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农村,是社会的另一张脸

2024-02-10三农

1

啊,朋友们,我已经在前天回到了老家。

从高铁站一路开回老家,途径了六七个乡镇无数个小村庄。

一路上,我只有一个感觉:凋零。

那些曾经在北方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经历过这种场景:

冬日的树枝,光秃秃的,只挂着几片残叶,树梢顶上偶尔挂着一个老鸹窝,偶尔还发出难听的叫声;

半融的雪水,渗入了土地,被匆匆而过的车辆碾压,留下一道道泥泞的痕迹;

主干线上,行人稀少,只有一辆辆外地车牌的车子,飞驰而过;

...

回到村里,更是一片死寂。

村里的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家每户都紧闭着门窗。

烟筒冒烟?那是往日的景象了。

因为烧柴火会造成空气污染,当地有关部门早就禁止了,所以大家都改用了电锅,取代了烧柴的地锅。

天然气?那是城里人的奢侈品了,村里根本没有接入。

偶尔几户人家会用煤气罐,用完了之后,还得骑着自行车,跑到2公里外的加气站去换。

虽然村里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也安排了垃圾车来村里拉垃圾,但显然这几天他们已经放假了,垃圾桶周围都被堆满了。

据说,垃圾车的工作人员月收入6000元。

在农村来讲,那可是高收入了,不知道门槛高不高。

2

村里的小孩子明显少了。

小时候,村里到处都是熊孩子的身影。

三五成群,跑到村口的小卖铺,用一毛钱换两根辣条,或在村里的水坑旁放炮。

如今的村里,却鲜有小孩子的存在感。

有几家亲戚来打了个招呼,我才见到了几个小孩子。

一个是我小侄子,五年级,就已经戴上了眼镜;

还有一个是三年级的小家伙,穿着一件卡其色的棉服,袖子蹭的黝黑发亮,脸蛋冻的红扑扑,手有点皴,像个「流浪狗」一样,在大街上晃悠。

之所以这种形象,还是有原因的:

他爸常年在外打工,后妈对他不闻不问,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老人家虽然疼他,但是管教不严,所以他总是调皮捣蛋,在学校里总是被同学打小报告。

真的是没办法,很多小孩子在农村「消失了」。

因为当地没有支柱性产业,所以很多年轻夫妻会选择外出打工。

一部分孩子,会跟着父母在外地读书;

还有一部分孩子,进了寄宿学校;

如果家里有点积蓄的家庭,会选择进城买房,孩子也开始在城里读书;

为数不多的孩子,留在了农村,要么爷爷奶奶看着,要么被在家干活的父母带着。

其实我觉得吧,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好没什么,在哪读书也没有什么,怕就怕缺钱更缺爱。

3

我妈说:今年村里只有一个年轻人结了婚。

首先是农村的年轻人很少在老家举行婚礼了。

多数年轻人都是在外打工,当地领证,在老家办酒席。

我们这边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宁愿穷困潦倒,也不能没有儿子。

而重男轻女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适婚的女孩稀缺,彩礼暴涨。

可以说,就算你有心结婚,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就算你条件不错,也需要排个队。

同样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

在外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和要求不再局限于结婚生孩子,生活成本又日渐高涨,结婚也不再是必选项。

那么,能在老家结婚的年轻人是怎样的呢?

大概就是在外打工,碰到了一个同样在外打工的人,两个人决定结婚,然后继续在外打工。

4

很多人心中的农村,是诗情画意的,是田园牧歌的。

这些,都是被媒体渲染和挑选的,与真实的农村相去甚远。

包括我的很多朋友,都说想回农村种地,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说这话的,大多是没有亲身体验过种地的艰辛。

他们想象的种地,是有个自己的小菜园,不用施肥除草担心天气,最好还能养些小动物,享受着悠闲的退休生活。

我记忆中的农村,太阳是大大的,玉米叶子是刮人的,桑树叶子上是满满的毛毛虫…老百姓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午只能在树底下躲一会儿太阳,然后继续干活。

讲真的,图生存,去城里捡破烂都比在农村种地轻松。

现在的农村,就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他们因为年龄和身体,已经无法在外打拼,只能留守在自己的故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所以我想了想:

如果大家真的想回农村生活,种地养鸡鸭,起码得准备够差不多的钱;

如果不好搞钱,不如想想怎么申请个低保户,在农村保障生活更靠谱啊。