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化债」可能进入了两难局面!不是化不了,是中央该不该帮着化?

2024-10-17财经

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的一位负责人出席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会上讨论的焦点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特别是如何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这话题并非首次被提上日程,实际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化解,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疫情的冲击,地方债务问题愈发严峻。

如今,财政部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局面:是继续坚持地方政府自行解决债务,还是给予一定的援助?

过度干预可能破坏市场纪律,而不干预又可能导致地方政府难以为继。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央该如何权衡利弊?

地方债务问题的初露端倪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地方债务的问题。

当时,财政部的态度十分明确: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应自行解决,中央不会兜底。财政部的这番表态,代表了中央政府在债务管理上的一个核心原则——市场纪律至上,谁借钱谁负责。

地方债务的复杂性远远超出预期。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分为两类: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比较透明,通常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这部分债务在政府财务报表中是公开的。

而隐性债务则比较隐蔽,通常是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等平台公司融资,这部分债务并不会直接出现在政府的财务报表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债务压力尤其大。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少地方政府借大量的债务用于基建项目,但许多项目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导致地方政府背负了巨额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逐渐加大。

「化债」工作

事实上,地方债务化解工作早在2018年就已经启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通过规范地方融资行为、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来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尤其是隐性债务,依然是一个难以监管和控制的灰色地带。

2018年启动的「化债」工作,更多地是在规范债务增量,而并未充分解决存量债务问题。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隐性债务,仍然没有明确的偿还路径。

再加上地方政府往往依赖于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债务风险逐渐累积。

从2020年到2022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疫情防控需要大量财政支出,地方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用于防疫物资采购、医疗设备升级以及社区防控工作。

这些支出使得地方财政资源被大幅消耗,加剧了地方债务的压力。同时,疫情也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原本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越来越少。

疫情期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不仅体现在显性债务的偿还上,更体现在隐性债务的管理和控制上。

由于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滞,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等平台融资的隐性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这部分债务的偿还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尽管财政部一直强调中央不兜底的原则,但面对地方政府日益加剧的财政压力,财政部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已经十分紧张,甚至难以保障「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面对这些问题,财政部也逐步意识到,如果坚持不干预,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转受到影响。

这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对国家整体经济产生连带冲击。财政部开始探索新的方式,在不破坏财政纪律的前提下,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

为了应对地方债务问题,财政部逐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首先,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的利率通常较高,而显性债务的利率相对较低,通过这种方式,地方政府可以减轻利息负担。同时,显性债务的透明度较高,监管起来也更加方便。

与以往不同的是,财政部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对于隐性债务的严格控制。虽然地方政府的债务本金仍然需要自行负责,但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更多资金用于偿还隐性债务,从而减轻财政压力。这种方式并非直接救助,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

此外,中央政府也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中央兜底。

虽然中央并没有直接给予地方财政拨款,但通过国债为地方项目提供资金,地方政府可以将原本用于基建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从而间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中央财政的能力与风险

目前,中央财政的国债余额大约有30万亿元,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发行更多国债或特别国债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中央财政介入过深,可能会打破「自己借的钱自己还」的市场纪律,导致地方政府产生依赖中央的心理。一旦地方政府有了这种预期,可能会继续随意借债,导致债务问题更加严重。

财政部在化解债务问题上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不干预,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影响到基本的社会稳定;

但如果干预过多,则可能破坏财政纪律,导致地方政府继续无节制地举债。如何在帮助地方政府的同时,保持财政纪律,是财政部当前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财政纪律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中央政府担心,一旦地方政府认为有中央兜底,便会放松对债务问题的警惕,继续大规模举债。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部的担忧,也是中央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央财政虽然有能力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但如何在帮助的同时,不破坏市场预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地方政府需要明确,中央的介入是有限度的,债务问题不能完全依赖中央政府解决。这种微妙的平衡,需要财政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仔细权衡各方利益。

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债务问题并非短期内能够彻底解决的。中央政府的策略是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措施,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恢复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

虽然财政部的态度有所松动,但仍然希望通过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避免未来再次陷入类似的债务困境。

未来,地方政府需要在中央的政策引导下,逐步减少对隐性债务的依赖,转向更加透明和可控的融资方式。同时,中央政府也需要在帮助地方化解债务的过程中,避免过度干预,保持市场的正常运转。

总而言之,地方债务问题已经进入一个两难的局面。不是债务化解不了,而是中央该不该帮着化?

这不仅是财政部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债务管理政策的重要考验。如何在化解债务的同时,保持市场纪律,是财政部和中央政府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信息来源:壹快评丨理性看待化债额度,核心依然是通过发展来化债

2024-10-16 10:50·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