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四川】
四方村,隶属于雅安市雨城区望鱼镇,幅员面积2.7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3万亩,占比达85%。受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等政策影响,该村林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柳杉林。由于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柳杉林生长迅速,但因栽植密度过大,缺乏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林中光照营养不足,进入中龄林后生长受到抑制,成林不成材,成为典型的「黑森林」。由于该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林农无力经营「黑森林」,存在「有地无人管、有人无力管、有力无技术」的现象,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反差明显。
中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出台以后,雅安市雨城区以放活林地经营权为突破,以林业项目为支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将林农散户林地聚集起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四方村试点探索「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吸纳林农参与集体林经营3000余亩,逐步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集体收益、公司发展」的多赢局面。
探索:以林业项目为依托,开展合作经营
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和林业部门指导下,四方村村集体以林业项目为依托,引进专业化的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化管理、机械化施工,技术培训监管等优势,实施规模化经营,完成油茶推广种植项目400亩、世行贷款四川长江流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385亩、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533.1亩。项目建设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也逐步解决了集体林经营「小、散、差」问题。
林农进入公司采伐队伍就近务工
提升:以合作入股为契机,盘活林地资源
在建立合作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顺势而为,引导林农将集体林经营权流转给公司企业。在自愿参与、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村集体将林农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经济效益差的低产低效林、残败林约3000余亩林地交由企业入股代管,同时拿出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入股发展基金,与企业签订入股协议,建立了村集体、林农、企业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盘活了林地资源。入股代管后的林地实施科学合理的抚育间伐,开展了香樟、黄柏等针阔混交林建设,优化了树种结构,森林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
柳杉林实施科学抚育后
创新:发挥企业经营优势,打造「森林粮库」
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等市场竞争优势,利用山区自然条件进行油茶、笋用竹、林下种养等多品类的「林粮」生产培育,提供「供、清、造、种、管、防、收、运、销」的全流程服务。全村累计新发展油茶3000亩、笋用竹2000亩,林下山药、莲花白等产量1000吨,辐射推广面积超2万亩,产值达500万元。企业探索「宽窄巷造林+药渣堆肥育菜」技术创新,应用面积超4000亩。生产出的莲花白、茄子、芋头、竹笋等森林蔬菜食品与盒马生鲜、四川雅竹食品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缴税超26万元。
四方村林下蔬菜
惠农:激发林农内生动力,实现富民增收
为鼓励林农主动参与建设,企业优先聘用代管入股的村民参与营林抚育、林下种养、包装运输等生产经营活动,让当地林农获取劳务报酬,学习先进经验,推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村集体累计获得林下经济销售分成26.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的1.83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12.3万元,2023年则进一步提高至21.5万元,实现事业突破和营收翻倍。全村林农务工收入超过25万元,有力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林农领取务工劳务收入
四方村「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模式,让林地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多种林业项目建设,促进了山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合作模式搭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有效解决了林农「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现实问题。村民通过投工投劳,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学到了经营技术,为今后持续实施绿色发展、可持续经营奠定了基础。
来源:宣传中心、雅安市林业局、雨城区林业局
作者:田鸿、代永刚
编辑:罗 晗
二审:余萌萌
三审:邓远菊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