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儿时的年味,像一壶醇厚浓香的茶,回味无穷

2024-01-27三农

在我小时候,那还是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物质还极度的匮乏,农村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清贫。在我们山东老家,平日都以煎饼和窝窝头为主食,想吃上顿面食和肉,那就是奢望了,穿的呢更是补丁摞补丁。所以,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才能吃上几块肉,这就是儿时对过年的最大期盼。

儿时心里的过大年不仅仅是除夕之夜,除夕只是过大年的巅峰时刻。其实,在孩子们心中,过年从进入腊月就已经拉开了序幕,甚至还没到腊月,就迫不及待地扳着小手指头数算着还有几天过年。那时的日子感觉过得特别慢,真是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恨不得一步跨到大年三十。

赶大集

刚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准备年货。赶集就成了备年货的主要渠道。小时候最愿意跟着大人去赶集了,因为人头攒动的集市上感觉眼睛总是不够用的,花花绿绿的衣服,对联,还有冒着热气的猪肉摊,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但有时候大人不让跟着去,那只能在村边的路口翘首企盼,在寒风中望眼欲穿地等啊等,当隐隐约约地看到家人回来时,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着迎上去,仰着冻得通红的小脸迫不及待地问家人买的什么好吃的,大人往往从兜里掏出一块糖或者一把花生来满足我们,然后我们像欢快的小狗一样一蹦一跳地跟着大人回家去。

备年货

备年货当中,蒸馒头和蒸年糕是项大工程,因为那时人口多,一般都要蒸好几大锅馒头。那时灶台都是烧柴火的,孩子们经常帮着大人拉风箱,虽然满屋子烟气,有时候熏得人眼都睁不开,可我们干得还是很卖力,只为馒头熟了的时能讨得一个半个的解解馋[呲牙],最好吃的是贴着锅边烤得焦黄的那一块。除了馒头年糕,炸货也是必备的,大人们提前一两天就准备炸货,有炸鸡,炸肉,炸鱼,炸丸子等等。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会围在父母旁边眼巴巴地瞅着锅里的炸货,即使不能讨得一块炸肉,只闻闻那诱人的香味也心满意足了。父母看着我们馋得哈喇子直流的样子,往往忍不住夹给我们几块吃。吃到嘴里,满口的香气,满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贴春联

小时候我家的对联都是老父亲自己写的。老父亲也算是个文化人,在附近的村里还是小有点名气的。他不仅会修理汽车,还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乡亲们过年经常拿着纸到我们家让父亲帮着写对联和,所以每年都是先写完邻居家的之后,才开始写我们自己家的。老父亲写对联的时候,我在一旁打下手,两手托着对联的上头,父亲每写完一个字,我就往上拉一拉。等写完了,我就小心翼翼地托着对联平放到地上晾着,等墨晾干了,再一幅一幅地卷起来收好。

贴对联和年画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我们一般都是年三十的上午贴。贴之前,母亲提前熬好用面粉做的糊糊,然后我和哥哥姐姐们去贴。我们把对联和过门钱放在一个簸箕里端着,老大站在凳子上负责往墙上刷浆糊和贴对联,我们小的就在下面帮他扶着凳子,或者帮他递对联。因为对联不是随便乱贴的,哪幅对联贴在哪,父亲在写的时候早就合计好了,我们小的看不懂,也就不知道哪副对联该贴到哪儿,所以只能听老大指挥。等都贴完了,看着满院子五彩缤纷的对联和随风飘舞的过门钱,还有满屋花花绿绿的年画,心里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兴奋。

除夕夜

大年三十是过年最忙碌最热闹的一天。上午贴完对联后,一家人开始忙活着包饺子,晚上吃点饺子,我们就抱着新衣服睡觉了。大人们依然在挑灯夜战,忙着准备晚上年夜饭的食材。晚上11点左右,父母就起来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但我们孩子们依然在蒙头大睡。等到12点,饭快做好的时候,父母就把我们叫醒,起来准备吃年夜饭了。虽然睡得懵懵懂懂地不想起,但也经不住饭菜香味的诱惑,硬是闭着眼摸索着起来穿上衣服,坐在炕上的饭桌旁等着上菜。

我家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每年除夕晚上十二点准时放鞭炮,预示着把过去一年的晦气赶走,迎接崭新的一年。其实每家除夕放鞭炮的时间都不一样,有早也有晚,所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会持续整个晚上。站在院子里,看到四周鞭炮的火光映红了天际,听着那连绵不断的爆竹声,感觉整个世界都沸腾了。

放完鞭炮后,饭菜也基本都做好了,一家人便围坐在坑上开始享用盼望已久的大餐。当时因为都很贫穷,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美食。肉类就是猪肉,鸡肉和鱼,蔬菜基本上就是白菜,萝卜和土豆。所以,那时一般的家庭也就做六个菜,有的做八个,条件少好一点的做十个,我记得那一年我们家做了十二个菜,出去拜年时还向小伙伴们一个劲地炫耀。其实,因为没有足够的食材,做十二道才也是硬凑出来的,我记得只用白菜就做了四道:炖白菜,白菜蒸鸡,醋溜白菜,拌白菜心[呲牙]。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道菜是炖炸鸡,因为那时的鸡都是自己家散养的地地道道的土鸡,所以肉特别的香,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拜年

吃完年夜饭后,也就凌晨一两点钟,因为那时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不像现在有春节晚会可以看。但吃完饭后我们也不再睡觉,而是各自穿上新衣服,给本家的长辈们去拜年。因为外面天还很黑,有的提着煤油灯笼,有的拿着手电筒,披星戴月地就出门了,父母则负责在家守岁,接待拜年的晚辈。我们先到最近的本家拜年,然后跟他家的孩子们会合,然后再到下一家。因为那时每家至少有四五个孩子,所以很快就集成了十几人的队伍,往往是男孩子一拨,女孩子一拨,浩浩荡荡地向下一家出发。在胡同里,随时会碰到本家的或者其他家族的拜年团队,大家互相拜年问好。此时此刻,每一户人家,每一条胡同,乃至每一个角落,处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每到一家,大一点的孩子们先进屋给长辈拜年,小一点的则进院后先急着在

地上鞭炮的碎纸屑里翻找没有响过的哑炮,如果谁找到了,那真是如获至宝,赶紧塞进兜里,生怕别人抢走了。找完了哑炮才陆续进屋给长辈们拜年。这时长辈都会抓起花生,瓜子,糖块往我们兜里塞。所以很快我们身上的兜兜都不够用了。因为我们村子大都是本家,很少有外来户,所以拜年能串大半个村子。等我们拜完年,天刚蒙蒙亮,回到家后,小伙伴们都相互炫耀着自己的战利品,每个人的口袋都是鼓鼓的,一个装着糖块,一个装着花生,一个装着瓜子,一个装着哑炮,每个人的小手上都脏兮兮的,沾满了鞭炮的黑色火药。但即使这样的小手扒开的糖填到嘴里,那也是甜到心里。

拜完年后,回家吃过早饭,天也大亮了,小伙伴们就开始自由行动了,各自找各自最好的玩伴,女孩子们凑在一起比谁的新衣服好看,谁的围巾更漂亮。等展示完了,她们便开始玩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娱乐项目:踢毽子,玩沙包。女孩子相对玩得比较文明一些,但男孩子们就玩得比较疯狂了。他们聚到一起,各自显摆着自己兜里的鞭炮。那时侯如果你兜里有足够多的鞭炮,那你就是孩子头了,会有很小老弟崇拜你,围着你转,只希望能讨得你的欢心而施舍给他们一个鞭炮。男孩子们玩得花样比较多,有的用鞭炮炸土,有的炸雪,有的炸瓶子,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危险的游戏。还有的跑到河边去炸冰,炸鱼,还有的把点燃的爆竹扔进枯井听那一声闷响,更有调皮的孩子还炸屎,这是多么恶心的一件事,可他们照样玩得开心刺激。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大年初一很快就过去了,但孩子们身上的年味还意犹未尽。过了初一,孩子们在兴奋之余还夹杂了一点失落,因为过大年的高潮已经慢慢褪去,过年的炸货也越来越少了。于是孩子们又开始盼着初五,因为初五也是一个小节日,还能吃一顿。过了初五,就又盼着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元宵节也就意味彻底过完年了。这时候孩子们心里是很失落的,因为年货都已经吃完了,更糟心的是马上要开学了,两眼全是泪啊[流泪]!

儿时浓浓的年味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感,还夹杂着一些小感动。现在春节已临近,再有几天就到除夕了,但内心的感觉跟平常一样,没有激起一点点涟漪,没有了儿时的那种兴奋和期盼。现在的年味感觉像冲了好几次的茶,寡淡如水。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活压力增大,不再像儿时那样无忧无虑。其实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不再像儿时那样盼望过年能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现在我们平常吃的和穿的跟过年没什么两样了,所以就没有了那种期盼。大家是不是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把快乐分享给他人也是一种快乐!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龙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