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5-29三农

(本文作者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明确经济体制改革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即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健全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改革方向和重点

(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预计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研发和创新活动。这些政策可能包括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可能会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供税收优惠、建立科研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以促进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为主体,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打造科技领军型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同时给予中小型企业支持。增强技术供给,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认知,推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一体化。强调开放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更开阔的胸怀看待创新,引进吸收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设置容错机制,降低科技企业创新风险。

二) 产业转型

传统产业将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政府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升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政府将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来推动产业转型。这可能包括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健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产业资源集聚耦合、叠加碰撞,形成产业发展「核爆点」。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聚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

(三) 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旨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政府将通过优化税收政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来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通过简化税制、降低企业税负等措施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发展。这将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完成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先进技术。使用区块链技术增加交易记录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各种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强大的财税数据治理框架,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便于分析和报告,并在数智化过程中确保遵守相关制度规定。

二、 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国内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刺激和市场调节来激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策改革完善的主要方向,核心是解决质量和总量、品种与结构、成本与效益、需求与资源等四个问题。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需要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技术升级、坚持环保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二) 企业经营压力大

企业经营压力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激发其创新活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展减税降费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政策成效,加快其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实施差异化减税降费政策,精准帮扶制造业企业发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 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行动建议

(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普惠性与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进行阶梯式优惠政策。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 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需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以优化营商环境。这将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以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综上所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