一定尺寸,称为「下掰升」。墙体砌筑时,按照木柱升线,向外翻出墙厚外边缘实线,墙体向上逐渐收拢即可。若,是上收升时,按照木柱中线,向外翻出墙厚外边缘实线,墙体向上逐渐收拢即可。
由此看来,古建筑墙体相对垂直的墙体并不多见。越早期的建筑,升比较大;较晚期的建筑,升相对较小些,但绝对不可以出现倒升的现象。施工中,往往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中,未能精细标注升的尺寸,这就需要瓦作工匠与木作工匠、石作工匠相互配合,共同来制定升的尺寸。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和观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