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九月物价跌幅扩大,提高个人收入的结构性经济政策才能抵御通缩

2024-10-14财经
内容提要:
在8月份物价短暂回暖后,9月份各类物价指数继续回落。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对中低收入阶层极不友好的结构性通缩之中。目前过度偏向于生产并压抑消费的经济结构,是通缩的主要原因。摆脱发债、投资、基建的路径依赖,出台提高个人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的结构性经济政策,在抵御通缩压力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一、在8月份物价短暂回暖后,9月份各类物价指数继续回落。
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的物价指数令不少人破防。因为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略有回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跌幅有所收窄。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和大多数经济研究人员认为,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认为,物价回暖,需求好转。当这些人看到9月份的CPI又转头回落,PPI和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跌幅又开始大幅加大时,他们感到意外和不解。
国家统计局周日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 0.4%,比 8 月份的涨幅 0.6%回落了三分之一,也比市场预期的 0.6% 的涨幅低了三分之一。
CPI 环比持平,而8 月份的环比涨幅 0.4%,市场预期的9月份环比涨幅也为 0.4%。
9 月份PPI同比下降 2.8%,比8月跌幅 1.8%扩大了1个百分点,也低于预期的 2.5%。至关重要的是,这是PPI连续第 24 个月下跌。也是六个月来的最大跌幅。从环比看,9月PPI下降0.6%,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9月份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2%,跌幅比8月份扩大了1.4个百分点,这是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持续第20个月同比下跌。该指数9月环比下跌0.8%,比8月份的跌幅扩大了0.2个百分点。
CPI和PPI都不包括房价指数。根据中指研究院提供的销售均价,
9月份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4447元,环比下跌0.7%,与8月跌幅相同。同比下跌7.1%,比8月份扩大了0.2个百分点。
9月份50个城市住宅平均租金为每平方米36.1元,环比下跌0.4%,比月份的环比跌幅放大了0.2个百分点。同比下跌2.5%,比8月份的跌幅扩大了0.4个百分点。
如果我们根据上述价格指数用加权平均法推算接近综合物价的GDP缩减价格指数,9月份综合物价下跌了1.2%,比8月份的跌幅放大了0.4个百分点。
上半年,我们的现价GDP同比增长了4.07%,可比价GDP同比增长5%,由此可推算出GDP价格缩减系数为99.1%,通缩率为0.9%。这意味着9月份的通缩率有所加深。
这些数据凸显了在政策制定者于 9 月下旬推出一系列刺激措施来重振经济之前,国内需求较为疲软,供给过剩现象较为突出。我们的经济通缩趋势自2023年以来,一直在缓慢加深,我们正面临着自 1990 年代以来最长的通货紧缩时期。
二、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对中低收入阶层极不友好的结构性通缩之中。
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的CPI结束了之前连续7个月同比下跌的趋势,每个月都有不超过0.6%的上涨。不少人据此得出需求回升、物价回落的结论。但这一结论,显然与PPI和生产者购进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相悖,与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幅趋于回落和商品房成交额大幅下降相悖,是一种孤立的、假性的、无法通过逻辑验证的结论。
因此最近几个月,我多次在月度物价指数分析中指出,最近几个月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是季节性的波动大的食品价格,以及受物价部门控制的水电、学费、医疗等民生必需品价格。核心的消费价格,市场供求决定的非季节性价格,以及房价、房租,仍然处于下跌趋势中。
从骑牛研究所提供的「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CPI略有上涨的主要原因「的曲线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食品价格在二季度跌幅快速收窄,8月-9月分别上涨了2.8%和3.3%,分别影响CPI上涨0.7和0.9个百分点。食品中,新鲜蔬菜价格在 8 月份上涨 21.8% 后,9月份飙升 22.9%,推动了 CPI上涨了0.48 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解释为恶劣的天气和季节性需求可能会推高水果和蔬菜的价格。
如果剔除季节性较强的食品价格8月份CPI同比下降了0.1%,9月份则下跌了0.5%。
与此同时,物价局控制的水电燃料价格9月份同比上涨了0.4%,教育服务和医疗保健价格同比均上涨了1.2%。
9 月 6 日,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当天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指出,「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但三郎认为,仅仅抵挡通缩还不够,决策者要认识到目前我们这种结构性通缩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
目前的总体通货紧缩中,并非所有的商品与服务项目都在平均下跌。比较明显的是,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教育医疗和水电燃气价格上涨,其他非生活必需品价格下跌。食品因受天气影响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今年的天气条件差于去年,蔬菜出口又有所增加,价格明显上涨。在经济低迷时,物价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了增加收入,或者堂而皇之地为了抵挡通缩,还主动调高了教育、医疗和水电燃气价格。而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导致他们进一步紧缩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三、摆脱发债、投资、基建的路径依赖,出台提高个人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的结构性经济政策,在抵御通缩压力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10月13日,新京报在【9月CPI同比上涨0.4%,专家:四季度主要通胀指标有望转暖】一文中,引用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的观点称,「展望四季度,主要通胀指标有望转暖」。
从新京报的报道看,马泓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有三:
一是翘尾因素拖累程度将逐步减弱;
二是国内推出强有力宏观刺激政策,将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步伐,改善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帮助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传统产业降低衰退风险。
三是考虑到欧美央行货币政策转向降息周期,外需不足的问题可能会在四季度有所改善,全球大宗商品及航运价格可能回升。
三郎认为,马泓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带有极强的误导性。因为他没有深入研究我们一年多来的持续通缩的根本性原因,以及9月24日以来所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所能导致的经济后果。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中个人收入占比太低,导致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主力消费者购买能力不足,才是目前消费疲软,供给过剩,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在42%左右,比国际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家庭消费和民间资本投资方面。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问题,目前过度偏向于生产并压抑消费的经济结构,导致了过度地国内投资和疲软的需求,进而压低了价格,迫使公司减缓增加工资或解雇工人以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打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因此,如何提高家庭消费,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复苏,关键在于不能重复之前那些针对企业、针对投资、针对供给端的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摆脱路径依赖,针对提高个人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的结构性经济政策,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9月24日以来已经公布的经济刺激措施,从央行的货币政策到财政部的财政措施,包括发改委的原则性表态,所有的具体的措施,都落脚在化解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都指向公共投资、国有企事业投资和基本建设,指向改革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缺失,仅有一条针对大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措施。
毫无疑问,目前的宏观经济整体通缩,需求仍然疲软。通缩对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因为物价下降可能会降低支出和投资,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疲软和失业率上升。
比如目前我们重点投资的产业政策重点汽车和太阳能行业,在疲软的消费和产量的快速增长下,导致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等行业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包括汽车在内的所谓交通设施的价格下降了 5.3%,而汽车制造商的销售价格下降了 2.3%,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油车的零售价格分别下降了 6.9% 和 6.1%。
但现有推出的刺激政策,依然以国有资本的投资、基本建设、工业产能为主,化解地方债和房地产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减少地方债务成本支出,让各地能够增加资金用于基建和产业投资。毫无疑问,这些此前已经引发了严重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措施,加码执行之后的结果,只可能进一步加剧供给过剩,怎么可能反过来刺激消费呢?
第三、寄希望于欧美降息周期外需回升,我们出口增长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是极其幼稚的想法。
的确,欧美和大多数国家央行,在通胀回落到3%左右后,都开始转入降息周期,这当然会有利于海外市场的需求增长。
但我们不要忽略了,从欧美到土耳其、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都在针对我们的过剩产能,利用关税措施来抑制我们的低价出口优势。
在来自重要贸易伙伴的保护主义阻碍下,出口引擎将遇到更多障碍,马泓的判断所依赖的内需疲软,外需增长的「双速模式」大概率无法继续,需要结构性经济措施来予以应对和平衡。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提高内需来消化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出口回落。
【作者:徐三郎】#9月份CPI环比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